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张万岱

双月刊

1672-2159

jmdi@vip.163.com

020-61641547

510515

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Journal Modern Digestion & Interven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学术上遵循“三主三结合”:①以临床应用为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②以普及新技术新业务为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③以现代医学为主,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专业上以胃肠病学为主,兼顾肝胆胰疾病。介入诊疗主要反应消化内镜、超声、放射介入的进展,特别注重介入治疗、专家读片、疑难病例讨论、专题笔谈为其特色。主要栏目有:论著、短篇论著、专家读片、临床经验、实验研究、综述与译文、专家述评、病例报告、医药信息、讲痤、人物介绍等。把杂志办成一个立足广东,面向全国,接轨国际的消化病及介入诊疗的现代综合性学术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误诊为直肠帽状息肉的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

    叶院宁郭玲玲谢欣茹何韵贤...
    517-518页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直肠帽状息肉诊断

    胰管结石患者内镜治疗体验及需求的质性研究

    陶红曹裕陈佳云赵琪...
    519-52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深入探究胰管结石患者在接受内镜治疗的感受及需求,为制定个性化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3年2-4月在上海市某三甲医院消化内科接受治疗的15例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编码和总结,以提炼出主题.结果 患者治疗体验及需求归纳为4个主题.①治疗前疼痛认知及应对管理不足:以持续性或间歇性腹痛为特征;起病位置隐匿,易被误诊;应对方式无效;影响日常生活,降低生活质量.②诊治期生理舒适度的改变:腹部软组织损伤;术后并发症.③治疗后态度发生改变:诊治前期待治疗;未达到预期时失落与怀疑;症状改善后坚定信念;④治疗期间的需求:专业人员的指导;延续性护理支持.结论 胰管结石患者在内镜治疗前对疼痛认知不足,治疗过程中态度可能转变,并寻求外部支持.医护人员需关注其生理、心理及社会需求的动态变化,采取相应措施减轻疼痛,提升舒适度,促进患者康复.

    内镜治疗胰管结石体验需求质性研究

    多种系统评分对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作用

    张雪娇李欣欣李磊王然...
    523-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MELD评分、AIMS65评分及血小板-白蛋白-胆红素指数(PALBI)在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UGIB)患者28 d死亡预测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筛查最适宜的预后预测评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2023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治疗的378例肝硬化AUGIB患者,根据28 d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60例(15.9%)和生存组318例(84.1%).通过在线病历系统收集所有肝硬化AUGIB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MELD评分、AIMS65评分及PALBI评分.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MELD评分、AIMS65评分、PALBI评分对肝硬化AUGIB患者死亡的影响,并采用ROC曲线对此3种评分预测肝硬化AUGIB患者死亡的效能进行评定.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糖尿病、肝性脑病比例以及凝血酶原时间、红细胞分布宽度、C反应蛋白、MELD评分、AIMS65评分、PALBI评分均升高,白蛋白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糖尿病、肝性脑病比例、凝血酶原时间等混杂因素后,MELD 评分(OR=1.621,95%CI:1.185-2.217)、AIMS65 评分(OR=1.914,95%CI:1.361-2.690)、PALBI评分(OR=1.984,95%CI:1.410-2.791)是肝硬化AUGIB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MELD评分、AIMS65 评分、PALBI 评分预测肝硬化 28 d 死亡的 AUC 分别为 0.685(95%CI:0.614-0.756)、0.828(95%CI:0.771-0.885)、0.860(95%CI:0.808-0.913).结论 MELD评分、AIMS65评分、PALBI评分均是肝硬化AUGIB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预后风险具有提示作用,其中以AIMS65评分、PALBI评分的预测价值最高.

    肝硬化急性上消化道出血MELD评分AIMS65评分PALBI评分

    两种儿童常见腹泻病毒感染的肠道菌群特征研究

    黎卓华李文丹范宏英
    528-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轮状病毒和腺病毒感染幼龄儿童肠道菌群的分布特征,为治疗及改善预后提供新思路.方法 收集临床诊断为急性腹泻的幼龄儿童粪便标本22例,其中确诊为轮状病毒感染者12例,腺病毒感染者10例,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儿童粪便标本12例作为对照,采用16S rDNA靶向扩增检测三组幼龄儿童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组成结构,分析其菌群结构、丰度及差异.结果 三组人群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均存在显著差异.属水平上,健康对照组、轮状病毒组和腺病毒组丰度最高的分别为拟杆菌属、埃希氏菌属/志贺氏菌属和双歧杆菌属.LEfSe差异性分析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轮状病毒组中双歧杆菌属、阿克曼氏菌属、瘤胃球菌属、优杆菌属等益生菌丰度显著降低,但革兰阴性菌如埃希氏菌属/志贺氏菌属丰度增高;腺病毒组中丹毒梭菌属、葡萄球菌属等条件致病菌丰度显著增高,而优杆菌属等较低,双歧杆菌相比对照组没有减少.结论 轮状病毒和腺病毒感染均导致了幼龄儿童肠道菌群失调,但其感染后体内菌群种类和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提示两种病毒引起的腹泻,治疗中益生菌的服用和选择存在差异.

    轮状病毒腺病毒肠道菌群16SrDNA测序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Autotaxin、Copeptin、LBP与预后的关系研究

    张帆毛屏张晨金星...
    534-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HBV-DC)并发肝功能衰竭(LF)患者血清自分泌运动因子(Autotaxin)、和肽素(Copeptin)、内毒素结合蛋白(LBP)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3年8月我院收治的143例HBV-DC并发LF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90 d,根据预后情况分组为死亡组(55例)与存活组(88例),比较两组血清Autotaxin、Copeptin、LBP水平.收集HBV-DC并发LF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BV-DC并发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utotaxin、Copeptin、LBP单独或联合预测HBV-DC并发LF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 143例HBV-DC并发LF患者随访90 d时,有55例死亡,88例存活,死亡率38.46%.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血清Autotaxin、Copeptin、LBP水平明显增加(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住院时间≥14 d比例、并发腹水比例、并发肝性脑病比例、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显著升高(P<0.05),白蛋白显著降低(P<0.05),年龄、性别、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血肌酐、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胆红素升高、并发肝性脑病、MELD评分升高以及血清Autotaxin、Copeptin、LBP水平升高均为HBV-DC并发LF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Autotaxin、LBP、Copeptin标联合检测预测HBV-DC并发LF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30、85.45%、88.64%,显著优于单项指标检测预测的效能.结论 血清Autotaxin、Copeptin、LBP高表达与HBV-DC并发LF患者短期死亡发生风险有关,且联合检测对HBV-DC并发LF患者短期死亡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预测价值.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肝功能衰竭自分泌运动因子和肽素内毒素结合蛋白预后预测价值

    高危老年胆总管大结石患者塑料胆管支架置入后支架堵塞的影响因素分析

    王晨欢孟科
    539-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合并慢性病的高危老年胆总管大结石患者,经塑料胆管支架置入治疗后影响支架堵塞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4年3月因胆总管大结石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ERCP下塑料胆管支架置入治疗的高危老年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并在3个月内行第二次ERCP治疗.根据患者是否出现支架堵塞将患者分为堵塞组和通畅组.比较两组间的一般资料、化验结果、结石大小、是否存在壶腹周围憩室、支架种类和直径等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评估影响塑料胆管支架堵塞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入组111例患者,其中堵塞组28例,通畅组83例,支架堵塞率为25.23%.单因素分析示术前白细胞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壶腹周围憩室、支架直径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多因素 logistics 回归分析显示,WBC[OR(95%CI):1.209(1.074~1.361)]、支架直径[OR(95%CI):0.279(0.088~0.887)]、壶腹周围憩室[OR(95%CI):3.396(1.077~10.710)]是术后支架堵塞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术前白细胞计数升高及存在壶腹周围憩室的患者术后发生支架堵塞的风险高,直径更大的胆管支架可有效降低术后支架堵塞的风险.

    老年患者高危胆总管结石塑料胆管支架支架堵塞

    基于CyclinD1-CDK4/6-P16通路探究欣胃颗粒对胃癌前病变大鼠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姣王子博王子鉴张杨...
    543-546,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CyclinD1-CDK4/6-P16通路探究欣胃颗粒对胃癌前病变大鼠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将1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30只:空白对照(空白)组、模型组、胃复春对照组、欣胃颗粒(低、中、高剂量)组,采用以MNNG法为主的复合造模方法制作PLGC大鼠模型.欣胃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以0.72 g·kg-1、1.44 g·kg-1、2.88 g·kg-1;胃复春组予0.52 g·kg-1,日一次灌胃给药,空白组与模型组给予同体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实验周期为16周,结束后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并用RT-PCR、Westernblotting技术检测胃黏膜中CyclinD1、CDK4/6、P16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欣胃颗粒各组和胃复春组大鼠的活动与饮食等情况同模型组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CyclinD1、CDK4、CDK6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16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欣胃颗粒(低、中、高剂量)组、胃复春组与模型组比较CyclinD1、CDK4、CDK6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有降低;P16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其中欣胃颗粒中剂量组的疗效最为显著.结论 欣胃颗粒通过CyclinD1-CDK4/6-P16通路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进而抑制PLGC细胞的增殖.

    CyclinD1-CDK4/6-P16通路欣胃颗粒胃癌前病变中医药

    基于NGF/PI3K/TRPV1信号通路探究参苓白术散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小鼠的干预机制

    朱卫翦闽涛曾婷婷
    547-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基于神经生长因子/磷脂酰肌醇3-激酶/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受体1(NGF/PI3K/TRPV1)信号通路探究参苓白术散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小鼠的干预机制.方法 选取40只SPF级SD雄性大鼠,其中空白组10只,模型组13只、研究1组7只、研究2组9只.对照组、模型组只进行生理盐水灌胃,不做其他任何处理.研究1组给予匹维溴铵片20mg/kg水溶液进行灌胃,研究2组给予参苓白术散4g/kg进行灌胃.评估Bristol评分情况;分析脾脏系数、胸腺系数情况;检测IgA、IgG、IgM、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及NGF/PI3K/TRPV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相比于空白组,模型组、研究1组、研究2组Bristol评分、脾脏系数、胸腺系数、IgA、IgG、IgM、IL-1β、IL-6、TNF-α水平及NGF、PI3K、TRPV1蛋白表达均上升(P<0.05);相比于模型组、研究1组,研究2组Bristol评分、脾脏系数、胸腺系数、IgA、IgG、IgM、IL-1β、IL-6、TNF-α水平及NGF、PI3K、TRPV1蛋白表达均下降(P<0.05).结论 参苓白术散抑制NGF/PI3K/TRPV1通路,改善大鼠胃肠功能及大便状态,减轻炎症反应,提高免疫功能稳态情况,干预效果显著.

    参苓白术散神经生长因子/磷脂酰肌醇3-激酶/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受体1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炎症反应

    长期高海拔暴露对大鼠不同肠段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赵志芳张栩绯孙宁李昊...
    552-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长期高海拔暴露对大鼠不同肠段肠道菌群组成和结构的影响,并对其关键受影响肠段进行初步探索.方法 将6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与高原暴露组(HA组).HA组暴露于模拟海拔3 500~4 000 m的低压氧舱中20周.20周后使用高通量16s rRNA测序对两组大鼠进行微生物组分析,并确定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与结肠菌群群落的核心变化.结果 高原缺氧环境下,结肠微生物丰富度显著降低,前肠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无明显变化,结肠的AVD值高于其他肠段,且在高原长期暴露处理后趋向更稳定;在Bray-curtis距离下,回肠与结肠的菌群结构在Control组与HA组之间有显著差异,而十二指肠和空肠则无显著变化;所有肠段的主要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但优势菌属在不同肠段和处理组中有所不同,其中乳杆菌属对菌群变化有较高贡献;回肠的菌属互作网络复杂度高于其他肠段,而结肠的菌属互作关系最少;空肠与回肠主要由丰富类群组成,而结肠的丰富类群占比明显减少,主要为条件稀有类群.十二指肠在Control组与HA组中类群组成有所差异.结论 高原长期暴露显著重塑了大鼠回肠及结肠中的肠道菌群组成和结构,尤其是回肠的菌群变化最为明显.回肠的菌群结构在高原缺氧条件下表现出较低的复杂度和关键菌属的突出作用,尤其是乳杆菌属的变化,暗示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脑-肠轴理论肠道菌群高海拔暴露

    恩沃利单抗通过下调SLC1A3/ERK/MAPK信号通路抑制AGS胃癌细胞生长

    董转霞李峰王育生
    560-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恩沃利单抗对AGS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AGS细胞,实验分为恩沃利单抗组(分别含有2.5、5、10、20、40 mg/mL恩沃利单抗的培养液)和对照组(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细胞的活性,Transwell检测细胞的侵袭和迁移,流式检测细胞的凋亡.蛋白质组学检测分析两组差异蛋白和相关信号通路,蛋白印迹对发现的差异蛋白和通路进行验证.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恩沃利单抗组显著降低AGS细胞的存活率(P=0.0060);也能够显著抑制AGS细胞的侵袭和迁移细胞数(P=0.0052),并且可以促进AGS细胞的凋亡(P=0.0030).聚类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发现,相比于对照组,恩沃利单抗组中溶质载体家族1成员3(SLC1A3)蛋白的表达显著下调,并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相关.蛋白印迹实验显示,加入了恩沃利单抗的AGS细胞中SLC1A3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041),丝裂原活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EK)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磷酸化的水平也显著降低(P=0.0008).结论 恩沃利单抗可能通过下调SLC1A3的表达,抑制ERK/MAPK信号通路,发挥抑制AGS胃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恩沃利单抗可能存在多个抗肿瘤作用机制.

    恩沃利单抗胃癌SLC1A3ERKMA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