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隧道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隧道技术
现代隧道技术

梅志荣

双月刊

1009-6582

xdsdjs@yahoo.com.cn

028-87580049

611731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西区古楠街97号

现代隧道技术/Journal Modern Tunnelling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为推动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深受业界人士好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创新之树常青——《现代隧道技术》创刊60周年

    王建宇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时值《现代隧道技术》创刊60周年,本文回顾了60年来中国隧道工程技术进步,追赶现代化水平的历史,并展望未来,论述技术创新目标从"长隧道机械化快速施工"到"安全,优质和环境友好"的提升.

    《现代隧道技术》创刊60周年中国隧道工程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目标

    隧道及地下工程低碳可持续发展现状与思考

    陈湘生何秋凤吴泽洲付艳斌...
    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隧道及地下工程是我国工程建设行业的重要部分,厘清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关键挑战,对抓住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破解点、赋能行业绿色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文章首先回顾了隧道及地下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发展历程,探索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其次,基于全寿命周期视角,阐述了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在统筹规划、绿色材料应用、绿色施工工法、智能低碳运维、工程废料资源化利用六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现状.最后,提出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并给出相应的建议:(1)借助数字化技术,突破规划信息不全面壁垒;(2)持续研究新材料,增强结构抗扰性和防水性;(3)结合数字孪生技术,提升施工工序智能化水平;(4)基于工程物联网,加强工程监测智能化感知;(5)改良工艺和设备,提高建废利用率和附加值.研究以期为我国工程建设行业实现产业增值和绿色发展的良性循环提供有用的见解.

    隧道及地下工程可持续发展统筹规划绿色建材绿色施工智能运维资源化利用

    钻爆法隧道智能建造:最新技术与未来展望

    朱合华凌加鑫朱梦琦李晓军...
    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隧道建造条件的极端化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引起的产业变革的双重影响下,隧道智能建造成为了隧道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隧道智能建造是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需要,用信息技术的理论和方法改造和提升传统隧道建造模式,实现隧道建设的数字化赋能和数字化转型,从而成为推动隧道建设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章聚焦于钻爆法隧道智能建造的最新技术发展,对隧道智能建造必要性、整体解决方案、"采集-传输-处理-表达-分析-服务"信息流进行阐述,最后对隧道智能建造的未来进行展望.通过综述目前隧道智能建造领域数据采集、传输、处理、表达、分析和服务的最新技术和研究进展,提出了"数字-数值-数据一体化分析理论"、"人-机-环境全要素数字孪生"、"采集-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模式"和"全工程设备自动化"四大关键难题,以期实现隧道智能建造,提高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和建造效率.

    钻爆法智能建造解决方案智能设计和分析智能施工

    中国隧道支护结构设计理论及方法发展与展望

    赵勇王明年于丽张霄...
    28-4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1888年修建第一座隧道——狮球岭铁路隧道以来,中国隧道支护结构设计理论及方法的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及创新阶段.隧道围岩分级由单一指标的定性分级方法,发展到基于多指标的综合分级方法;隧道围岩压力由塌方荷载,发展到形变压力;隧道支护结构内力计算方法由不考虑围岩抗力的"荷载-结构"法,发展到考虑围岩抗力的"荷载-结构"法及"地层-结构"法;隧道支护结构安全度检算由容许应力法及破损阶段法,发展到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概率极限状态法.隧道支护结构设计理论及方法总体上由依赖经验的类比设计和标准设计方法,逐渐向半定量和完全数值定量的解析设计方法转变,并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文章系统地回顾了我国隧道工程建设情况、隧道围岩分级、隧道支护结构内力计算方法及安全度检算方法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我国隧道支护结构设计理论及方法在各阶段的技术突破,展望了以主动支护为核心的隧道支护结构智能设计方法.

    交通隧道工程支护结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

    基于总安全系数法的隧道主动支护体系计算方法研究

    肖明清徐晨谢壁婷
    4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预应力锚杆(索)为主要支护构件的隧道主动支护理念应用日益广泛,但主动支护体系支护参数的选取仍以工程类比法或经验取值为主,缺少可以指导设计的量化计算方法.基于隧道支护结构设计总安全系数法,提出含预应力锚杆(索)主动支护体系的安全系数计算方法和设计方法,并对比分析主动支护体系与被动支护体系的安全系数和变形控制差异.同时,为探究锚杆(索)系统与围岩的变形协调关系,根据锚杆(索)系统与围岩变形能力的匹配性,提出基于变形协调控制的支护体系选型与设计流程,可为隧道主动支护体系的量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主动支护体系总安全系数法预应力锚杆(索)让压支护变形协调

    西南复杂艰险山区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高树全蒋良文牟元存李星...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南复杂艰险山区铁路具有隧线比高、隧道深埋特长、地质条件复杂等特点,工程地质问题突出,隧道施工过程中易发的塌方、突泥涌水、瓦斯爆炸(突出)等危害.为提高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系统性,分析总结了各类常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的适用条件、优缺点以及应用环境,从而提出不同工况、不同类型的不良地质情况的超前预报方法选择与组合,进而构建不同预报方法选择与组合和"四结合"的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模式.实践表明:(1)各种超前地质预报方法有其方法特点和一定的适用范围;(2)西南山区工程地质问题复杂,应根据隧道施工环境及主要的不良地质特征,充分发挥各方法优势并采用合理的方法组合,开展综合预报;(3)铁路隧道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应采用勘察资料与洞内预报相结合、地质与物探相结合、长距离预报与中短距离预报相结合、不同物探方法相互结合的"四结合"模式;(4)构建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选择及组合和"四结合"模式可提高不良地质探测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工程地质问题的解决,达到预报成果有效指导施工、降低施工风险的目的.

    铁路隧道不良地质方法选择与组合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模式

    隧道工程岩体分级回顾与展望

    何发亮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隧道工程岩体分级是认识隧道工程岩体属性的基础,对隧道工程设计理论、设计计算参数、合理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对国内外隧道工程岩体分级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在介绍国内两个典型隧道工程岩体分级的基础上,提出今后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隧道工程岩体分级的发展趋势.

    隧道工程岩体分级发展历程发展趋势

    钻爆法山岭隧道修建技术发展与展望

    洪开荣刘永胜潘岳
    6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山岭隧道向着"高、深、大、长"发展,钻爆法修建技术已逐渐无法适应当前隧道的建设需求.针对钻爆法山岭隧道修建技术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从建造理论、施工技术、装备配套和环境保障方面,全面回顾了钻爆法技术发展的历程,系统总结了当前钻爆法隧道的技术现状,揭示了钻爆法施工目前存在的技术瓶颈和行业痛点,并对钻爆法山岭隧道修建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山岭隧道钻爆法技术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山岭隧道钻爆法修造理论及技术环境保障

    黄土隧道修建技术进展与展望

    喻渝齐春杨建民罗禄森...
    8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回顾我国黄土隧道建设历程和成就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铁路、公路等黄土隧道的修建技术,主要包括,(1)基础理论:黄土本构模型、围岩分级及深浅埋分界、荷载;(2)设计方法:设计标准、结构及支护、洞口防护;(3)施工技术:开挖方法、地表沉降控制技术和基底处理技术等.基于黄土隧道工程技术水平现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大型机械化装备能力的提升,提出了黄土隧道基础理论、智能勘察设计和安全快速施工等发展方向.

    黄土隧道设计方法围岩分级标准体系支护结构施工技术

    复合地层盾构隧道修建技术创新与展望

    竺维彬米晋生王晖钟长平...
    90-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上世纪90年代初,广州地铁率先引进复合式盾构机,尝试在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的广州复合地层中施工地铁隧道,历经十余年(1994-2005)全程实践和系统分析,提出和定义了一系列新概念、新观点、新方法,高质量建成地铁100多公里,创立了复合地层盾构施工技术理论体系,拓宽了盾构工法的地质适应性,为盾构工法大规模推广应用、设备国产化和产业化、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经验基础.在第二个十年(2006-2015),复合地层盾构施工技术理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针对"泥饼、滞排、喷涌"等复合地层盾构施工的基本风险源或因素,创新研发并应用"衡盾泥"开舱技术,首创"隐蔽岩体环保爆破新技术",发展了"辅助气压掘进技术",以及推动双模式、常压刀盘等盾构机新技术的应用,建成一大批长距离、大直径、深埋、复杂地质隧道,中国逐步成为盾构大国.近十年来(2016至今),多模式融合的"三模掘进机"研制和成功应用,"巨厚岩层"覆盖下泥水盾构施工沉陷原因及对策研究等一批行业前沿成果正式发布,丰富了盾构施工技术,助力我国向世界盾构强国迈进.

    复合地层盾构隧道修建技术创新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