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管理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管理科学
现代管理科学

常江明

月刊

1007-368X

xdgl@chinajournal.net.cn

025-83249760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西路70号22号楼(江苏省委大院内)

现代管理科学/Journal Modern Management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立足江苏,面向全国。以学术研究为主,关注经济、管理领域最新研究、发展动态,挖掘经济、管理领域的深层内容,介绍经济、管理领域的锐意创新,重点探讨大中型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管理问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技术产业集聚、要素市场化与新质生产力

    张超郑宇王建华
    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技术产业集聚能够变革和升级生产方式,开辟创新增长新赛道,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选取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高技术产业集聚、要素市场化与新质生产力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集聚能够显著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且该结论在进行更换核心解释变量、剔除直辖市样本以及缩尾处理这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高技术产业集聚对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存在明显异质性,具体表现为高技术产业集聚在人力资本水平较高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要素市场化在高技术产业集聚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中发挥中介作用,即高技术产业集聚能够通过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集聚对新质生产力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基于此,提出构筑高技术产业集聚新高地、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辐射引领新质生产力高阶发展的政策建议,为加速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研究新视野。

    高技术产业集聚要素市场化新质生产力技术创新

    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成效与发展对策

    李明丁宏
    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过近年来试点实践,江苏省离岸基地建设内部运行更加专业高效,市场机制更加完善成熟,离岸网络更加紧密优化,引才渠道更加柔性共赢,创新生态更加开放融合,金融支持更加精准有力。同时仍存在不确定性环境应对方案待完善、海外引才机制待加强、海外人才聚留生态环境待改善、落地项目对产业支撑作用待提升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和基地评估等方式,分析总结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发展模式及建设成效,提出推进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如完善基地顶层设计,放大创新资源集聚效应;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激发离岸创新创业活力;加大离岸创新中心建设,助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促进协调联动发展,提升创新产业支撑效率;优化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打造引进海外人才生态链;强化双创服务保障,推动基地制度集成创新等,进一步发挥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作用,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坚实支撑。

    离岸基地创新创业海外人才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以南京市为例

    黄浩何学军季栋孙宏顺...
    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助力南京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南京市推进产学研融合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举措、成效及其存在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并聚焦体制机制、成果供需衔接、新研机构建设、科技信息共享、技术交易市场构建、金融投资等维度展开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应遵循科技创新和市场经济规律,从推动新研机构高质量发展、强化公共平台建设、加强成果源头供给、技术交易市场建设、建立高价值专利培育机制、完善风投等入手,进一步营造开放的技术要素市场,努力破除制约技术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打造以科技领军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依托、技术交易平台为载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产学研融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要素

    中国校企协同创新网络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马卫刚原梦张宏泽
    2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校企协同创新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举措。基于2001-2021年中国高校-企业联合申请专利数据,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中国校企协同创新网络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并使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索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校企协同创新网络密度不断加强,呈现"东密西疏,东强西弱"的空间格局,校企协同创新效率不断提高,协同创新要素快速流动;校企协同创新网络主要通过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连接,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深入。高校不断涌入核心层及强半边缘层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多数处于弱半边缘层且能源型企业作用更加突出。影响因素分析表明,"985/211"、综合类及理工类高校更易进行校企协同创新,此类高校在本地和异地的促进作用均明显。产业、经济发展较好且具有更完备政策的城市更倾向于就地进行校企协同创新。

    校企协同创新网络时空特征影响因素

    中国对东盟太阳能电池出口贸易潜力研究——基于扩展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张家峰周家柯周晓琛
    3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RCEP推动能源绿色转型的趋势下中国对东盟太阳能电池出口的特征与潜力,基于2009-2022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太阳能电池出口的面板数据,分析中国对东盟太阳能电池出口贸易的现状与特征,并构建扩展引力模型研究中国对东盟太阳能电池出口贸易潜力。研究表明:中国GDP和对象国GDP乘积、对象国人口规模、对象国高科技出口占比、对象国青年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和对象国进口依存度等因素均对中国太阳能电池出口贸易潜力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地理距离和对象国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对中国太阳能电池出口贸易潜力也有负向影响,但不显著。贸易潜力测算结果表明:中国与文莱、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老挝、缅甸、新加坡等大部分东盟国家属于"潜力巨大型",未来对东盟的太阳能电池出口贸易额增长空间较大。政策启示为:我国应在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政策沟通、建立多边合作机制的同时,利用跨境电商等国际贸易新业态推动贸易便利化,并提高中国太阳能电池的技术优势,因地制宜制定出口贸易政策。研究结论能够为充分释放中国对东盟太阳能电池出口潜力、赋能国内光伏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东盟太阳能电池贸易潜力引力模型

    数字经济产业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高技术制造企业为例

    李志红
    4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11-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制造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利用双重差分法验证数字经济产业政策影响高技术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实证检验显示,数字经济产业政策正向影响高技术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旧稳健。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技术创新、资源错配缓解是数字经济产业政策影响高技术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机制。异质性检验证实,时期层面,数字经济产业政策对高技术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长期效应、滞后效应,即政策实施后2~6年显著为正,在出台后第3年大幅度上升后保持平稳推进状态;企业层面,数字经济产业政策对非国有高技术制造企业、大型高技术制造企业、实施组织政治战略的高技术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显著;区位层面,对市场化水平较低、西部地区、高亲近及高清白政商关系下的高技术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研究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嵌入高技术制造企业层面进行政策效应评估,为推进"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与提升高技术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供政策启示。

    数字经济产业政策高技术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数字技术创新资源错配

    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同演化研究

    罗婷张永庆龚银银郑苏江...
    5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鉴协同学理论,分析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复合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探究复合系统耦合协同动态演化过程。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09-2021年复合系统耦合协调水平,采用Moran's I指数对其空间相关性进行分析,运用哈肯模型确定了复合系统演化过程中的序参量,并进一步探究复合系统之间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①2009-2021年高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地区差异显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均优于大西北综合经济区;②2009-2021年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处于良性耦合低度协调状态,呈现显著的空间正向自相关特征,但各综合经济区耦合协调程度不一;③高技术产业是复合系统协同演化的快参量,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起主导作用的序参量,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协同增长效应;④高技术产业可以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和产业集聚机制,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技术产业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演化复合系统,哈肯模型

    供应链数字化如何改善供应链效率——基于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张玲富豆勇芳王海灵
    7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是现代经济的发展趋势,供应链数字化日益成为驱动制造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基于2013-2022年沪深A股制造企业数据,以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政策的开展为切入点,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以试点政策为代表的供应链数字化对供应链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供应链数字化可以改善供应链效率,经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由机制检验结果可知,供应链数字化通过降本增效、提升风险承担水平、改善协作关系的方式来提升供应链效率。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技术水平越高,供应链数字化越能显著改善供应链效率;供应链数字化可以强化供应链效率对企业价值提升起到的正向作用。研究结论为企业开展供应链数字化相关活动,积极提升供应链效率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供应链数字化供应链效率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企业DID

    融资租赁与银行贷款:替代还是互补——基于中小企业融资租赁动因与经济后果的新证据

    徐金球
    8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哪些企业在使用融资租赁?融资租赁与银行信贷之间是互补还是替代?融资租赁对企业的成长、财务政策和融资关系存在何种影响?为探究这些问题,利用2009-2022年我国融资租赁交易以及相匹配的债务方(承租企业)财务特征、银行信贷等数据,通过构建理论框架与实证模型,研究融资租赁的动因和经济后果。研究发现,融资租赁主要服务于此前有过银行信贷经历的规模较大、盈利能力较强、信誉较好的中小企业。企业利用融资租赁的动因主要包括"融资难"的现实选择、长期信用债务偏好、减小银行风险敞口以及保持财务独立性等。利用融资租赁显著加速企业成长,使企业的总资产、销售额、资本投资以及雇工规模等快速增长,且没有恶化企业的盈利能力。融资租赁还显著提高企业的杠杆率,扩张债务规模并改变债务结构,使企业的银行信贷债务结构从长期转向短期化。融资租赁有助于改善企业融资关系,增加合作银行数量和质量。据此,应持续优化和提升融资租赁服务中小企业效率。

    融资租赁银行信贷杠杆率债务结构

    混合所有制新型研发机构如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黄玉峰张树满
    97-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剖析混合所有制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实现路径,为新型研发机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实践提供启示。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以混合所有制新型研发机构的典范——之江实验室为研究对象,探究混合所有制新型研发机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实现路径。结果表明:(1)政府、高校和企业的多元投入与协同共建是混合所有制新型研发机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基础;(2)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汇聚与融合多方优势资源是混合所有制新型研发机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基本保障;(3)构建协同、开放的"政产学研用金介才"八联动的创新生态体系是混合所有制新型研发机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支撑;(4)推动科研与产业深度耦合、齐头并进是混合所有制新型研发机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关键举措;(5)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通过大兵团作战模式集智攻关是混合所有制新型研发机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有效路径。研究丰富了新型研发机构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理论研究,并为政府部门和新型研发机构提供了实践启示。

    新型研发机构关键核心技术混合所有制新型举国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