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城市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城市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

叶菊华

月刊

1009-6000

urbnrech@163.com;editor.mur@gmail.com

025-84784510

210029

南京市华侨路37号29楼

现代城市研究/Journal Modern Urba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6年创刊,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追求学术性、前沿性和前瞻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新动态,刊载有创见的现代城市研究成果、述评、实例分析、文摘等。深受高校、研究机构、设计院所的广大读者的好评。本刊内容充实、版式清新、装饰精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市人防工程与地下空间融合发展策略思考——以江苏为例

    陈智乾邱长浩冒旭海王华伟...
    7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市建设由"增量扩张"转变为"存量更新"的大背景下,文章梳理了江苏省人防工程与地下空间融合发展存在规划编制各自为政、空间融合综合效益不高、平战转换困难、管理体制和法规标准支撑不够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从规划、空间及管理3个维度提出以下对策,包括在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3个阶段做好流程融合和内容衔接;落实"基于城市功能需求,引导人防工程综合利用""结合便民惠民工程,补老城区人防工程不足""统一平时战时功能,减轻减少平战转换工作"等6方面空间融合策略;从"优化管理体制,将人防纳入地下空间一张图""加快推进各级规划编制,引导空间融合建设""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弥补相关技术标准空白"3方面做好管理融合工作.

    人防工程地下空间平战结合融合发展

    德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机制经验与启示

    夏陈红翟国方
    76-8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国作为空间规划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其用途管制制度一直是世界各国学习的榜样.文章在梳理德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体系的框架结构,分析用途管制制度在总量控制与计划管理、空间准入与实施许可、规划监测与预警机制等环节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总结德国在立法、立项、资金支持、空间监测、可持续发展与气候保护等领域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经验,希望能为我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的完善提供可借鉴的建议.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经验启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德国

    基于人口位置大数据的高校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郝佳琦王亚华张竞一王云...
    8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将人口位置大数据应用到校区尺度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为合理评价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发现:(1)各校区工作日与节假日、同一天不同时点人口在不同功能区的聚集情况存在差异.(2)老校区建成区面积占比较大,建筑密集,但容积率较低,人员较少、分布分散,总体利用效率较低;新校区面积较大,建筑密度较低,但容积率较高,人数众多、人口分布集中,整体利用效率更高.结果表明,人口位置大数据在高校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合理评价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程度,需将评价尺度具体到校区级,根据实际情况揭示不同校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因校区施策,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人口位置大数据校区南京师范大学

    社区化发展和空间实践——转化中组屋公共空间的启示

    陈云凤李玲玲王才强
    9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加坡高密度组屋公共空间在不断转化中逐渐探索社区化发展和公共生活的激活,空间发展在空间实践中和更深层次的文化秩序相联系.文章梳理了新加坡组屋及其公共空间建设发展概况,分析组屋公共空间转化过程中重要的空间实践,对转化过程中的空间异质性探索和挑战进行解析.在我国居住区发展背景与"社区化"发展需求下,进一步提出从转化中组屋公共空间得到的启示,为我国社区建设和地域特色复兴提供借鉴.

    公共住房公共空间社区空间实践空间异质性

    高温热浪期间城市空间热环境特征及人群热舒适度评价研究——以重庆渝中区典型空间为例

    黄海静介鹏宇
    98-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高密度城市空间的高温热浪问题,以山地城市重庆的核心城区渝中区为例,对商业区、住区、山地公园、滨江公园3类4种典型城市功能空间进行一个热浪周期的实测,通过空气温度、地表温度、相对湿度、太阳辐射等热环境参数分析,比较不同城市空间热环境特征;结合城市人群热舒适相关问卷调研,选取生理等效温度(PET)描述人体热感受,归纳城市空间高温热浪期间对人群热舒适的影响要素及规律,建立夏季室外热舒适度预测模型.显示:1)高温热浪期间热环境受城市空间要素影响且具有差异化特征,老旧住区受高温热浪影响严重,商业区紧随其后,公园绿地较好;2)室外热舒适度与空间要素紧密相关,PET、空气温度和地表温度与热感觉和热舒适显著负相关,相对湿度与热感觉和热舒适呈显著正相关,空气温度和热辐射对热舒适度影响较大,相对湿度与地表温度影响相对较小;3)合理的空间形态和遮阴规划、植被及水体设置、高蓄热性下垫面等设计要素可缓解高温热浪,降低热中性温度,提高热舒适性.研究结果为山地城市高温热浪形成机制探究及城市空间热环境优化设计提供一定依据.

    山地高密度城市高温热浪热环境热舒适度城市功能空间

    中国典型城市交通出行特征及未来道路交通演变研究

    刘宗巍张望陈铭赵福全...
    107-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适合不同城市特点的交通体系,并明确定位汽车在其中承担的作用,文章首先从外部环境和交通工具两大维度出发,建立了表征城市整体交通出行情况的多层级评价体系;并基于一级指标的得分,对选取的9座中国典型城市的交通出行特征进行了聚类分析,确定了城市的不同类型;然后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识别了影响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因素;最后通过相关因素变化的情景假设,预测了各城市道路交通效率可能的演变情况,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城市交通出行道路拥堵评价指标体系聚类分析情景演变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广州市相对贫困空间分异及动力机制研究

    牛通袁媛
    114-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农村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相对贫困问题将是未来贫困研究的关键.文章以广州市为例,通过多源综合数据分析相对贫困分布规律和空间聚集特征,并结合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相对贫困空间分异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1)广州市相对贫困呈现"高—低—高"的圈层分布特征;(2)根据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结果,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经济活力、自然环境等因素对广州市相对贫困空间分异形成了多重路径的影响关系;(3)结合地理区位和城乡差异划分内城衰落型、城乡融合型和乡村滞后型3种贫困模式,并针对不同贫困空间类型提出差异化的贫困治理建议,以期为后扶贫时代城乡相对贫困的精细化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对贫困综合贫困指数动力机制结构方程模型

    数字技术嵌入乡村社会——应用场景、实践困境及优化策略

    卢义桦
    120-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建设行动进程加速,数字技术不断融合乡村生活,并形塑乡村社会形态.文章从乡村振兴的整体性视角出发,聚焦数字技术嵌入乡村社会并形塑共同体形态的应用场景,在此基础上阐释数字技术助力乡村社会共同体重建的现实困境,并从基础设施、数字经济、基层治理、数字素养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数字技术乡村社会应用场景实践困境优化策略

    主客共享视角下乡村文化景观要素的感知差异性研究——以南京市黄龙岘茶文化村为例

    李晓颖陈佳樱
    125-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文化景观代表着农业文明的精粹,保留了人类不断积累的传统农耕智慧,对增强村落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被看作旅游资源,不断被开发和更新.文章运用IPA-KANO模型,以南京市黄龙岘茶文化村文化景观组成要素为研究对象,分别探究在村民和游客不同视角下文化景观要素与主观感知之间的关系,并对两者出现的差异性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及原因解析,并依据象限图得到文化景观要素的优先级类型,为该村文化景观要素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乡村内生性文化景观和外来文化景观的共生.

    主客共享乡村文化景观要素感知差异性IPA-KANO黄龙岘茶文化村

    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在城市建筑节能改造中的应用——评《城市建筑节能改造技术与典型案例》

    王红丽
    后插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