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张万岱

双月刊

1672-2159

jmdi@vip.163.com

020-61641547

510515

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Journal Modern Digestion & Interven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学术上遵循“三主三结合”:①以临床应用为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②以普及新技术新业务为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③以现代医学为主,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专业上以胃肠病学为主,兼顾肝胆胰疾病。介入诊疗主要反应消化内镜、超声、放射介入的进展,特别注重介入治疗、专家读片、疑难病例讨论、专题笔谈为其特色。主要栏目有:论著、短篇论著、专家读片、临床经验、实验研究、综述与译文、专家述评、病例报告、医药信息、讲痤、人物介绍等。把杂志办成一个立足广东,面向全国,接轨国际的消化病及介入诊疗的现代综合性学术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海口市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与相关危险因素调查

    张晓冬张大涯陈世锔陈润祥...
    393-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海口市人群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感染现状,探索其相关危险因素,为本地区H.pylori防治提供参考,进一步为防治胃癌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整体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海口市四个区共1200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尿素14C呼气试验,计算人群感染率并分析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海口地区人群总感染率为32.5%,较全国H.pylori感染率低.无进食瓜果蔬菜、无餐前洗手习惯、有消化道症状是H.pylori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无食用腌制品对预防H.pylori感染具有重要意义.结论 海口地区人群H.pylori感染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H.pylori感染与居民的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影响因素海口市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腺瘤切除术后出血原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构建

    金春燕杨华王雷殷芹...
    398-402,4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并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腺瘤切除术后出血的原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01月至2023年12月在我院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腺瘤切除术的患者共233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出血分为出血组(n=31例)和未出血组(n=202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出血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 000次展开内部验证.结果 服用抗凝血药物(OR=9.063,95%CI:2.132~38.525)、病灶直径≥2 cm(OR=2.802,95%CI:1.073~7.321)、术中分片切除(OR=27.653,95%CI:3.055~619.174)、术后合并胰腺炎(OR=6.859,95%CI:1.930~24.377)是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腺瘤切除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原因,(P<0.0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通过Bootstrap法对样本重复抽样1 000次开展内部验证,结果显示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850,95%CI为0.780~0.913,模型区分能力好.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术后出血概率与实际术后出血概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Hosmer-Lemeshow显示拟合优度良好(x 2=3.304 9,P=0.913 8).结论 服用抗凝血药物、病灶直径≥2 cm、术中分片切除、术后合并胰腺炎是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腺瘤切除术后出血独立危险因素,以此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评估患者术后出血风险,为早期临床预防及干预提供决策依据.

    十二指肠乳头腺瘤内镜术后出血危险因素预测模型

    规培医生肠易激综合征患病情况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侯炳旭周艳利张秀静王静...
    403-4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规培医生肠易激综合征(IBS)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以罗马Ⅳ标准为基础制定问卷调查表,选取306名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规培医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IBS患病情况,并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规培医生IBS总体患病率为18.6%.女性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22.7% vs 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IBS患病率不同,一年级患病率18.6%,二年级患病率10.3%,三年级患病率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饮酒、进食辛辣刺激食物、运动、每周工作时间、焦虑、失眠是规培医生IBS患病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酒、经常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少运动、每周工作时间≥55小时、焦虑是规培医生IB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规培医生IBS总体患病率较高,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三年级患病率较高,饮酒、经常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少运动、每周工作时间≥55小时、焦虑是IB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降低规培医生IBS患病率,提高生活质量.

    肠易激综合征规培医生罗马Ⅳ标准患病率危险因素

    床旁无X线下胆道支架引流术治疗高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初探

    文冠璋张志强
    407-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床旁无X线胆道支架引流术(ERBD)在治疗高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病中心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行紧急内镜下ERBD治疗18例高龄(≥80岁)AOS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和能否脱离重症监护分为床旁无X线辅助引流组(A组)和在介入室行X线下辅助引流组(B组).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白细胞计数、炎症因子、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综合评价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在经紧急床旁无X线下ERCP治疗的10例AOSC患者均插管成功,插管成功率为100%.在X线引导下行紧急ERCP治疗的8例AOSC患者也均插管成功.患者术后检测相关感染指标均明显下降至恢复正常.A组(床旁无X线辅助引流)出现轻症胰腺炎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1/10);B组(X线辅助引流)出现轻症胰腺炎1例,发生率为12.50%(1/8).结论 对于AOSC危重症患者行床旁无X线ERBD术可快速并有效缓解患者病情.手术操作以迅速解除胆道梗阻,通畅引流胆道为主要目的,并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无X线下胆道支架引流术高龄

    食管异物长径和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分析-1项回顾性研究

    宾楚轩张川
    411-414,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在内镜下异物取出中,食管异物长径和并发症发生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4月因食管异物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接受内镜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共纳入425名患者,其中无并发症组有93人,有并发症组有332人.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的结果提示,异物的长径、枣核、坎顿时异物长轴和食管长轴成角和使用异物钳是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而异物坎顿于食管中段相较于食管上段是保护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异物长径和并发症的发生成正相关(OR:3.41,95%CI:2.28~5.11;P<0.001),进一步调整变量后,在多个模型中结果稳定.结论 食管异物长径和并发症的发生呈正相关.

    食管异物内镜并发症

    完全机器人手术系统联合术中胃镜行保留幽门的中段胃切除在胃体癌的应用

    骆雄姚宏亮
    415-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完全机器人手术系统联合术中胃镜行保留幽门的中段胃切除治疗中段胃体癌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23年5月至2023年9月期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胃肠外科完成的7例完全机器人手术系统联合术中胃镜行双镜联合的保留幽门的中段胃体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术中胃镜钛夹定位病变位置,采用5孔法放置Trocar,完全机器人下行中段胃切除,行胃底胃体端端手工缝合.观察手术情况、围手术期情况和术后病理以及随访情况.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范围)或M(范围)来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表示.结果 7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实施完全机器人手术系统联合术中胃镜行双镜联合的保留幽门的中段胃体癌根治术,无中转开腹或术中输血.全组患者全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82(165~19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45(40~60)ml,平均手术切口长度3.3(3.0~4.0)cm,平均术后排气时间为2.4(2.0~3.0)d,平均术后首次排便时间3.0(2.0~4.0)d,平均术后进流食时间为3.9(3.0~5.0)d,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为7.6(7.0~9.0)d,平均术后拔出腹腔引流管时间为4.9(4.0~6.0)d,平均术后拔除尿管时间1.3(1.0~2.0)d,平均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3(2.0~3.0)d,住院期间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电话随访患者术后6个月,全组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术后胃穿孔、术后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无胃瘫或无病人出现严重营养不良,仅1例患者出现胃排空障碍导致的反酸、嗳气、腹胀轻微症状,其他患者均无严重餐后不适或胆汁反流性胃炎症状,主观整体营养评分均在A或B级,无病人发生肿瘤复发,转移或死亡,所有患者术后饮食、排便规律,生活质量满意.结论 完全机器人手术系统联合术中胃镜行保留幽门的中段胃切除在胃体癌中具有独特优势,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且术后短期预后良好,有利于改善病人术后生活质量.

    全机器人下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早期胃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外科手术治疗早期食管胃连接部腺癌的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

    张学同刘应玲许朝尚思晴...
    42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ESD与外科手术方法在治疗早期食管胃连接部腺癌(AEG)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安徽省立医院接受ESD或者外科手术治疗的早期AEG的住院患者,其中ESD 186人,经外科手术组364人,采用1∶1的倾向性评分匹配,每组164人,比较匹配前后两组临床结局、生存结局及术后并发症.分析影响早期AEG患者死亡及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1.匹配前、后,ESD组均较外科手术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不良事件低,(P<0.001).2.匹配前ESD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9.5%、94.5%、90.2%,外科手术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9.4%,97.5%.在匹配前ESD组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9.5%、96.3%、93.4%,外科手术组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100%、98.6%、92.5%.匹配前后的K-M生存分析显示,两组之间的总生存期、无复发生存期无显著差异(P>0.05).3.年龄、低分化、脉管浸润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肿瘤大小是影响R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早期AEG患者接受ESD或外科手术治疗具有一致的临床结局,ESD可以作为治疗早期AEG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式.

    早期食管胃连接部腺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手术

    食管内镜黏膜下剥离患者术后并发症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

    曹玲燕张磊
    429-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食管内镜黏膜下剥离患者并发症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构建并发症预测模型并完成验证.方法 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01月-2023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收治的500例行食管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并分析发生并发症现状及影响因素,利用Logistic回归构建并发症风险预测模型,使用列线图展示模型并完成验证.结果 建模组共纳入350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患者,年龄34~78岁,平均(48.34±6.46)岁,其中,有58人发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5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IM、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病理类型、浸润深度成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患者术后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P<0.05).交叉分析卡方检验结果显示:BMI与糖尿病、BMI与高血压之间在5%的水平上显著(P<0.05),其余各影响因素间无交叉关系,相对彼此独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低BMI、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病理类型为癌、浸润深度m3~sm1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患者更易发生并发症(P<0.05).验证组预测并发症发生的C-index为0.866,95%CI(0.583,0.915),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616,灵敏度为90.3%,特异度为71.3%.结论 高龄、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病理类型为癌、浸润深度m3~sm1成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患者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BIM在23.9以上成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患者术后并发症的保护性因素.未来应开展轨迹研究,对预测模型进行优化,建立动态列线图模型,为临床护士动态预测内镜黏膜下剥离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提供可靠工具,以期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护理质量.

    内镜黏膜下剥离并发症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

    基于伤寒"便脓血"探讨同病异治法在溃疡性结肠炎临证中的应用

    赵姿婷赖素玉任冰阮梦怡...
    434-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系统疑难疾病之一,常见多种严重并发症,同时增加罹患结肠癌的风险,其治疗对于临床医生而言十分棘手.中医药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与控制进展方面有较为良好的疗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同时节省治疗费用.本文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对于"便脓血"的论治中,根据同病异治理论,分析得医圣仲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常见症状黏液脓血便的三个思路,包括清热解毒,除湿止痢、养血滋阴,凉血止痢和温中健脾,涩肠止痢.旨在通过拓展临床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思路,加强中西医结合,个体化精准治疗,提高临床疗效.

    黏液脓血便便脓血同病异治溃疡性结肠炎张仲景

    APC辅助用于较大结肠息肉EMR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曾莉蓉潘庆华周海艳石昊...
    437-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氩离子凝固术(APC)辅助用于较大结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的远期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方法 回顾性选取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12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结肠息肉(息肉直径≧ 10mm)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以接受EMR治疗的60例为EMR组,以接受APC辅助EMR的60例为联合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腹胀、肠穿孔、出血)以及术后3个月息肉复发情况.结果 联合组术中出血量(46.54±17.56)ml少于EMR组(55.54±15.56)ml,术后疼痛程度轻于EMR组,手术时间(137.30±30.47)min 以及住院时间(3.25±1.36)d 短于 EMR 组(149.74±21.71)min、(4.02±1.61)d(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EMR组(93.33%vs 80.00%)(P<0.05);联合组腹胀、肠穿孔发生率和EMR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EMR组(3.33%vs13.33%)(P<0.05);术后随访3个月,联合组复发1例(1.67%),和EMR组(6.67%)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C辅助EMR用于较大结肠息肉患者的治疗中可提高息肉的一次性切除率,提高临床效果,降低术后出血的发生率,加快术后的恢复.

    较大结肠息肉氩离子凝固术结肠黏膜切除术远期效果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