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教育论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教育论丛
现代教育论丛

郭思乐

月刊

editor6688@sina.com

020-85213198

510631

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教科所405

现代教育论丛/Journal Modern Education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综合性教育理论刊物,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密切联系时代和社会实际,捕捉时代潮流,追踪热点问题,开展理论争鸣,反映国内外教育改革最新动态和科研成果。本刊服务于广大教育工作者,适合理论工作者和大中小学幼儿园教育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罗切斯特社区中心与学校社会功能的拓展

    张斌贤靳书笛
    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初,罗切斯特社区中心开拓了一种新型的人际交往方式,使公立学校成为不同文化背景群体的交流阵地.罗切斯特社区中心是社区中心运动的先导,它充分利用现有学校建筑,推动了移民美国化进程.国内少有学者对该中心进行个案研究,美国学者虽有涉及该中心的研究,但很少有学者关注该中心在拓展学校社会功能,促使学校转型方面的贡献.本文在现有史料的基础上,以个案研究的形式,结合罗切斯特社区中心的发展过程,探究社区中心对公立学校发展产生的影响.研究认为,学校作为社区中心拓展了学校的社会功能,使得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重塑了学校形象.

    罗切斯特社区中心学校社会功能社会教育

    从"安身立命"到"社会改造"——梁漱溟对现代新儒家"成人"之教的省思

    任晓栋
    1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梁漱溟及其同道者以教育通向中国社会改造的道路,在儒家"成人"之教的"现代"转化中颇具代表意义.梁氏的教育道路围绕其"两大问题"展开,并以"人生问题"为根本.他以"成人"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脉络可概括为:以"情意教育"导向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以社会主体塑造通向社会文化的整体重建.其中的关键在于两点:其一,使着意于"内"的"成人"之教,发展出其向"外"进取的一面;其二,使"修身成德"的"养性"之道,转化出"能群""为公"的力量.由此,梁漱溟在泰州学派"觉民行道"之路的基础上,通过对儒家两大经典命题"孔颜之乐""成己成物"内涵的发展,从转"欲"为"刚"和生命"创造"两个层面,建构其以安身立命的"成人"之教通向人生与社会之整体重塑的教育道路.亦即,以立足人伦日用、深入生活世界的教育,启人自觉、贯通身心;以身心贯通的教育,导向自我创造与社会创造、人的塑造与社会塑造的同步共构.在这条由心灵至社会的教育道路中,还隐伏着他对儒家"内圣外王"之学的"现代"转化——心灵事业与社会事业的同构.

    "成人"之教人生态度心灵事业社会事业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加重的社会—教育传导机制与治理路径

    刘建银
    2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个体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越来越依赖学校教育获得,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将竞争集中在普通学校教育体系内的优质资源,社会公平诉求又将选拔标准单一化为书本可测知识成绩的排名,不可避免出现考试难度越来越大、学习进度越来越超前、时间越来越长、负担越来越重的后果.过重课业负担对学习韧性和身心健康的影响令人担忧.减轻过重课业负担是一场持久战,需要继续强化"双减"治理、明确长期可持续学习的价值导向、重构多样化教育体系以及推动主要劳动力市场选人机制转型,进而走出"治理—恶化—再治理—再恶化"的莫比乌斯循环.

    过重课业负担社会—教育传导机制治理路径

    "县中塌陷"水平的测度与时空异质性分析

    汪栋王子威
    37-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县域普通高中是连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纽带之一,是诸多学子实现阶层流动的重要阶梯.伴随着我国各地区普通高中"择校费"政策改革和"超级中学"的兴起,部分县中出现优质生源和师资持续流失、升学率不断下降等现象.本研究结合2011-2019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城区与县域高中教育资源配置数据,构建"县中塌陷"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分析发现,我国"县中塌陷"发展态势呈现出典型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在时间方面,2015年"择校费"政策改革之后,全国整体"县中塌陷"程度显著加剧;在空间方面,受到"超级中学"分布的影响,东部地区"县中塌陷"程度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在推进县中发展提升行动中,需要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从优化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控制超级中学无序招生等问题入手赋能"县中振兴".

    县中塌陷异质性超级中学择校费

    考生"文理区隔"倾向的形成机制及其跨越——基于"3+1+2"新高考考生选科实践的分析

    吴易林刘儒雅
    4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3+1+2"新高考考生选科实践的分析,探讨其"文理区隔"倾向的形成机制,发现考生"文理区隔"倾向的形成并非线性的"从无到有",而是根植于其前置先见,并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受到情景激发——即由学业期望、思维定势和刻板印象构成的前置先见是考生"文理区隔"倾向形成的合理性来源,社会需求、学校引导和他人影响等情景因素进一步激发了前者的指导作用.此外,新高考赋予考生相对自由的选科权利,使部分考生萌发跨越"文理区隔"的力量,凭借成就累积、学业感受交织的主体参与悬置了前置先见,亦弱化了情景因素的影响.研究认为,"文理区隔"倾向的形成具有普遍性,而考生跨越该倾向束缚的方法却具有异质性.完善高考制度设计的同时,应以考生的主体参与为重点关照,协同发力.

    新高考选科文理区隔形成机制跨越区隔

    霍尔丹与近代英国高等教育改革——以其教育实践活动为中心的历史考察

    袁传明
    5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20世纪初英国杰出的政治家,霍尔丹参与了英格兰、爱尔兰、威尔士等地的高等教育改革.在借鉴德国大学模式的基础之上,他主张改革教考分离的高等教育模式,倡导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大学教育模式.霍尔丹的教育家身份虽不能与西方教育史上著名教育家相媲美,但他对近代英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一方面表现为政治性的,他两次参与伦敦大学改革,促进了《1898年伦敦大学法》《1926年伦敦大学法》的颁布,帮助城市学院获得合法性的大学地位,为爱尔兰、威尔士的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表现为学术性的,霍尔丹的思想深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他在大学的本质、城市大学的理念、技术教育等方面都发表过真知灼见,丰富了近代英国高等教育的思想宝库.

    霍尔丹伦敦大学城市大学威尔士大学

    法国基础教育治理的历史演进与路径选择

    张梦琦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国的教育治理在欧美教育强国中独树一帜.面对教育大众化、民主化和全球化的冲击,其基础教育治理逐步由典型的中央集权式转变为由教育部、地方教育部门、新行会主义者、学校、家长等在内的教育市场多元主体互动,"集权与分级并存、法律规制与多元协商相容"的新模式.为提升地方管理效率,促进学校自治和教育的均衡与高质量发展,政府通过教育行政分权改革、推行契约合同、实施义务教育扶持政策和完善教育评估督导体系等举措,走出一条治理变革之路.尽管法国的基础教育治理仍然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松散过程,但其相关探索对我国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有一定的启示.

    法国基础教育治理治理模式与路径

    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治理格局的形成——政府角色演变的视角

    杨希赵康
    8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教师教育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政府、学校、市场、教育组织等主体如何协同的路径仍有待探索.英国作为治理思想的重要来源地,其教师教育治理的发展史值得发掘.在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治理格局的形成中,政府从无意插手教师培养和尝试充当管理的"旁观者",到通过拨款与完善督导制度成为教师教育管理的"引导者",再到实现政府主导下的多主体协同成为教师教育的"共治者",其角色演变反映着政府职能从政治领域向教育领域的扩展与完善.探究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治理格局的形成历程,有助于审思教师教育治理理论与实践.着眼教师在教育系统和社会发展中的引导属性,完善政府主导角色,协同多元主体智慧,明晰文化传统影响,有助于挖掘与完善新时代的教师教育治理路径.

    教师教育治理政府角色英国职前教师教育

    承认理论视角下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导学关系探究

    赵彬毛金德
    9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是中国来华学历教育的高端人才,对其导学关系加以探究有助于提升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就读体验与培养质量.本研究基于承认理论,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剖析北京市一所"双一流"高校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导学关系的现状及特征.研究表明:专业性的抵牾与情感性的缺位是影响其导学关系良性运行的关键,而专业性与情感性是构成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也是促成双方职业接合的关键依托.因此高校应当关注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的心理状况,通过为其学术与职业生涯发展予以相应支持来提升导学关系双方的职业结合程度,从而优化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导学关系.

    导学关系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承认理论职业接合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视野下的我国学位服:回顾与展望

    许可峰葛柯颖
    100-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今年是我国"94式"学位服颁布30周年.值此之际对中国古代士人服制和当代学位服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有助于明晰当前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学位服"应否"以及"如何"中国化的问题.我国古代的士人服和科举服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重视符号象征意义,其作为学术身份标识,与现代学位服有很大相似之处,是中华民族崇文重教精神的重要体现.20世纪,我国现代学位服制度历经百年最终建立,但中国化特点仍不够突出.21世纪以来,民间和部分高校在中国式现代学位服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现代化的中国式学位服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彰显中华民族悠久的崇文重教传统,彰显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做到"中国式"与"现代化"的有机统一.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学位服士人服科举服"中国式学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