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植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植物学报
西北植物学报

赵忠

月刊

1000-4025

xbzwxb@vip.163.com

029-87082936

712100

陕西省杨陵邰城路3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植物学报/Journal 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西北植物学报》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主要刊载有关植物遗传育种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生化、药用植物成分分析,以及植物群落生态学、生物多样性、植被演替、植物区系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原始论文、研究简报以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综述论文和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快报。读者对象为国内外有关植物科学的科学研究人员、高等学校教师、研究生以及植物保健品和药品研究开发的相关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光合细菌和小球藻对石生苔藓种源扩繁的作用

    王鹤鸣卜崇峰吴淑芳王春...
    1888-1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生苔藓结皮可以从大气中吸收水分及养分,附着在岩石表面生长,具有促进矿物分化和植被演替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利用人工培育的苔藓结皮进行岩石工程创面生态修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针对特定地区的优势种探讨高效的种源扩繁技术则成为了首要任务.研究以秦岭北麓长势好、生物量大的石生匍匐型藓种羽枝青藓为研究材料,考虑沼泽红假单胞菌浓度(高浓度24 mL/L,低浓度12 ml/L,不添加)和小球藻浓度(高浓度250 mL/L,低浓度125 mL/L,不添加)开展双因素完全试验,观测人工气候箱条件下羽枝青藓的盖度、新发芽数和新发芽茎长,探究沼泽红假单胞菌和小球藻对羽枝青藓的作用效果、最适浓度及组合,为提高羽枝青藓扩繁效率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1)只添加低浓度沼泽红假单胞菌的处理羽枝青藓生长状况最优,相比于对照处理(不添加沼泽红假单胞菌和小球藻),可将盖度提高14.3%,新发芽数增加61.2%,新发芽茎长增长34.0%;(2)沼泽红假单胞菌浓度对羽枝青藓的盖度、新发芽数和新发芽茎长均有显著影响;(3)小球藻浓度对羽枝青藓各项生长指标均无显著影响,其与沼泽红假单胞菌的交互作用对羽枝青藓盖度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沼泽红假单胞菌对羽枝青藓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后期石生苔藓结皮种源扩繁实践中应加以考虑和借鉴.

    石生苔藓结皮人工扩繁光合细菌藻类

    干旱胁迫下丛枝菌根真菌对疏叶骆驼刺和多枝柽柳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麦格皮热提古丽·达吾提王海鸥陈晓楠伊丽努尔·艾力...
    1897-19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与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是塔里木河下游优势种,也是重要的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共生植物,二者常相伴而生且均受水分严重限制.研究采用盆栽试验法,以疏叶骆驼刺和多枝柽柳幼苗为试验材料,设定正常水分[土壤相对含水量(70±5)%,D0]、中度水分胁迫[土壤相对含水量(40±5)%,D1]和重度水分胁迫[土壤相对含水量(20±5)%,D2]3个水分梯度,设置接种(AMF+)和不接种(AMF-)2种处理,以及供体植物疏叶骆驼刺和受体植物多枝柽柳之间2种菌丝传递距离(长菌丝传递距离30 cm,L;短菌丝传递距离15 cm,S),探究了干旱胁迫下丛枝菌根真菌菌丝传递距离对2种不同生活型的植物生长和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1)供体植物接种AMF后在供、受体间形成丛枝菌根菌丝网络(arbus-cular mycorrhizal networks,AMNs),其中与正常水分(D0)处理下的侵染率相比,重度水分(D2)处理下长距离处理受体侵染率的降幅为73.22%.(2)在中度水分处理下,AMF对长、短距离处理受体均有促进作用,而在重度水分处理下对长距离处理受体株高、基径相对增长率和生物量无促进作用.(3)各水分处理下AMF对受体植物根系生长指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且S处理优于L处理,但在重度水分及长距离处理下的受体表现出显著较低的水平.(4)在中度水分处理下,AMF对长、短距离处理受体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叶绿素含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均有促进作用,且不同距离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而在重度水分处理下对长距离处理幼苗无促进作用.因此,在正常水分和中度水分处理下,接种AMF可显著促进长距离端受体植物的表观生长、生物量积累、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和叶绿素的含量,提高受体植物的抗旱性,在重度水分胁迫下AMF对长距离端受体植物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干旱胁迫丛枝菌根真菌(AMF)疏叶骆驼刺多枝柽柳生理变化

    观赏海棠品种间的杂交亲和性研究和亲本选择

    魏子秋彭冶李丰霞狄昌毅...
    1910-1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出优质亲本及杂交组合,确定最佳授粉时期,探究观赏海棠品种间的杂交亲和性,为观赏海棠的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该研究以15个性状互补的海棠品种为供试材料,用离体培养法测定花粉活力、悬液法测定花粉含量并对其雄性育性进行评价;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其不同开花时期的柱头可授性;荧光显微观察法观察授粉后花粉管的生长及受精情况;人工控制授粉法研究5个杂交组合的坐果动态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根据花粉活力可将15个海棠品种的雄性育性分为不育型、较低型、中等型、优质型4类,其中'印第安之夏'、'冬红'等6个品种为优质父本.(2)海棠从开花前1 d至第6天的柱头可授性呈现"弱—强—弱"的变化规律,开花第3天时的柱头可授性最强.(3)授粉后4~8 h花粉开始萌发,48~96 h完成受精.(4)花粉育性和柱头可授性与杂交坐果率、种子饱满率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授粉后2个月内是落果集中期,此后至果实成熟坐果率基本趋于稳定.'冬红'×'印第安之夏'、'草莓果冻'×'印第安之夏'为高坐果率杂交组合.研究表明,海棠雌雄蕊存在发育不同步现象,选择育性优质的亲本是杂交取得成功的关键,而受精后障碍是本研究中海棠杂交不亲和的主要原因.

    观赏海棠花粉育性柱头可授性花粉管杂交亲和性

    宁夏云雾山典型草原灌丛化过程中植被和土壤演变特征

    姬秀云李美慧拓行行李伟...
    1920-1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干旱半干旱区灌木、半灌木等木本植物的分布面积持续增加(灌丛化)显著改变了原有植被景观及生态过程,但缺乏对长期封育过程中灌木物种取代草本物种进而影响草地群落组成、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为揭示长期封育措施下典型草原灌丛化特征及地上/地下植物群落的响应规律,研究通过对宁夏云雾山典型草原同一封育草地不同时间(2010年、2016年、2021年)植物群落(物种重要值、丰富度、多样性和生物量)和土壤特性(土壤容重、土壤水分及储水量、养分、pH)的定点观测,探讨了长期封育过程中灌木物种矮脚锦鸡儿(Caragana brachypoda)驱动的植被和土壤特性变化.结果表明,(1)灌木矮脚锦鸡儿已经取代草本植物成为封育草地的优势种,群落中灌木生物量、总生物量以及盖度、高度显著增加,但对植物密度的影响较小;(2)灌丛化过程中草地群落Patrick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而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增加;(3)灌丛化引起土壤深层(60-100 cm)容重显著增大,土层储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4)灌丛化使得土壤有机碳含量在浅层(0-60 cm)显著增大;土壤全氮含量在深层(60-100 cm)显著增大;土壤全磷含量在各土层都显著增加.研究发现,草地灌丛化改变了群落地上-地下过程,且植被和土壤的响应可能存在不同步性.研究结果可为群落演替和草地稳态理论以及灌丛化草地的适应性和可持续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矮脚锦鸡儿灌丛化长期封育群落结构土壤养分

    基于农艺性状的榕江茶核心种质构建

    吴河饶任青艳陈莹崔叶...
    1931-1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获取较为可靠的榕江茶初级核心种质群体,促进榕江茶种质资源的鉴定、保存、开发和有效利用,以118份榕江茶种质资源为材料,对23个农艺性状(19个表型性状和4个基本品质成分)进行分析;基于2种遗传距离(标准化欧氏距离、马氏距离)、4种聚类方法(离差平方和法、非加权组平均法、最长距离法、最短距离法)和7种总体取样规模(10%、15%、20%、25%、30%、35%、40%)构建了 56个候选榕江茶核心种质,利用筛选得到的最佳构建方案构建初级核心种质;以f检验对原种质、保留种质和核心种质的表型遗传多样性、变异程度和各种质不同数量性状间的代表性进行核心种质的评价,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核心种质进行确认.结果表明,(1)标准化欧氏距离、最短距离法、30%取样比例相结合是构建榕江茶核心种质的最佳方法.(2)构建的核心种质与原种质23个性状的6个特征值一致性较好,遗传多样性指数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核心种质平衡了稀有性状的分布,有效保留了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3)核心种质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高于原种质;核心种质均匀分布在原始种质范围内,无重叠现象,有效的避免了核心种质的冗余.(4)构建的38份榕江茶种质资源初级核心种质占原种质的32.20%,初级核心种质构建有效且质量较高,能够在保证冗余较少的情况下充分代表原种质遗传多样性.

    榕江茶种质资源农艺性状核心种质

    不同结香方法对土沉香木质部芳香物质形成的影响

    庞圣江周再知李英健张培...
    1942-19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12年生土沉香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钻孔、火烧孔和黄绿墨耳菌(Melanotus flavolivens)溶液诱导土沉香结香试验,比较分析各处理的土沉香结香木质部变色范围,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醇溶性提取物、沉香四醇、挥发性香气成分方面的差异,探讨不同结香方法对土沉香木质部芳香物质形成的影响,为创新和优化土沉香结香技术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1)黄绿墨耳菌溶液处理的土沉香木质部(沉香材部分)变色范围最大,纵向变色距离最长达120.02 cm,横向变色距离最宽达3.84 cm;钻孔和火烧孔处理,纵向变色距离均超过110 cm,但横向变色距离最宽仅为0.58 cm和1.06 cm.(2)3种结香处理的土沉香木质部淀粉含量均显著低于CK(P<0.05),降幅范围在24.82%~55.25%;黄绿墨耳菌溶液和火烧孔处理的土沉香木质部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高于CK(P<0.05),钻孔与CK差异不显著(P>0.05).(3)钻孔、火烧孔和黄绿墨耳菌溶液处理土沉香的醇溶性提取物含量分别达到11.84%、13.26%和21.08%,均显著高于CK(P<0.05);沉香四醇含量分别达到0.18%、0.26%和0.42%,对照处理未检测出沉香四醇.(4)钻孔、火烧孔和黄绿墨耳菌溶液处理的土沉香芳香物质中分别鉴定出29种、33种和36种,主要成分包括2-(2-苯乙基)色酮及其衍生物、沉香螺醇、愈创木醇、香树烯、苄基丙酮、二氢卡拉酮、枯苏醇、α-檀香醇和壬醛.说明黄绿墨耳菌溶液处理土沉香木质部变色范围最大,淀粉含量消耗和可溶性糖增幅最大,醇溶性提取物、沉香四醇含量及其芳香物质积累的效果最优.

    沉香香气结香技术土沉香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林分因子对神木垒不同森林群落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王琴王芳何宇婷周宁...
    1950-1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神木垒不同森林群落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差异,采用典型样地法,以夹金山神木垒的5种主要森林群落:云杉林、丽江云杉林、红杉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森林群落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进行比较,并对林分因子和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冗余分析,确定影响林下植物多样性的主要林分因子,为当地森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在研究区内共记录林下植物147种,隶属于61科,108属,云杉林群落林下植物的科属种组成最丰富;(2)各类型群落的H值、H'值、D值、Jsw值均为:草本层>灌木层,灌木层多样性最高的群落为云杉林群落,草本层多样性最高的群落为丽江云杉林群落,针阔混交林群落、阔叶林群落林下植物多样性较差;(3)平均枝下高与林分密度是影响灌木层物种多样性的主要林分因子(P<0.01),平均枝下高与灌木层的D值、H值、H'值呈负相关关系,林分密度与灌木层4个多样性指数均呈正相关关系;同时平均枝下高也是影响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主要林分因子(P<0.01),平均枝下高与草本层H值、H'值、Jsw值呈正相关关系.本研究认为,云杉林群落与丽江云杉林群落的林下植物多样性较高,平均枝下高与林分密度是影响神木垒不同森林群落林下植物多样性的主要林分因子.

    物种多样性森林群落林分因子冗余分析

    龙葵腺毛发育的细胞学研究

    马璐璐刘昭陈佳琪李伟...
    1959-1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龙葵(Solanum nigrum L.)四叶一心期叶片及茎表皮腺毛的种类、分布,探究了不同类型腺毛的起源、生长、成熟、分泌、衰老等发育过程的细胞学特征;通过组织化学染色和荧光显微技术,观察了龙葵腺毛成分、分布,为龙葵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龙葵腺毛分为单细胞头腺毛和多细胞头腺毛两类,前者主要分布于茎表面和叶上下表皮,后者主要分布于茎表面的单细胞头腺毛之间、叶脉及叶边缘;(2)龙葵腺毛发育起始于表皮细胞突起,单细胞头腺毛顶端生长,具1~4个柄细胞,4种类型;多细胞头腺毛可再分为1层、2层与3层多细胞头腺毛,另具3种特殊类型;(3)龙葵成熟腺毛具分泌能力,通过皮下空间的物质积累导致腺毛头细胞表面形成突起、包块、破口,最终释放分泌物;而头细胞与柄细胞随即皱缩、衰老.(4)超微结构显示,腺毛头细胞中内质网与高尔基体极为丰富,合成代谢及分泌活动活跃,产生大量包裹嗜锇物质的囊泡,囊泡与细胞壁融合,进而将嗜锇物质转移至细胞壁并积累,随后储存在角质层下的皮下空间直至分泌释放;(5)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腺毛含有萜类、生物碱、脂类、蛋白质、酚类和多糖,头细胞中主要含有萜类、生物碱、脂类、蛋白质、酚类和中性多糖,柄细胞中主要含有萜类、生物碱、脂类.

    龙葵腺毛发育超微结构组织化学

    濒危植物闽楠幼苗更新及环境解释

    姜冬冬林建勇李娟罗应华...
    1969-1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好地理解濒危植物闽楠幼苗天然更新与微环境的关系,以广西富川县蚌贝村闽楠天然林胸径5.0 cm以下的更新个体为研究对象,基于0.64 hm2固定监测样地调查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冗余分析等方法对幼苗更新密度与样地微环境因子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闽楠小幼苗更新个体数最多,随龄级增加更新密度呈下降趋势;幼苗向幼树转化率低,小幼苗向中幼苗转化率是闽楠更新成功的关键阶段;(2)闽楠幼苗更新密度与样地灌木层高度、最近母树距离、灌木层覆盖度极显著正相关,与样地光照、草本层覆盖度显著负相关;(3)灌木层高度、最近母树的距离、灌木层覆盖度、叶面积指数、光照、草本层覆盖度、凋落物厚度、土壤盐分是影响闽楠幼苗更新的主要微环境因子,光照和草本层覆盖度是闽楠幼苗更新的限制因子.研究表明,降低光照强度、减少草本层的覆盖度、增大灌木层的覆盖度等有利于闽楠种群更新发展.

    闽楠幼苗更新微环境因子冗余分析

    硅藻中国新记录种——沃氏具脊桥弯藻

    郑妍刘冰易曼琪杨彬...
    1975-1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利用光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采自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一源头水溪流的硅藻标本进行观察,鉴定出中国新记录种——沃氏具脊桥弯藻(Oricymba voronkinae Glushchenko,Kulikovskiy & Kociolek).研究结果显示该具脊桥弯藻具有以下鉴别特征,(1)壳面呈披针形,末端钝圆;(2)壳面平坦,壳面和壳套区别明显,被1条边缘脊分开;(3)边缘脊两侧具凹槽;(4)近缝端向壳面腹侧偏转,远缝端几乎呈直角向壳面背侧弯曲,且在远缝末梢的背侧处有1个缺刻;(5)壳面中央孤点外侧开口为1个简单圆形,内壳面开口为被向内生长物所遮挡的2个裂缝;(6)壳面孔纹呈裂缝状,仅近中轴区的孔纹呈半圆至弧形,孔纹的开口被齿状突出物部分遮挡;(7)顶孔区内侧开口被波浪形的贯壳列硅质条所覆盖,但未完全封闭内侧开口;(8)壳面中部的线纹密度为8~11条/(10 μm),孔纹密度25~30个/(10 μm).文章提供了沃氏具脊桥弯藻孔纹密度和原始描述中未揭示的顶孔区内壳面的详细超微结构特征.

    具脊桥弯藻属硅藻新记录孤点边缘脊顶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