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许昌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许昌学院学报
许昌学院学报

李俊恒

双月刊

1671-9824

xcxy.xb@263.net

0374-4369217

461000

河南省许昌市八一路88号

许昌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Xuchang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会科学学术刊物。主要反映本校教学与科研成果,为提高本校教学质量服务,同时与兄弟院校开展学术交流。栏目有魏晋史研究、建安文学研究、中原春秋、中学教学研究、大学生论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百花齐放与多途发展:由新出简帛文献看战国史学的多样化编纂特征

    刘承
    7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战国史学,历来被划到先秦史学的框架中而被视为中国史学发展的童年阶段.然而近四十年来大量简帛文献的整理和公布,显示出战国史学编纂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和多途发展的态势.其中"事语类"史书数量最为丰富,反映出"记言""记事"已成为春秋以来史书编纂的主流趋势.清华简《系年》开创了以"事件"为中心的具有纪事本末特色的历史编纂方式.天文、地理、礼仪、谱系类的编纂,则是战国史学分化的具体反映.战国史学编纂之所以能够展现出成熟的气质和多样的面貌,得益于战国"史家"这一家派的贡献.新出简帛文献显示,战国史学已经走出了单一的以《诗》《书》载史的模式,分化成不同类型并具备一定体例的专史,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史学成果.多样化,正是战国史学整体面貌的突出特点.

    简帛战国史学多样化史家

    由出土律令文献看秦汉时代的环境保护理念及措施

    高伟洁
    7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秦汉时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与之相伴的却是自然灾害的频发及生态环境一定程度的退化."敬奉天时""顺时施政""以时禁发""勿犯四时禁"等思想逐渐成为时代的强音,这在近年来考古发现的秦汉律令文献中得到了充分的佐证.云梦秦简《田律》《法律答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敦煌悬泉置《四时月令五十条》及居延汉简中都有明确的环境保护律令内容.秦汉时代环境保护理念及实践的发展,从社会根源看,源自于生态环境退化的社会现实;从思想根源来看,则是上古环境禁忌及传统农耕文明孕育的"月令"图式与现实环境问题互动耦合的产物.

    秦汉时代环境法月令

    秦汉初"县内尉"考述

    姚立伟
    8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代县尉的典型形象是位为县令长佐官、职在逐捕盗贼.秦代出土简牍文书中有关尉的资料,显示出县内尉与县令同为长官,有相对独立的属吏系统,主要对戍卒进行管理,还拥有除爵任吏等权力.较之汉代县尉,秦代县内尉的地位更高、权力更大.秦县内尉属吏进入西汉时期开始属县化,尉官转化为县尉,以逐捕盗贼为职掌,尉史逐渐转化为县廷吏.

    秦汉时期县内尉属吏属县化

    心学"独"的意涵和演进

    周丰堇
    9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大学》《中庸》提出"慎独"以来,"独"逐渐成为心学主要论题.朱子以"独知"说明初萌的善恶意念,阳明以"独知"表达"知外无知"的良知本体,王畿以"独知"表达"与物无对"的良知统体,王时槐以"独几"表达本心不分有无的纯粹经验,刘宗周以"独体"描述统心性、本体即工夫的天命之性.无论哪种"独",皆有"无对"的特征,但只有合体用、统工夫的"独体"才是真正的"无对".从常识的独处发展到心学的"独体",是心学表达终极本体和全体大用的思想高峰.

    独知独几独体无对

    语言、意义与人的生存:卢梭儿童语言教育与现象学回溯

    杜战涛李佳琪
    95-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文的目的在于,从现象学视角对卢梭儿童语言教育方法进行回顾和展示并揭示其价值.卢梭对于语言的基本观点在于,语词只是符号,其意义来自于事物,并最终源自于人的生存处境.基于这种观点,卢梭的语言教育要从语言符号回到事物本身,回到对事物的亲身感知,回到现实利益与有用性,回到人的具体生存处境,回到生命—世界的关联方式,并最终回溯到人的实际意向.在卢梭看来,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儿童对语言意义的本真领会.

    卢梭儿童语言教育语言意义现象学

    出土隋唐中原陶俑艺术风格流变考略

    郭君健
    10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出土隋唐中原陶俑艺术风格流变呈现出民族性、时代性特征,既反映了古代匠人的造物观念、社会风尚、高位文化的审美取向,又体现外来艺术对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汉胡更迭背景下中原陶俑形制的变迁,是隋唐时期民族文化高度融合的反映,同时诠释了作为高位文化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恒持能力.本文也反向复刻了隋唐"高位文化"在文化交融场域中对"胡"文化的整合路径.隋唐中原陶俑艺术风格变迁背后的文化演变,为全球化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成背景下,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国文化的守正创新带来了启示,也对中原陶俑形制在当代的创新再造提供了启发.

    外来文化中原陶俑文化创新

    乡村善治之路:治村精英与制度的耦合——基于山西省L村的分析

    彭玮
    109-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善治是乡村治理的终极目标与使命.在中国政治场域下,治村精英与制度都是乡村治理中的关键要素,但实践中治村精英却总是与制度形成相互制约与掣肘的局面.然而,要达到村庄善治,治村精英与制度之间必须"和谐相处".采用个案分析与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通过剖析山西省L村的乡村治理实践,描述了L村如何摆脱了治村精英与制度之间的张力惯性,形成两者之间耦合.具体而言,就是在"强精英—强制度"组合下治村精英主动创设"党员、村民代表联系户"制度,拓展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并依靠这一制度实现了精英向制度化权威转换,获得了村民支持,提升村庄的治理绩效.最终,L村以治村精英与制度的耦合营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乡村善治.

    善治治村精英耦合

    刑事合规视阈下单位犯罪的归责模式

    孙芊慧栾莉
    117-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单位犯罪的归责模式为个人责任模式.在刑事合规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单位犯罪归责模式存在诸多实践困境,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定罪处罚标准不统一、单位犯罪的归责模式违反责任自负原则、单位犯罪的认定缺乏规范性标准.其原因是现行单位犯罪制度不适应以预防为主的政策导向、传统的单位犯罪归责原则未能摆脱替代责任或转嫁责任的桎梏、单位犯罪的归责路径为"自然人→单位"的逆向归责.对此,应当发挥刑事合规作为预防性刑事政策在单位归责中的出罪作用,从单位自身的组织性特征出发,坚持"组织体责任论"的归责原则,并将单位犯罪归责路径转变为"单位→自然人"的正向归责路径.

    单位犯罪组织责任模式刑事合规

    数字经济与农业碳生产率:影响效应及实证检验

    刘战伟
    124-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助数字经济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提高农业碳生产率,是实现农业"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基于中国30 个省份2011-2020 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高了农业碳生产率;运用替换解释变量法、剔除部分样本、调整样本期以及工具变量法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技术创新与数字经济和农业碳生产率之间有正向关系,并对其起到中介传导作用.同时,数字经济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东部地区、产销平衡区和高技术创新能力地区的影响效应最显著且最大.数字经济对农业碳生产率的提升存在门槛效应,在数字经济和技术创新跨越门槛值后,其促进作用显著增强.

    数字经济技术创新农业碳生产率中介效应门槛效应

    基于AHP-SERVQUAL模型的神垕古镇旅游服务质量评价

    窦梓雯
    132-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SERVQUAL模型确定神垕古镇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合AHP 确定指标权重并对神垕古镇旅游服务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神垕古镇在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五个方面"感知—期望"的差值均为负值,说明神垕古镇旅游服务质量未达到顾客期望,神垕古镇旅游服务质量仍然有提升的空间.由此分别针对5 个方面提出建议: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体验性;增强对工作人员服务技能方面的培训;加强专业人员的培养,提升服务意识,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服务人员工作效率;个性化服务培训,提高员工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能力.

    AHP-SERVQUAL模型神垕古镇服务质量评价服务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