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城市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城市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

叶菊华

月刊

1009-6000

urbnrech@163.com;editor.mur@gmail.com

025-84784510

210029

南京市华侨路37号29楼

现代城市研究/Journal Modern Urba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6年创刊,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追求学术性、前沿性和前瞻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新动态,刊载有创见的现代城市研究成果、述评、实例分析、文摘等。深受高校、研究机构、设计院所的广大读者的好评。本刊内容充实、版式清新、装饰精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源识别的国土空间规划支撑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潘浩之施睿蔡子攀黄贤金...
    1-7,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南京市为例,探索基于多源空间大数据"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识别城市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源.通过自上而下地从宏观层面分析统计数据,将碳排放总量分配到城市不同区域,进而自下而上地从居民建筑、产业活动和交通等排放活动出发,计算出具体地块的碳排放.研究旨在为南京的生态空间、紧凑用地、绿色行为、结构优化、产业新城等方面提供国土空间规划支持,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大数据国土空间规划碳达峰、碳中和南京

    过程管理视角下的我国城市低碳经济建设水平诊断研究

    申立银张玲瑜桑美月舒欣宇...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碳城市建设是长期性的系统工程,低碳经济则是其重要抓手.为准确把握我国低碳经济建设现状,文章基于过程管理视角构建了低碳经济建设水平诊断指标体系,动态系统地诊断了我国城市低碳经济建设水平.研究对我国36个重点城市的低碳经济建设成效开展分析后发现:(1)我国样本城市低碳经济建设水平较高,其中上海、南京、天津和重庆在城市低碳经济建设中表现较好.(2)空间分布上,东部沿海与长江经济带城市得分较高,而中西部城市得分则相对较低,城市低碳经济建设水平受其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且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3)就环节得分而言,实施环节得分最高,其他环节各城市得分差异较大.研究为我国城市如何提升低碳经济建设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与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对促进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过程管理视角低碳城市低碳经济建设水平诊断

    全过程管理视角下的城市低碳生产效率研究——以我国36个重点城市为例

    鲍海君郭奚晨蔡鑫羽郭洋...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城市低碳建设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关键一环,提升城市生产效率可以从源头帮助城市降低碳排放,从而实现节能减排.文章在PDCA循环管理法的基础上引入结果(Outcome)环节,构建了包含规划、实施、检查、结果、反馈(PDCOA)的全过程管理框架,形成城市低碳生产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对比了我国36个重点城市的生产效率水平,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城市在低碳建设中的生产效率水平整体较低,得分均值为51.74分(总分为100分).从环节视角分析,实施环节得分最高,反馈环节得分最低.从区域视角分析,短板环节与城市定位及类型相关联,建议在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应针对不同城市类型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文章旨在从全过程管理视角出发,评价城市在低碳建设过程中的生产效率水平,为我国低碳城市的高效建设提供新视角,并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下一步努力方向.

    城市低碳建设城市生产效率PDCA诊断指标体系

    双碳背景下城市转型实验室研究动态与未来展望

    胡晓辉林潭晨魏宇晨
    22-2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城市的可持续转型成为推动绿色生产和消费以及构建新社会—技术系统的关键议题.城市转型实验室在此背景下崭露头角,成为促进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城市低碳转型的重要平台,以及作为可持续城市发展中的治理方式.文章运用CiteSpace软件,分析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相关文献,揭示城市转型实验室研究动态,探讨当前研究的理论和实证问题,以及双碳背景下中国城市转型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城市转型实验室源于转型管理理论,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跨学科、灵活、综合的平台.②城市转型实验室具备利基、多阶段和共同演化3个视角.③国内仍缺少对城市转型实验室的研究,存在研究视角与国内现实不相符等问题.文章认为城市转型实验室研究涵盖跨领域、侧重技术发展的社会参与性与管理可控性,在如何推动城市转型的实践上有极大应用价值.文章明确了城市转型实验室未来三大研究方向:结合中国特征,探索社会—技术作用机制;补充理论框架,进行多学科视角融合;立足新技术特征与政策试点,将城市转型实验室纳入区域和城市发展政策中.

    可持续性转型城市转型实验室转型管理文献计量综述展望

    "无废城市"背景下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系统耗散演化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吴泽洲官静孙晓辉李俊杰...
    30-3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无废城市"背景下,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可以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提升建筑废弃物资源化水平,文章以深圳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为例进行研究,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基础,构建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系统,并确定了 31个熵指标,采用Brusselator模型和熵值法对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判断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是否处于耗散结构.研究表明,深圳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尚未达到耗散结构,并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产业发展建议,以促进系统的有序协调发展,实现耗散结构状态.

    无废城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系统耗散演化

    过程管理视角下能源结构的低碳建设水平诊断:基于中国36个重点城市的实证研究

    韩璐陈紫微申立银刘燕...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气候变化正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低碳城市建设迫在眉睫.城市能源结构低碳建设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对于低碳城市建设的整体成效具有重大影响.文章基于过程管理视角构建了城市能源结构低碳建设水平诊断指标体系,以中国36个重点城市为样本,系统诊断了城市的能源结构低碳建设水平,剖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与建议.研究发现:①样本城市能源结构低碳建设水平总体得分不高,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②城市能源结构低碳建设在过程管理的5大环节上表现差异较大,总体呈现"重规划和实施,轻检查和反馈"的状况;③36个重点城市的能源结构低碳建设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能源结构低碳建设表现相对较好,而东北和西北内陆一些城市能源结构低碳建设的水平还有待提高.文章旨在丰富城市能源结构低碳建设水平诊断的理论基础,助力管理者明晰低碳建设的长处和短板,为提升能源结构低碳建设水平提供决策依据.

    低碳城市能源结构过程管理水平诊断指标体系

    成都市半城市化地区的特征、驱动机制及规划启示

    陈晨刘爽耿佳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半城市化地区作为一种在景观格局、社会构成和空间形态等方面发生深刻转变的过渡性地域类型,在不同发展战略引导下,其未来发展可能会出现保持现状、持续发展或依赖陷阱等截然不同的结果.特大城市郊区半城市化地域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居环境改善,对其进行主动干预和精明管治势在必行.文章以成都市为例,研究半城市化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其特征演变的规律性,在此基础上从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建设以及城乡接合部的自发发展3个方面解析成都市半城市化发展的驱动机制,基于成都市环城生态区规划实施与城乡统筹规划的创新做法,进一步探讨半城市化地区如何通过规划介入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发展区域.

    特大城市半城市化时空格局驱动机制可持续成都市

    基于非使用价值评估的绿色基础设施发展模式研究——以南京幕燕森林公园为例

    熊瑶吴海磊
    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预设生态修复和文化开发两种发展模式,采用条件价值问卷对南京幕燕森林公园的非使用价值进行评估,并进行威尔科克森(Wilcoxon)有效性检验与皮尔逊(Pearson)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生态修复模式下,2021年幕燕森林公园的非使用价值为4.07亿元,显著高于文化开发模式下的非使用价值总量;(2)实验收集数据不存在嵌入效应,数据具有有效性;(3)受访者的交通便利、文化景观、森林园路状况满意度等自变量与因变量支付意愿(WTP)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性,而受访者受教育程度、出行时长、交通工具与WTP存在极显著负相关性.最终综合分析实验数据,提出未来幕燕森林公园应遵循的生态修复发展模式以及具体的规划建议.

    绿色基础设施非使用价值森林公园条件价值法嵌入效应

    "城-产-人"关联视角下城市边缘乡村转型的多尺度路径——以江苏溧阳北拓区为例

    李和平高黎月赖文韬付鹏...
    59-6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空间、要素和时间维度,辨析城边村与"城""产""人"三重外部动力的多重关联性,构建"城—产—人"关联视角下的城边村转型研究框架.在此视角下,基于城边村演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总结,从城区、园区、社区3个层面探讨城边村转型的多尺度空间路径,分别为:以城乡融合推动空间结构重组、以产业转型支撑空间布局融合、以人群需求引领品质生活营造.最后以溧阳北拓区乡村为例,以"融入城区—联动园区—激活社区"为脉络,提出城边村多尺度协同的规划策略,以期为我国乡村转型与新型城镇化提供可能的借鉴.

    城市边缘区乡村转型乡村规划多尺度溧阳

    基于场所精神的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研究

    王子夺
    6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与场所交互对话方式是近年来设计者研究的主要方向.建筑室内空间作为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场所,传递着一种生活方式的态度.建筑室内空间的场所精神,映射出社会环境与生产方式多维度空间行为体验逻辑价值认同的特定意义.文章结合场所精神的行为体验研究,通过对"人"的需求尊重来诠释建筑室内空间场所设计的"内在精神气质",强化人与环境互动的双向作用生成,实现场所空间营造内在价值的有效途径.

    场所精神室内空间生产方式行为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