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城市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城市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

叶菊华

月刊

1009-6000

urbnrech@163.com;editor.mur@gmail.com

025-84784510

210029

南京市华侨路37号29楼

现代城市研究/Journal Modern Urba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6年创刊,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追求学术性、前沿性和前瞻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新动态,刊载有创见的现代城市研究成果、述评、实例分析、文摘等。深受高校、研究机构、设计院所的广大读者的好评。本刊内容充实、版式清新、装饰精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系统论视域下我国城市非正规空间分析

    戴梦云向鹏成周滔
    78-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规划朝着正规方向发展,然而城市自发的非正规性产生的非正规空间承载着不同人群的需求,以其灵活性和适应性成为城市空间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主体、目标、客体三维度剖析城市非正规空间系统要素,将宏观和微观因素结合得出城市非正规空间系统的三大内生逻辑,最后从系统要素和系统逻辑两方面对我国城市非正规空间提出规划管理建议.研究对于厘清我国城市非正规空间的系统脉络,揭示我国城市非正规空间运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我国城市非正规空间的治理提供思路和借鉴.

    城市空间非正规性非正规空间系统论内生逻辑

    社会结构更替驱动下老城社区公共空间响应机制——以西安为例

    周志菲阎飞李昊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公共空间作为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双重转型的物质载体,需要与居民生活方式、群体特性和社会组织相适应.文章以西安老城社区为例,厘清其社会结构从保守到自由、聚集到分异、并存到联结的更替过程,归纳出不同社区形式下的公共空间布局特点,提出趣缘化、异质化和脱域化的社会结构对老城社区公共空间在系统网络维系、布局模式优化和内外边界整合等方面产生了较强的驱动作用,同时社区公共空间也反馈出多元兼容、继承细分、动态适应、混杂突变、协同诱发的响应特征.

    社会结构更替社区公共空间老城西安响应特征

    乡村旅游资源架构的优化、开发与整合——以无锡市锡山区羊尖镇为例

    胡卫华
    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央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细化,乡村旅游成为新的乡村工作重点和乡村振兴的新范畴,但多数传统的村镇对于自身的旅游资源没有明确的认知,盲目地跟随城市旅游行业经验,造成乡村旅游业停滞、缺少游客、浪费经济投入、大量旅游资源空置等尴尬局面.对旅游资源的优化、开发与整合缺少理论指导,阻碍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文章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梳理,针对其特征和现状,结合实际案例,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期为江苏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乡村振兴旅游资源优化整合

    乡村振兴战略下装配式田园康养社区多维共生设计探讨

    仝晓晓
    97-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进养老建筑的健康发展,加快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与养老产业的融合创新,是新时期我国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的重要途径.文章立足城市养老压力和老年人群对特色化康养的需求,在当前宜居乡村建设目标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转向生态环境提升的重要阶段,针对当前养老小镇开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因过度地产化所导致的建筑与环境绿色流失问题,提出将便捷化、定制化定位为田园养老建筑与环境设计理念多维发展的深化方向,展开装配式康养建筑与乡村环境多维共生的韧性营建策略研究,为近郊型乡村休闲农业与养老产业的健康融合发展提供可参考的设计思路.

    乡村振兴田园康养社区装配式养老建筑多维共生设计策略

    基于成文法和不成文法结合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策略探讨

    牟玲利彭恺
    103-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传统的城市规划不同,村庄规划既存在自上而下的规划编制和政府管理措施,也存在自下而上的村民自治.随着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展开,关于新时代下村庄规划的研究和探索多从单一角度或某片区域入手,不够系统全面,且对村民主体的自组织性研究不足.因此文章从成文法、不成文法两个角度,通过对以成文法为基础的十省市村庄规划导则的解读以及以不成文法为基础的村民自治的研究,分析村庄规划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如何结合的问题,并依据笔者在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梧桐乡村庄规划的编制实践与研究,思考具有可适用性的村庄规划编制策略,以期为实用性村庄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成文法不成文法村庄规划实用性策略与方法

    从"企业型"到"公益型":城中村改造中地方政府角色转换的效益及反思

    黄志基宋澜戴晓冕那子晔...
    112-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政府在城市更新实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章基于治理视角,研究发现在一些城市更新项目实施中,地方政府角色从传统认知的"企业型"转换为"公益型",表现出倾向于放权让利于市场主体和社区、以规避风险为目的形成"政府—国企联盟",以及培育差异化增长联盟等行为特征.结合租差理论,分析了城中村改造中地方政府角色转换的效益及其机制.并进一步以广州市琶洲村改造为案例,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角色转变对时间、经济和社会效益所带来的具体影响.最后,结合案例分析,对地方政府角色转变进行了批判性评价与反思.

    城中村改造地方政府角色企业型公益型租差理论琶洲村

    论南京城市文学地标的"第三空间"激活

    武佳雯
    119-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文学地标是凝结特定文学经验的标识性地域景观,它们作为典范的人文意象同构着城市集体文化经验.长期以来,文学地标被架构为"空间+文学"的知识论二元模式,其内容建设忽视了对文学事件的生动关注.以城市建构为本位,文学地标应被视为异质文学经验在地理空间内的堆叠着的状态本身,即爱德华·索亚所提出的超越并融合了单一物质或想象维度的"第三空间".作为兼容统驭着文本经验与空间在场的形式,碑铭、书法等文学书像呈现着地标生成史中的关键文学史经验,是"第三空间"激活的契机所在.

    城市文学地标文学之都第三空间

    关于环境哲学理论基础的探讨

    李晓蕾陈思汶王祝根
    123-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环境保护是21世纪中国乃至全球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是确立环境哲学观的基础和关键,对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理论框架与知识体系和指导具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具有双重意义.文章探讨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哲学内涵,提出环境哲学观以可持续发展为认知基础、以和谐思想为发展基础、以生态效益为价值基础的理论构建逻辑,并指出上述3项基础对塑造中国特色的环境哲学观、形成完整的环境哲学理论框架以及助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积极价值.

    生态环境环境哲学可持续发展和谐思想生态效益

    多尺度视角下大学生地方依恋特征及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蔺阿琳娄健坤曾尔力黄怡欣...
    128-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生对环境的依恋程度影响其个体幸福与未来发展.文章基于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不同空间尺度(大学校园、大学城和城市)的大学生地方依恋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地方依恋强度及其影响因素存在尺度差异,较大空间尺度的地方依恋受到更小空间尺度的影响,各空间尺度地方依恋对主观幸福感作用机理存在差异.文章补充了多尺度地方依恋的理论研究,可为制定以提升大学生幸福感为导向的环境优化策略提供参考.

    地方依恋主观幸福感多尺度结构方程模型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