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城市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城市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

叶菊华

月刊

1009-6000

urbnrech@163.com;editor.mur@gmail.com

025-84784510

210029

南京市华侨路37号29楼

现代城市研究/Journal Modern Urba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6年创刊,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追求学术性、前沿性和前瞻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新动态,刊载有创见的现代城市研究成果、述评、实例分析、文摘等。深受高校、研究机构、设计院所的广大读者的好评。本刊内容充实、版式清新、装饰精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研究的内容综述与工作前瞻

    戴彦李懿钟佳丽平楠...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文化村落既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要素,又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工作对象.文章借助CiteSpace分析工具,对相关文献进行关键信息的检索、提取、分析和研判.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历史文化村落研究大体可划分为依附研究、专属研究和拓展研究 3个阶段,主要围绕"本体机理的认知解读""文化遗产的保护转型""社会体系的组织治理"和"产业发展的创新规划"4大主题展开讨论,体现从"实体历史空间"到"复合多元要素"的对象演变、从"孤立对象保护"到"区域统筹发展"的目标拓展、从"单科定性"到"交叉定量"的方法进化等研究特征.最后,面对乡村振兴的机遇与乡村收缩的挑战,从研究视角、保护理论、实践方法等方面提出工作展望,以期为新时代我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

    历史文化村落CiteSpace分析工具研究特征工作展望

    市镇型历史文化街区价值特征及保护策略研究

    邓巍胡贝贝
    8-1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市镇型历史文化街区是传统市镇被现代城市吞并后形成的特殊形态的城市文化遗产.它们既保留着整体性的传统市镇空间结构,又呈现了层层积淀的城市遗产空间形态,具有街区类型的特殊性.文章立足市镇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内涵和整体性遗产特征,探究其时空发展规律及保护问题的发生逻辑,并从市镇空间赓续、街区空间更新、街城空间融合3 个方面,提出市镇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策略和方法,以期为此类街区的保护传承提供借鉴.

    市镇型历史文化街区价值内涵整体特征保护传承

    湖北省红安县地名文化景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林琳王俊樟曾娟李英杰...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红安县地名志》《黄州府志》等文献及红安县第二次地名普查数据,对湖北省红安县 4380 个地名进行分析,发现:红安县地名主要分布于县西南部丘陵岗地地区,地名北稀南密,与红安县南低北高的地势特征相反.自然景观类地名主要分布于县西南与东南地区,"塆""湾""田"等主要地名用字反映红安丘陵岗地的山地环境特征与地方土地利用格局;人文景观类地名主要分布于各乡镇行政驻地中心及其周边地区,战乱、起义、革命等动荡时期外来人口的迁入与和平时期的生产发展塑造了红安的地名文化景观.地方军事革命史凝缩于县、乡镇和村落地名中,地名承载着中国"第一将军县"的革命故事与革命精神,"七里坪镇""列宁市"等地名潜藏的红色历史文化值得挖掘与保护,可以发挥地名在地方实践中对红安县红色血脉的延续作用.

    地名文化景观空间格局红安县

    基于叠合生长的城市文化遗产区更新机制与产业提升研究——以西安市汉代礼制建筑遗址片区为例

    杨俊涛余侃华苏杭司文虎...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演进和更替,造成了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以不同的方式在城市环境中叠合的现象.这些文化遗产之间没有经过长期的相互适应和融合,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给文化导向下的城市空间重构带来了困难.文章从文化遗产叠合区的空间表达以及矛盾出发,以西安市礼制建筑区为例,探讨了文化叠合区城市更新的文化从属性、空间功能复合性等原则以及时空设计法和空间共生设计法等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推动作用.

    文化遗产叠合生长城市设计规划调适

    "文—旅"空间耦合协同度对游客文化遗产保护行为影响研究——以徽州传统村落为例

    顾大治吴金辉杨震雯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空间三元论对文、旅空间维度进行划分,并结合耦合协同理论提出文、旅空间在文化信息、物质载体、社会行为3 个维度的相互耦合协同.选取 5 个文化旅游型徽州传统村落(宏村、西递、龙川、唐模、呈坎)为案例研究样地,运用"刺激—有机体—反应"(S-O-R)理论,构建"文—旅"空间耦合协同度感知、地方依恋以及文化遗产保护行为三者影响关系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研究发现:(1)"文—旅"空间耦合协同度感知3 个维度均对文化遗产保护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影响程度为"社会行为层>物质载体层>文化信息层",其中文化信息层对文化遗产保护行为无直接显著影响但可通过中介产生正向影响;(2)地方依恋在"文—旅"空间耦合协同度感知与文化遗产保护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文—旅"空间耦合协同度感知3 个维度正向影响地方依恋,地方依恋双维度均正向影响游客文化遗产保护行为.

    文化空间"文—旅"空间耦合协同度感知地方依恋文化遗产保护行为

    长江文化的景观形象感知研究——以长江中下游若干滨江历史公园为考察对象

    方程张宇昊许丹莹陈慕竹...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江滨江岸线景观及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在长江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以长江中下游 4 个城市的8 个滨江历史公园为研究对象,结合风景资源类型对社交媒体数据中长江文化形象感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游客对长江自然景观形象感知充分,但多停留在认知形象层面,缺少情感形象层面感受;游客对长江文化的多样性感知不足,对其深层次的感知较弱;公园内除了被大家广泛接受的文化,还有许多被忽视的文化价值有待激活.

    长江文化滨江历史公园社交媒体数据形象感知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研究——基于产业空间联系视角

    张扬陈雨露王兴平李娟...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产业空间联系视角出发,基于投入产出模型测算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城市的产业发展对外辐射能力,并应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 2010 年、2020 年产业空间联系强度空间格局及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重庆市、成都市产业发展对外辐射能力和对外联系强度最大,且在研究期内提升幅度较大,14 个地级市之间产业发展层级结构不明显;②产业空间联系网络表现为以重庆市、成都市为核心区,以14 个地级市为边缘区的核心—边缘结构,且在研究期内重庆市、成都市的中心性得到加强;③在研究期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在此基础上,从提升产业空间联系的角度给出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空间格局优化的相关对策建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空间联系投入产出模型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

    多灾种影响下的西南民族村寨应急疏散空间韧性规划方法——基于贵州省凯里市下司镇清江村的实证检验

    王超深赵炜张莉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应急疏散空间规划主要关注避难场所布局,对疏散通道的关注严重不足,且避难场所选址缺少对多灾种及灾种间相互影响的综合考量,对人群疏散行为特征关注较少.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将应急疏散空间划分为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两个层面,并从多灾种综合防御的视角进行避难场所的空间选址,给出了考虑多灾种影响的疏散通道重要性和脆弱性指标评价体系,提出了基于经验研判和仿真检验相结合的应急疏散空间规划方法.通过对贵州省清江村的实证检验,发现该方法在灾害类型多的民族地区有较强的适用性,能够明显提升村寨疏散效率;通过应急演练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加强民众对灾害及避难场所的认知,能够明显地提升村寨的社会韧性.

    综合防灾避难场所疏散通道仿真检验韧性规划

    智慧城市视角下大学校园数智化建设的思考——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魏先龙
    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是人类社会重要的集聚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慧城市已经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智慧城市主要采用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手段,来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生活质量,实现城市运行效率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提高.高校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校园数智化发展成为连接智慧城市和高等教育的关键纽带.文章通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我国智慧城市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总结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有益经验和做法,以加速推进大学校园数智化建设进程.

    智慧城市研究热点趋势走向校园建设数智化

    城郊融合背景下京津冀中小城镇中心城区地域范围识别及应用研究——以河北省宁晋县为例

    杜宽亮刘行健王天奇
    67-7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心城区地域范围(以下简称"城区地域范围")识别是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构的前提与基础.在以县城占据主导地位的京津冀地区,绝大多数中小城镇具有"城村交织""城乡互嵌"的空间特征,面对推进实施以县城为主要引擎和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发展趋势,科学界定该地区中小城镇中心城区的地域空间,成为开展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环节.文章分析了传统土地调查以城镇村属性为"202 及 202A"用地图斑识别作为城区地域范围的局限性,以河北省宁晋县为例,对比在城镇基数转换、城市体检评估等不同工作思路中确定的城区地域范围的划定情况,提出适用于京津冀地区中小城镇城区地域范围识别的方法和途径,为支撑城镇开发边界优化调整、判断城郊融合类村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城区地域范围城区实体地域城镇基数转换城村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