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景志明

季刊

1673-1883

xccxbrwsh@163.com

0834-2580091

615013

四川省西昌市马坪坝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chang College (Social Science Edition)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繁荣学术、求实创新、融理论性、实践性、知识性和科研性于一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脉、文化张力与文化进路

    蒋晓俊徐霜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赋予文化以现代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惟邦本""上下俱富""仓廪实而知礼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文化根脉.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机制是动态、开放的系统,通过文化自洽、文化融通和文化创新释放出强大的文化张力.从文化视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形成新的文化使命意识,以"两个结合"谋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定向,以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话语体系巩固中国文化主体性.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两个结合"文化主体性

    "人民至上"理念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与时代价值

    黄元全黄琳席国栋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百年奋斗历史的宝贵经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人民至上的理论逻辑是推进两个结合的鲜明体现,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并借鉴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现实逻辑是立足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党的建设、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根本保障.人民至上是新时代深入推进理论创新、助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不仅创新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而且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逻辑,彰显中国特色.

    人民至上理论逻辑现实逻辑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重要论述的三维探赜

    吕献英余晓宏
    18-2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网络强国,全面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必须坚决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重要论述回答了在新的国家安全格局下应该"怎样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这一重大问题,蕴含着深刻的理论意蕴.从生成逻辑来看,这一重要论述的生成不仅是践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理论、赓续发展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的必然要求,更是为应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空间给意识形态安全带来巨大风险和挑战的形势之需.从内容架构来看,这一重要论述的首要前提是加强党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基本要求是增强优质网络内容的有效供给,工作重点是积极打造新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媒体,关键保障是建立和完善网络意识形态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涉外主张是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从价值意蕴来看,这一重要论述极具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与世界意义.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形态话语权国家安全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养成及生活载体

    范金金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各族人民在物质生产和社会交往的对象性活动中生成和反复确证的社会意识.作为共善价值规范与能动凝聚意愿的自我和他者概念,物质生产和社会交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共同体意识辩证互构的物质实践基础.物质实践是中华民族共同实体历史发展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和跃升的动力.中华民族是在物质生产和社会交往基础之上的价值理性期待,从"自在""自觉""自发"到"自强",中华民族走过了几千年"坚实"的实践之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人们创造并享有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对象性活动及其对象化关系中实现的,即从各族民众之对象性活动所指涉的方方面面入手,于举手投足的日常生活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根基、动力支撑与生活载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物质实践社会交往社会生活

    乡村振兴下凉山州易地搬迁安置点社区治理对策研究

    杨威沈香君陆铭宁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易地搬迁安置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安置社区治理成效影响着搬迁群众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聚焦乡村振兴背景下凉山州易地搬迁安置社区治理,构建"宜居""宜业"和"治理有效"三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田野调查数据,系统评估了安置社区治理在深度融入、就业稳定以及协同治理等方面的成效和短板.研究表明,链接不深入、就业不稳定、治理不协同、区域差异大是当前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以民族文化凝聚社区、以特色产业促进就业、以党建引领提升治理、以优化配置推进均衡等优化建议,以期为构建现代乡村社区治理体系提供参考.

    易地搬迁治理问题宜居宜业田野调查数据指标体系

    文化资源融合促进凉山旅游发展策略

    张华敏周燕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资源融合对推动地区文化传承、利用和保护起着关键作用,有助于塑造地区旅游品牌形象.凉山州作为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色.凉山州文化资源融合存在融合深度不够、融合形式单一和融合主体割裂的问题.通过强化融合动力,促进文化资源深度融合;创新融合技术,提升产品内涵;凝聚多方合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等提出对策,为凉山州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

    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文旅融合

    口承传统与书写传统的融合——以彝族史诗抄本《夜郎史传》为例

    吴若瑾汪青梅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彝族史诗《夜郎史传》是乌蒙山区著名"芒部毕摩"世家的家藏抄本,具有鲜明的书面与口承合流的特征.运用口头程式理论和彝族诗学理论分析《夜郎史传》,发现史诗书面文字对口承传统的保留与改变.史诗对口承传统的保留主要体现在史诗的三叠式叙事、程式、故事范型上,改变则呈现在史诗对彝族诗学的继承与在文本编撰中对引述的民间口传故事时进行了书面改编,弱化了其中的传奇色彩,使史诗更贴近"史实记录".

    彝族史诗《夜郎史传》口头程式书写传统

    民营经济助推凉山州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

    阿力只发
    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增强县域经济整体实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推动凉山州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十三五"期间,民营经济在推动凉山州经济增长、城乡就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作出重要贡献.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发展理念的转变,民营经济发展及其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面临新的挑战,民营经济持续稳定地区经济增长能力、吸纳城乡就业能力、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对助推凉山州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民营企业应抓住凉山州资源和政策的比较优势,接续做大做优蛋糕;强化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同时,政府应强化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促进充分就业勤劳致富;因势利导,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民营经济经济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理论凉山州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王涛曹均学杨珍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乡村产业振兴的根本动力、富民强农的现实基础.但当前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面临着农村劳动者科学素养偏低、劳动资料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对象开发不足、生产关系束缚等现实困境.通过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劳动者科学素养;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劳动资料技术含量;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拓展劳动对象;变革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等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现代化

    "乡土"与"契约":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乡村社会治理新格局

    曹晓峰
    7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是国家之根基,乡村兴则国家兴.象征传统治理的"乡土"与现代治理的"契约"的强弱对比反映着乡村社会治理格局的变革,乡土性塑造了传统乡村社会的"强乡土弱契约"治理格局,差序格局和社会继替构成了传统治理格局的运行机理.社会改革重塑乡村社会面貌,法治秩序的建立与人情秩序的瓦解促使社会治理转向"弱乡土强契约"格局.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重塑和回归乡村社会的乡土本色,构建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礼法共治的"强乡土强契约"新格局,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对于充分发挥乡村社会现代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基础性力量和磅礴创新性伟力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社会治理中国式现代化乡土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