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传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传播
现代传播

胡智锋

月刊

1007-8770

journalcuc@163.com

010-65779586

100024

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

现代传播/Journal Modern Communication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新闻传播类专业学术刊物。旨在反映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与改革的最新成果,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文化自信的时代属性及其提升路径

    曾荣峰尹韵公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化自信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深厚的理论、道路、制度和历史基础.文化自信具有叙事主体性、聚合现代性、文明包容性、整体联动性等时代属性.从理论逻辑上看,文化自信的提升离不开时代背景的依托,离不开对时代属性的理解,需要从逻辑闭环上塑造自信主体、倡导自信思维和全面推进强国建设.

    文化自信自信主体自信思维强国建设

    数字文化产业中用户劳动平台化的算法补足网络——以秀场直播为例

    易前良潘莹
    8-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平台在扩张过程中通过基于算法系统的制度性安排,在自身之外发展出补充性的中介网络,将海量用户劳动纳入资本循环之中,并通过生产出一种新的文化机制而使之合理化.首先,"算法补足网络"的分析框架重点关注居于数字平台和劳动之间的中间地带,有助于规避剥削与解放的二元对立模式.其次,探讨数字影响者、文化代理机构与算法系统何以通过相互转译构成劳动控制网络,可为未来的人机传播研究提供实证案例和理论参考.最后,秀场直播在劳动控制过程中生产出来的算法化家族文化,启发数字文化生产的未来研究应充分关照本土的社会结构与文化脉络.

    数字文化产业平台算法用户劳动秀场直播

    卷入·控制·抽离:突发事件报道中记者的情绪劳动

    何志平于洋
    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自然灾害和非自然灾害两类不同的突发事件中记者的情绪劳动都经历了卷入、控制、抽离三个阶段.情绪卷入阶段共同之处在于:都存在卷入行为,且卷入方式都表现为"情绪劳动外包"或通过情感词与新闻当事人共情.不同之处在于:自然灾害报道中,记者卷入程度更深,记者更常使用"情绪劳动外包"的方式进行情绪卷入;非自然灾害由于涉及人的因素,记者不仅要处理当事人的苦难,更需要冷静报道新闻事实,因此会克制情绪卷入的程度.情绪控制阶段共同之处在于:记者往往通过描述自然环境体现情绪"中立";记者作为事件亲历者或目击者时均会努力克制情绪表达.不同之处在于:非自然灾害报道中记者较自然灾害更注重控制情绪.非自然灾害报道时,相较情绪表达而言,记者通常更加强调注重调查和揭示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提供相应建议;自然灾害的报道中,记者控制自身情绪主动性相较于非自然灾害大大减弱.情绪抽离阶段共同之处在于:记者在情绪抽离时都具有外部意识,推动事件进展;记者在情绪抽离时,都会调动积极情绪对受众进行情绪动员.不同之处在于:自然灾害报道中,记者情绪抽离相较非自然灾害更快.

    记者情绪劳动突发事件情感传播

    "媒介"之路:"有用性"与"可用性"——基于一个山村60年道路建设的解读

    李红艳
    2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一个传统村落而言,为了改变原有的现状、突破村落发展的瓶颈,拥有通往外面世界的道路是关键因素之一.现有道路研究框架多集中为社会空间与交通工具的维度,将历史维度与乡村社会的文化、经济与基层治理等因素融合在一起的研究较为缺乏,从这一维度出发,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下乡村发展与治理的困境.通过对一个山村60余年修路历程的叙述,借助海德格尔物的显现的概念,在解读乡村道路"成为交通工具""成为媒介"的过程后,可以发现:在作为交通工具之路和作为媒介之路之间,道路展示出"有用性"与"可用性"的特征;乡村社会在道路的演变中,呈现出从"缓慢变迁"到"拐点发展"的态势,这种演变使得乡村社会的道路建设之60年的历程在时空维度呈现出被压缩的特征,其所带来的影响力,还需要在未来的乡村变迁中继续观察.

    "媒介"之路有用性可用性物的显现与秩序时空压缩

    媒介化面容:表情包的可供性实践研究

    吴瑶王雪晴
    39-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媒介时代,表情包作为"媒介化面容"以视觉图像的方式弥补中介化传播中情绪信息的缺失.基于可供性理论的阐释视角,论文将表情包的使用视为媒介实践行为.从物质性层面来看,表情包作为由数字技术嵌套生成的技术图像系统,从图像编辑可控性、装置程序的模块化结构等方面主导行动力,规定表情包实践的可能性,而表情包使用者则退居技术图像的"功能执行者".从具身性层面来看,表情包作为虚拟媒介物以图像化身"界面"连接物理现实与虚拟数字空间,与实践主体形成"(主体—技术)—世界"的具身关系,退居后台以隐而不显的方式反向组织、生成个体的线下情感表达.从主客对称性层面来看,一方面表情包媒介实践行为在由主体、媒介物、社会文化与结构共同编织的不稳定网络关系中互型产生,实践的"游戏规则"对互动对象、实践情景、诠释解读具有制度性型构功能,引导实践主体的期待性互动行为发生;另一方面,个体的表情包实践中仍保留有策略性行为空间,在群组的互相啮合中对"规则"提出邀请、挑战、调整,再意义化生成新的制度性合意.

    媒介化面容可供性理论媒介实践表情包

    失控的"时间":加速社会媒介对"时""空"的遮蔽与时空秩序重构

    陈婷
    50-5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社会弥漫的竞速文化在媒介技术的加速支持下正不断解构原始的时空秩序,带来了加速社会的时间"失控"问题.在媒介嵌入人类生产生活的漫长历史中,媒介逻辑如何作用于时间、对社会进行加速,是把握媒介与时空关系本质的一个关键角度,但学界鲜少对这一问题进行专门探讨.加速社会"时间"的失控是媒介技术对"空间"或"时间"遮蔽下的一种表征,试图借助媒介对社会进行"加速","用时间来消灭空间"或"用空间来消灭时间",其结果总是徒劳无功的."此地"消失、"地球村"显现,这种媒介"殖民"逻辑本质上是一种技术的"迷思"."时""空"一直都是统一体而非对立的存在,媒介这块"蒙版"以"加速"之名,打破了二者在原始时空秩序中共为主体的平衡局面.

    时空关系加速社会媒介技术时空秩序现代性

    国际新闻传播作为一门实践的学问及其意涵

    邓理峰钟智锦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代中国,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国际新闻传播作为一门不同于且优先于理论的实践学问,都涉及到如何行动才有效且高效和应该如何行动的意义探求等实践理性的追问.对于国际新闻传播作为一门实践学问的内涵,可以从实践使命、实践形态和实践情境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国际新闻和国际传播工作的真正区分,是两者分属于认识论和本体论解释框架里各有侧重的实践.

    国际新闻传播实践实践理性

    媒介系统与现代化:撒哈拉以南28个非洲国家的定性比较分析

    虞鑫苗培壮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化迷思是一套关于如何实现现代化的方法和观念,经由西方在世界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在非洲等第三世界推广,成为研究非洲现代化需要克服的第一重叙事.非洲发展水平较高国家通过哪些条件实现现代化是核心问题,深度参与非洲历史与现实的媒介系统则提供理解非洲现代化的新视角.以定性比较分析为研究方法,现代化水平为结果变量,经济结构、政治治理、文化观念、媒介系统、殖民影响、发展理念为条件变量,分析得到三种非洲现代化的条件组态.结合案例分析发现:第一,非洲的发展应当坚持独立自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第二,混合媒介系统容纳了非洲的各个主体及其互动,应当从发展策略层面考察其开放性与混合性,更深层次理解本土、谋求发展.

    现代化媒介系统非洲定性比较分析

    论混合现实对实景体验的增强与重构

    黄心渊李梦雪
    7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混合现实技术有效地将人们的想象空间外化为虚拟信息,再将这些虚拟信息和人类生活的真实场景用一种匹配于人类感官渠道的方法进行融合,从而对真实世界的场景呈现起到了或增强或重构的效果,并引导观者理解和探索虚拟与现实结合的现场,建构出全新的审美体验.混合现实视阈下的物理界、精神界与概念界缠绕共生形成的多维混合构成体,为卡尔·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解框架.

    混合现实沉浸式在场交互艺术三个世界

    跨文化共感情动:中外科幻电影的生态价值及其符码转换

    曹漪那李兴
    87-9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幻电影以人类、技术、生态的广阔视角,触发了生态话题在跨文化语境中的同频振动,尤其是它以诉诸观众感官的"灾难美学"方式,引发了观众对生态创伤的共感情动.而超生物域个体的生态共伤情动,既具有生物普遍性,又具有文化特殊性,它提供了符号转码的可能性,促进了相异符号域之间的解域和再域,进而可以凝聚成与地球生物圈对应的整体符号域,因此也是生态文明互鉴、互释、互补、互融的具体联结方式.由此出发,科幻电影将生态境况与世界文化自然桥接,以根植于当地传统,贯穿中外文化眼界的笔触,创造性地书写存异而趋同的人类命运体的具象章图.

    科幻电影跨文化传播生态共伤共感式情动符号转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