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肖彦君

双月刊

1672-7533

dtqg@rails.cn;bjdtqg@126.com

010-51893693 51849570

100081

北京市西直门外大柳树路2号铁科院主楼610B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Journal Modern Urban Transit
查看更多>>本刊为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发展服务。面对中央部委和省市相关部门及决策者,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者、管理者和科技人员,高等院校师生等,全方位介绍国内外城轨建设和运营经验,及时报道相关技术和装备以及高新技术成果,不断扩大国际合作,多元化促进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刘建红陈望桂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市域(郊)铁路是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支撑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国市域(郊)铁路建设已进入加速发展的机遇期.在此背景下,文章梳理总结国外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发展经验及特征,剖析我国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发展现状及问题,并从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建设创新及运管创新4个方面提出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创新发展策略建议,以期为促进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市域(郊)铁路都市圈创新发展策略

    城市轨道交通环线设置条件及规划可行性研究

    赵阳
    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轨道交通环线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承担城市中心城区边缘横向客流的集散功能,又能够为中心城区与郊区之间的通勤客流提供更多换乘路径,减轻中心城区车站的换乘压力.文章在梳理城市轨道交通环线分类、功能、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其设置条件进行剖析和阐述,然后以深圳市轨道交通15号线环线为例,从既有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城市发展布局、客流需求、工程施工条件、环线长度5方面分析其规划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并针对该环线日后可能面临的运营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城市轨道交通环线的合理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城市轨道交通环线设置条件规划可行性

    轨道交通桥梁减隔震设计及验算研究

    吴长发王雨权蒋磊
    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桥梁是轨道交通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震等自然灾害会对轨道交通桥梁造成严重破坏,从而影响轨道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开展轨道交通桥梁减隔震设计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文章选取河北雄安新区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快线跨南水北调天津干线的(75+128+75)m双线连续梁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减隔震设计和验算.首先,概述其减隔震设计,即所采用的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的构造、本构模型、布置位置、参数取值等;然后,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对上述减隔震设计进行验算,通过分析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与球型普通支座的采用对结构受力及位移的影响,以确定设计的合理性;最后,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可大幅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减震效果明显,能够达到抗震性能目标.

    轨道交通桥梁减隔震设计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验算

    "缝合"理念下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与周边区域融合设计研究——以深圳市大运综合交通枢纽项目为例

    王宗佳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新旧社区功能差距加大、交通配置不均衡等问题逐步凸显,尤其是大城市更新片区,受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先行建设的影响,后续开发的周边土地及城市空间被割裂,整体呈碎片化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文章以深圳市大运综合交通枢纽项目为例,在分析枢纽所在城市更新片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基于"缝合"(即缝合城市)理念,从城市交通缝合、城市功能缝合、城市空间缝合、生态肌理缝合 4方面提出枢纽与周边区域融合设计策略及创新方法,以期实现城市交通、空间、生态等多要素的有机融合,也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周边区域融合设计城市更新缝合城市

    基于无线室分技术的地铁施工期公网通信系统设计方案研究

    胡成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地铁施工过程中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因公网信号覆盖不足而难以实现与外界实时通信的问题,文章提出 1套基于无线室分技术的地铁施工期公网通信系统设计方案.为验证该方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研究团队通过在南昌地铁 2号线东延线罗家集站搭建测试平台进行实时测试,并使用标准的衰减因子模型通过MATLAB软件进行仿真测算,最后将仿真理论值、测试值及规范要求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地铁施工过程中可提供稳定的无线通信信号,并可有效解决地下、地上无线网络信号覆盖不连续、通信不畅通问题.为考量成本投入与长期应用价值之间的平衡,研究团队对项目经济性同样进行深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本项目所采用设备在后续延长线通信系统建设中利旧复用率较高,不仅可降低长期成本,还体现出良好的可推广性和可持续性,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与借鉴.

    地铁无线室分公网通信直放站

    基于AI视觉和激光雷达数据融合技术的主动障碍物检测系统研究

    陆源清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地铁运行效率提升需求的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地铁运营线路开始采用FAO运营模式.FAO的引入使得传统的被动式障碍物检测方式已无法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因此,列车主动障碍物检测系统应运而生.文章基于当前行业内某主流列车主动障碍物检测系统,通过深入剖析其系统架构、网络拓扑、系统功能及关键技术指标,重点研究该系统所依托的AI视觉和激光雷达数据融合技术、毫米波雷达技术和限界判断及检测技术相关工作原理,以及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面临的应用技术难点,从而进一步探讨该技术在无锡地铁及其他更多城市地铁系统中的广阔应用前景.

    地铁FAOAI主动障碍物检测系统数据融合

    地铁车辆转向架蛇行监测及评估研究

    冯扬张振先张志波梁海啸...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地铁车辆运营过程中,转向架蛇行现象的出现引起广泛关注.为有效监测并科学评估地铁转向架蛇行,文章基于实际线路测试数据,对车体、构架以及轴箱的振动加速度频谱特征及有效值进行深入分析,并通过参考国内外转向架蛇行失稳评判标准,针对地铁车辆的特定情况,提出 1 种适用于地铁车辆转向架蛇行失稳的评估方法.同时,为拓展监测手段,对将监测车体客室地板与轴箱的横向振动作为地铁车辆转向架蛇行间接测量技术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得到有效值相关系数分别为 0.95和0.99.该评估方法综合运用多种监测手段和数据指标,可为地铁车辆转向架蛇行的监测与评估提供全面而科学的依据.

    地铁车辆转向架蛇行监测及评估

    动态专用道在城市智能轨道快运系统建设中的应用——以哈尔滨新区智能轨道快运系统1号线为例

    谢超
    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轨道快运系统作为一种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已经在国内一些城市成功开通运营,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此类智能轨道系统采用独立路权的形式运营,以保证线路运行效率,但势必会抢占社会公共资源.文章从节约城市道路交通公共资源的角度出发,探讨动态专用道系统在智能轨道快运系统(ART)中的应用.通过详细阐述设计思路、应用场景、道路条件要求、系统配置以及配电和通信等关键要素,分析动态专用道系统在城市快速公共交通系统中的实施原理.最后以哈尔滨新区智能轨道快运系统 1号线项目为例,展示动态专用道系统在实际建设中的成功应用,充分证明将动态专用道系统运用于城市智能轨道快运系建设的可行性.

    智能轨道系统(ART)动态专用道中低密度交通拥堵

    地铁列车空转的PSO-RBF滑模控制方法研究

    丁健斌李世刚刘敏军张洋...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铁列车在频繁的牵引提速过程中,其加速阶段易发生轮对空转现象.为恢复空转后黏着控制性能并提高列车轮轨黏着利用率,文章对轮对空转再黏着控制进行深入研究.首先,通过搭建列车单轴动力学仿真模型,并结合全维状态观测器和极值搜索算法对列车状态进行估计.其次,提出基于POS-RBF神经网络的滑模控制器.最后,通过仿真对列车空转再黏着控制性能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相比固定切换增益滑模控制器,基于PSO-RBF神经网络可实时调节切换增益的滑模控制器具有更快的再黏着恢复速度、更小的稳定后抖振优点.这一改进有效提升地铁列车在空转时的黏着控制性能,可为列车安全、高效运行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地铁列车最优黏着控制粒子群算法径向基神经网络滑模控制

    城轨列车塞拉门下摆臂状态仿真分析

    熊凌鹄刘犇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塞拉门是目前城轨列车车门系统中的主流类型,大部分塞拉门具有下摆臂结构,该结构对门扇的顺畅运动和良好的密封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运营单位针对下摆臂结构的检修多集中于尺寸测量和功能检查方面,而对下摆臂状态的关注较少,行业内已出现多起因缺乏针对下摆臂状态的检修而导致下摆臂滚轮掉落至轨行区的案例,因此对下摆臂状态进行仿真分析意义重大.文章根据塞拉门系统正线受力和密封方式,对2种不同结构的下摆臂进行对比分析,并基于几何特征建立固体力学和应力寿命的有限元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带有防脱销结构的下摆臂组件在相同受力情况下,使用寿命约是无防脱销结构的2.78倍.由此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对于客流量较少的列车可以仅在大修时更换下摆臂组件,而对于状态欠佳的下摆臂,可以在半个架修周期内单独更换滚轮组件,以确保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城轨列车塞拉门下摆臂组件有限元仿真应力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