首页期刊导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山仑

月刊

1671-9387

xb2511@yahoo.com.cn

029-87092511

712100

陕西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40号信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立足国际科学发展前沿,既注重基础理论探索,又重视应用开发研究。主要刊登农业科学、林业科学、植物保护、资源与环境科学、园艺科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食品科学、农业水利与建筑工程、机械与电子工程、生物技术与基础学科等方面具有创新性或适用性的学术论文、研究简报和文献综述。读者对象为国内外农林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和农林管理干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木香花不同花期及盛花期花器官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杨云闫顺陈倩黄琳曦...
    110-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木香花(Rosa banksiae Ait。var。banksiae)挥发性成分释放规律,为其花香调控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花蕾期、半开期、盛花期和末花期木香花花朵以及盛花期木香花的雌蕊、雄蕊、花瓣和萼片为试验材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和聚类热图分析木香花不同花期和盛花期花器官挥发性成分及其差异。[结果]不同花期的木香花中共检出78种挥发性成分,包含烯烃类、醛类、醇类、酸类、酮类等。从花蕾期、半开期、盛花期、末花期的木香花中分别检出39,41,45和41种挥发性成分,共有成分有20种;不同花期木香花的挥发性成分组成不同,花蕾期、盛花期和末花期相对含量最高的挥发性成分均为β-蒎烯,其相对含量分别为26。20%,16。85%和21。24%;Z-5-十九烯在半开期相对含量最高,为23。03%。不同花期的木香花中有38种差异挥发性成分,其中半开期、盛花期和花蕾期挥发性成分相近,均与末花期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从盛花期木香花的雌蕊、雄蕊、花瓣、萼片中分别检出27,30,28和2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烯烃类物质在雌蕊、雄蕊、花瓣中相对含量最高,萼片中酯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雌蕊与萼片中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花瓣与雄蕊中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小。β-蒎烯、甲酸芳樟醇、5-十九烯-1-醇、Z-5-十九烯、正十九烷、2-甲氧基-3-(2-丙烯基)苯酚、β-罗勒烯、乙酸苄酯和正辛醛是不同花器官中主要差异性挥发成分,同时β-蒎烯相对含量较高的雌蕊和β-罗勒烯、甲酸芳樟醇、正辛醛相对含量较高的萼片是木香花释放香气的主要部位。[结论]木香花花香主要来自其雌蕊和萼片中的挥发性化合物,这些挥发性成分在末花期变化较大。

    木香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挥发性成分花香

    不同菌剂处理下甘蓝幼苗对机械化移栽的适配性研究

    张浩然高艳明李建设许凡...
    122-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甘蓝幼苗根施不同的根系促生菌,通过调控株型和根系生长状况,选出与移栽机适配性更高的甘蓝幼苗,进而筛选效果最优的菌剂。[方法]以甘蓝品种"YR中甘21"为试材,选取解淀粉芽孢杆菌、细黄链霉菌、多粘类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菌、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护根灵、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复合菌剂共8种对植物根系具有促生作用的微生物菌剂,以不施菌剂为对照(CK),对比不同处理下甘蓝幼苗的株高、茎粗、叶片面积、展幅、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根系生长指标、根系活力、散坨率和根围基质中微生物数量,选择与机械化移栽适配性最高的菌剂类型。进一步以对照组甘蓝为研究对象,在播种后14~30 d,每隔2 d用移栽机进行移栽,记录移栽机投苗率、幼苗成活率、不同苗龄散坨率,以确定适合机械化移栽的种苗参数。[结果]综合分析不同菌剂处理下甘蓝的各项调查指标认为,根施护根灵的甘蓝幼苗对机械化移栽表现出更高的适配性。与其他菌剂相比,根施护根灵对甘蓝株高、茎粗、叶片面积的促生效果较强,幼苗展幅相比CK降低11。54%,改变了甘蓝株型,减少了"卡苗"风险;幼苗叶绿素含量、叶片初始荧光参数(F。)、最大荧光(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较CK显著增加,光合效率明显提高;幼苗根系的总数量、总长、总体积和总表面积分别比CK增加126。34%,47。63%,210。53%和47。73%,促进了根系对基质的保持力,散坨率相比CK显著降低,根系活力较CK提高89。78%;幼苗根围基质中的细菌数量较CK显著增加,真菌数量显著降低,有效提高了幼苗的养分利用效率。对不施菌剂的不同苗龄甘蓝幼苗用移栽机移栽,可知播种后18~26 d的幼苗展幅在4~10 cm,不受移栽机限制,投苗率、成活率均可达到80%以上,散坨率在20%以下,与移栽机适配性较好,可作为适宜机械化移栽的种苗参数。[结论]护根灵对甘蓝幼苗根系具有显著促生作用,并且可以有效调整甘蓝幼苗株型,使其与移栽机的适配性更高,对幼苗移栽的影响最小。

    甘蓝幼苗机械化移栽移栽适配性微生物菌剂

    茯苓菊苣复合多糖对二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的影响

    王晓宇邢书燕张丹洋李亚晨...
    133-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茯苓菊苣复合多糖(Poria cocos and chicory complex polysaccharides,PCCP)对二型糖尿病(T2DM)模型大鼠的降血糖及肝脏保护作用,为天然多糖产品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制备茯苓菊苣复合多糖,测定其中的多糖含量。随机挑选10只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CK1),其余大鼠利用高脂饮食诱导联合腹腔注射低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二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糖尿病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CK2)和茯苓菊苣复合多糖低、中、高剂量组(LM、MM、HM)及阳性对照(二甲双胍)组(CK3),每组10只,其中LM、MM、HM组分别每日灌胃茯苓菊苣复合多糖2。85,5。7,8。55 g/kg,CK3每日灌胃二甲双胍300 mg/kg,CK1和CK2每日灌胃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灌胃4周。灌胃结束时检测大鼠体质量及餐后2 h血糖浓度、大鼠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和胰岛素耐量(ITT),以及血清中胰岛素浓度、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HO)、总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肝损伤指标(肝脏系数和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并测定肝脏组织的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胰腺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制备的茯苓菊苣复合多糖中多糖质量分数为(72。17±0。66)%。CK2大鼠组血糖与CK1组相比显著升高,MM组和HM组血糖与CK2组相比显著降低,体质量显著增加,肝脏系数显著降低。与CK2组相比,LM、MM、HM组大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显著降低,口服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得到改善,AST和ALT活性显著降低;MM组T-CHO、TG、LDL-C浓度显著降低。显微观察结果表明,CK2组大鼠胰岛细胞数量明显减少,MM、HM组胰岛细胞数量有所恢复。肝组织氧化应激结果表明。CK2组大鼠SOD、CAT、GSH活性与CK1组相比显著降低,HM组SOD、CAT、GSH活性与CK2组相比显著升高。[结论]茯苓菊苣复合多糖具有降低二型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功效,对高血脂症有缓解作用,对肝脏和胰腺有保护作用。

    茯苓菊苣复合多糖二型糖尿病降血糖

    抗生素对基质发酵及双孢菇栽培过程中氮素转化的影响

    王菲韩宇杰房义向海...
    144-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在"农作物秸秆饲养-基质发酵-食用菌栽培"过程中抗生素(莫能菌素)对氮转化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效率的影响,为种养结合综合利用体系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吉林省辽源县一处肉牛养殖场的30头肉牛,随机均分为2组,饲喂60 d,其中一组饲料中加入抗生素莫能菌素(RA),一组不添加(RN),收集2组肉牛粪便,分别与水稻秸秆混合后发酵35 d,发酵产物作为基质栽培双孢菇。发酵过程中测定NH3和N2O的排放情况;在发酵和栽培过程中,测定基质总氮量,同时测定基质含水量、温度、C/N、pH以及脲酶、硝酸盐还原酶、亚硝酸盐还原酶活性,利用16S rRNA和ITS测序来表征发酵基质中的细菌和真菌种群组成;测定双孢菇子实体产量和总氮含量,探究基质发酵和双孢菇栽培过程中抗生素对氮素转移及氮回收的影响。[结果]在发酵阶段,基质中残留的抗生素未改变基质温度、含水量、C/N的变化趋势,但高温期平均温度下降了 1。1 ℃,NH3和N2O排放量降低,更多的氮留在了基质中(RN处理的氮保留率为39。58%,RA处理为43。23%),抗生素抑制了氮素的转移。相比RN处理,RA处理发酵后基质理化性质不利于双孢菇菌丝生长。残留的抗生素使RA处理初始脲酶、硝酸盐还原酶和亚硝酸盐还原酶活性高于RN处理(P<0。05),发酵开始后RA处理基质中的脲酶和硝酸盐还原酶活性低于RN处理,亚硝酸盐还原酶活性仍高于RN处理;栽培结束后,RA处理的脲酶活性高于RN处理,硝酸盐还原酶和亚硝酸盐还原酶活性仍低于RN处理。在双孢菇栽培阶段,基质中残留的抗生素影响了双孢菇菌丝的生长,提高了基质的含水量和pH,在开始出菇前基质的C/N降低,最终双孢菇产量降低,氮回收率从0。17%(RN处理)下降至0。11%(RA处理)。发酵结束后,残留的抗生素使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细菌及海杆菌属细菌、Mycothermus属真菌的相对丰度降低,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细菌及假小蜜环菌属真菌的相对丰度升高。[结论]基质中残留的抗生素抑制了氮素的转化,更多的氮保留在基质中,影响了双孢菇生长,降低了氮转化率。

    抗生素废弃物利用基质发酵微生物群落氮素转移双孢菇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