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城市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城市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

叶菊华

月刊

1009-6000

urbnrech@163.com;editor.mur@gmail.com

025-84784510

210029

南京市华侨路37号29楼

现代城市研究/Journal Modern Urba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6年创刊,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追求学术性、前沿性和前瞻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新动态,刊载有创见的现代城市研究成果、述评、实例分析、文摘等。深受高校、研究机构、设计院所的广大读者的好评。本刊内容充实、版式清新、装饰精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抢人大战"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地选择——基于上海市大学生的实证研究

    陈南希孙涵彦周凌寒叶秋雨...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才是区域创新和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为提升城市竞争力,各城市陆续出台人才政策加入"抢人大战".在此背景下,文章基于上海市12 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和笔者收集的问卷调查数据,利用统计描述、多项logistic模型等方法从宏观城市与微观个体层面分析上海毕业生群体就业迁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宏观方面,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迁移主要指向东部沿海地区,上海作为就学地有较强空间黏滞性,且对来自其邻近欠发达地区生源的作用更强.微观层面,城市经济发展程度仍是影响毕业生选择就业地的主要因素,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毕业生求学与就业迁移意愿较低,人才政策对不同个体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人口学特征、家庭背景、人力资本和在就业地的社会资本显著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迁移行为.

    高校毕业生就业迁移人才政策城市竞争

    基于对应分析的人才安居方式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江北新区为例

    吴翔华李旺男
    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才争夺"成为新一轮城市竞争的主题,各地方政府纷纷为此出台人才安居政策.文章从人才个人角度出发,综合考虑人才个体特征、家庭特征、住房特征、工作特征,采用对应分析探究人才安居方式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构建人才安居方式回归模型.研究发现人才的当前住房类型、预期居住年限、预期居住面积、户籍、婚姻、单程通勤时间、收入、职业、单位性质会显著影响人才安居方式的选择,通过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可以科学合理地预测各类型安居方式.最后,从不同特征的人才期望不同的安居方式出发,为实现人才住房供需平衡、精准保障人才安居需求提供对策建议.

    人才住房人才特征对应分析安居方式

    省域劳动力充分就业的空间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以江苏省为例

    熊斌蒋文德
    13-2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省域劳动力充分就业需要厘清其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文章以江苏13 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取 2010-2020 年劳动力充分就业相关数据,借助ArcGIS软件绘制劳动力充分就业分布热力图,分析江苏省劳动力充分就业时空演化过程,采用熵权综合评价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法及空间杜宾模型探究江苏省劳动力充分就业的空间差异、分布动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江苏省劳动力充分就业总体差异呈现缩小趋势,总体差异主要由地区间差异引起;(2)整体劳动力充分就业伴随极化现象发生;(3)江苏省苏南和苏中地区劳动力充分就业状态流动性较好,苏北地区组间流动性较低;(4)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环境规制对本地劳动力充分就业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环境规制对本地区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影响最强,人口密度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工资水平成为江苏省劳动力充分就业提升的阻碍因素.据此,进一步提出改善江苏省劳动力充分就业空间格局的政策建议.

    劳动力充分就业空间差异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空间计量模型

    基于SP场景模型的深圳市高新区青年就业群体居住选择偏好研究

    李云卢梦含范钟琪钟婧华...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年就业群体作为城市发展资源,也是面临住房困境的主要群体.文章以深圳市高新区青年就业群体为例,基于SP场景模型对青年就业群体的现状居住特征和居住偏好进行偏好模型建构与分析.研究发现:(1)青年就业群体的现状居住空间特征表现为临近就业地居住,居住偏好的空间特征为青年就业群体的预期住房价格从低到高,逐渐形成现状居住空间特征;(2)青年就业群体现状预期价格较低,现状和潜在需求存在偏差,青年就业群体受限于自身经济能力和市场资源配置而难以获得所需的区位资源;(3)为优化居住条件,研究认为应从供需平衡角度,提供居住空间的差异化发展策略,提升居民居住满意度.

    青年就业群体SP模型居住偏好深圳高新区

    历史层积视角下的海港城市历史景观演变——以青岛为例

    徐敏李津津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助城市历史景观理念中的"历史层积"概念,文章以青岛港城市片区为切入点,以断面复现的方式解读了各个时期港口片区规划的历史图景.并以港口规划为线索来复现整个历史城区在不同时期的历史景观概貌,展现在特定自然环境制约下,在宏伟计划中的愿景蓝图与城市现实的不断碰撞、妥协、融合中,连续动态的城市历史景观的演化进程.文章可为滨海港口类城市历史景观动态演进的文化解读和当代城镇景观保育提供参考.

    历史层积城市历史景观港口片区城市规划动态演进青岛港

    基于委托代理博弈的深圳城中村空间形态差异化现象解释

    刘青张惠璇黎斌刘惠明...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引入委托代理博弈理论,构建"政府—村集体代理人—村民"在空间初始划定和违建管控过程中的双重委托代理博弈模型,选取深圳福田区城中村为研究区,重点分析空间秩序较好的水围村、田面村及福田村等3 个案例村,探究村集体代理人对委托代理博弈过程及结果的影响,重点揭示为何在整体负面的空间形态下可以自发出现良好的符合规划的空间类型,从而为将城中村纳入规划管理和相应的城市更新空间决策提供参考.

    委托代理博弈城中村空间形态城市更新

    基于空间引力和人流通勤的城镇网络特征分析——以天津市武清区为例

    曾鹏李玉斌苏静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城镇网络特征是城镇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既有研究较少关注中观区县尺度且缺乏不同类型的网络对比.文章以天津市武清区为例,分别构建表征联系可能的空间本底网络、反映实际联系的人流通勤网络,从点、线、网3 个层面对比分析二者特征.研究发现:①杨村街道在两种网络中均处于核心地位,边缘节点的人流通勤联系强度要弱于空间本底网络;②空间本底网络的点对联系格局为单核放射状而人流通勤网络为双核放射状;③两种网络的子群分布差异较大,整体网络完善度较低.建议从完善整体网络、增强局部联系、提升个体实力3方面进行优化.

    城镇网络空间引力人流通勤天津市武清区

    商业综合体消费者行为决策机制及空间优化模拟研究

    毛超张路鸣冯佳宁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商业综合体的业态组合及空间布局呈现同质化趋势,难以与电商网络背景下消费者体验式随机消费行为相匹配.研究通过分析商业综合体内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建立离散选择模型,并运用多智能体仿真建模技术模拟空间优化策略的实施效果.针对不同类型消费者存在的消费偏好差异,通过提升品牌知名度、调整业态布局,可以有效改善商业空间的客流分布,为商业动态运营提供可视化的决策工具.

    商业综合体消费者行为离散选择模型多智能体模拟空间优化

    非正规经济视角下的夜市治理机制与策略——以杭州为例

    谢金丰涂文颖陈宇琳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治理好非正规经济,是城市治理走向包容化与精细化的重要议题.文章聚焦夜市这一非正规经济形态,通过对杭州3 类代表性夜市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探讨非正规经济治理对策.首先,从秩序、活力、包容 3 个维度分析夜市运行状况,发现杭州夜市经过长期治理在具备空间稳定、经营规范等正规经济特征的同时,依然保持着亲民、活力、低门槛进入等非正规经济特点,并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其次,归纳了3 类典型夜市多主体协同和动态转化的治理模式,并对差异化租金设置、精细化合同约束、弹性化时空利用等治理策略进行总结.最后,借鉴杭州经验,提出非正规经济包容性治理的对策建议.

    非正规经济城市治理夜市包容性杭州

    南京都市圈毗邻地区同城化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

    张伟徐海贤侯冰婕傅英姿...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都市圈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其毗邻地区同城化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南京作为国家第一个批复规划的都市圈,毗邻地区发展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研究立足区域层面,面向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和都市圈整体优化发展,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从功能、联系和意向3 个方面对毗邻地区同城化水平进行评价,划分"三级三类".建议差异化、有重点地推进毗邻地区同城化,并通过规划引领等举措,高效推进都市圈毗邻地区同城化.

    都市圈毗邻地区同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