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消防科学与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消防科学与技术
消防科学与技术

王铁强

月刊

1009-0029

fire@xfkj.com.cn

022-23920225 23383612

300381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南路110号

消防科学与技术/Journal Fi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消防科学与技术》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主管、中国消防协会主办的学术性会刊,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 《消防科学与技术》由中国消防界知名的专家、学者组成编委会指导办刊工作,编委会有院士一名。拥有全国各级消防管理机构、消防科研所、高等院校、建筑设计院、消防企业和消防工程公司、保险公司等最广泛的作者群和读者群,刊登国际和国内的稿件。 报道内容 与各消防专业技术委员会合作,及时向广大读者介绍消防设备、石油化工、火灾调查、战训、建筑防火和规范研究等方面的最新成就。 设置栏目 消防理论研究、性能化设计与实践、规范研究与信息、建筑防火设计、灭火指挥与训练、消防设备研究、灭火系统设计、石油化工消防、工艺防火、电气防火、灭火剂与阻燃材料、消防管理、火灾调查与分析、质量监督与标准化、专家访谈、青年学者论坛、国内外科技信息、讨论园地及产品质量检验通报等。 《消防科学与技术》被五种国际重要检索系统列为来源期刊:美国《化学文摘》、《剑桥科学文摘(工程技术)》、《乌利希期刊指南》、俄罗斯《文摘杂志》、波兰《哥白尼索引》。 《消防科学与技术》被中国科协学会部和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局共同主办的检索性刊物《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收录为首批源期刊。同时也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消防科学与技术》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国安全工程领域重要的学术性期刊。 联系电话:022-23387274 电子信箱:fire@xfkj.com.c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储能用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分析及液氮抑制效果研究

    史波波王宇恒王志李志华...
    907-9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锂离子电池在使用过程中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而触发热失控,此类现象不仅具有不可预测性,而且一旦发生,后果严重且难以控制,特别是电池的荷电状态(SOC)对于热失控的影响尤为显著.鉴于此,通过对比不同SOC条件下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特性并对其实施液氮喷射冷却处理,旨在探究其在封闭环境中的热失控行为特征.本研究还对电池箱进行了保温处理,以探究保温处理对液氮冷却效果及抑制电池热失控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SOC的提高与电池热失控引发的火灾规模、质量损失幅度以及产生的CO含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触发热失控的临界温度随SOC的增加而降低,而热失控峰值温度随之升高.电池热失控特征时间差值Δt与SOC成正比.对电池箱施加保温处理后,液氮的冷却效果得以显著延长,为延缓甚至抑制热失控提供了有效手段.

    热失控液氮灭火锂离子电池保温处理热失控抑制

    公路隧道地面效应对双火源火焰合并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彭伟张伟谢奇张少杰...
    913-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自然通风隧道内发生双重火灾时地面效应对双火源火焰合并特性的影响,利用1:10小尺寸隧道模型开展了一系列试验.重点探究了双火源表面与隧道地面平齐时火源间距对火焰合并概率与火焰合并点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火灾烟气从隧道两端开口流出,由隧道两端补充进的新鲜空气产生的风速导致火源间距更大时火焰依然会发生互相倾斜,在间距足够大时,火焰倾斜角度约为10°.引入一个无量纲量表示火焰合并概率随着火源间距、热释放速率的改变而变化的规律.另外,将本文的试验数据与前人的工作做了比较,发现地面效应对隧道纵向布置的双火源火焰合并行为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给出了火焰合并点高度与隧道高度的比值与改良后无量纲热释放速率的关系式.

    地面效应公路隧道火灾双火源火灾火焰合并概率火焰合并点高度

    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事故复杂性机理研究综述

    骆成韩东蒋灶李聪...
    919-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寻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事故复杂性机理的研究现状,基于事故风险特征提出了一种新的文献分类方法.该方法分别从复杂性与复杂系统特征、事故致因理论、事故风险演化过程、事故风险耦合后果 4个方面对既有的文献进行综合评述.分析认为,近年来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事故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发展迅速,其中事故致因理论研究最为成熟,事故风险演化和事故风险耦合研究正逐步成为关注的重点;既有研究大多集中在系统的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研究较少,且风险和能量如何在不同层面进行传递和转化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未揭示系统内部风险因子相互作用及演化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基于新的分类方法发现,大多数研究采用单目标求解或多目标优化模型,未能充分考虑运输过程动态风险特征和时变效应,基于事故后果和环境污染风险的事故不确定性分析可能是未来的研究热点.

    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事故复杂性致因理论风险演化风险耦合

    基于地基干涉雷达的火灾下门式钢刚架三维变形监测研究

    张浩温经林杨晓琳马海涛...
    932-936,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筑火灾倒塌严重威胁人员的生命安全,地基干涉雷达可用于火灾下门式钢刚架微变形监测预警,但雷达仅能获取目标视线方向的形变,难以满足预警模型多维度数据需求,需对建筑结构目标三维变形监测进行研究.本文在论述微波信号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目标成像信息的雷达等效相位中心估算方法,实现目标三维变换矩阵迭代优化,进而开展缩尺双跨门式钢刚架火灾试验,获取局部坐标系下结构目标三维变形分量,并与传统拉线式位移计监测结果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多台地基干涉雷达组合监测可在真实火场下有效获取结构目标的三维变形分量,监测结果符合既有门式钢刚架结构的受火变形规律,可为火灾下建筑倒塌预警提供有效数据支持.

    地基干涉雷达门式钢刚架分布式监测倒塌变形

    基于Transformer神经网络的锂电池热失控多数据融合探测

    丁沐涛郭世伟单志林张启兴...
    937-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满足对锂离子电池热失控高效准确探测的需求,设计了一种锂电池热失控试验平台,并利用STM32F103ZET6单片机连接了CO、CO2、H2 和热敏电阻NTC共 4种传感器,实时采集特征参量.同时,利用PyroSim模拟试验环境,生成高质量的模拟数据,以补充试验数据.基于PyTorch平台,设计了一个Transformer神经网络,能够输出锂电池的正常、预警和热失控 3种状态.通过使用试验数据和模拟数据进行训练,实现了对锂电池热失控的融合探测,相比于其他算法有一定的优势.

    热失控特征参量PyroSimPyTorchTrans-former数据融合

    开敞空间氢气爆炸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关文玲李莫凡董呈杰任常兴...
    946-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开敞空间氢气爆炸危害,基于Fluent流体力学计算软件建立开敞氢气-空气爆炸的三维数值模型,在此基础上,模拟和分析了边长为0.5、1.0、2.0、3.0 m的立方体预混氢气-空气爆炸,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TNO多能法和BST法的爆炸强度等级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火焰传播距离约为初始氢气半径的2倍.爆炸最大压力出现位置的无量纲距离与气云初始半径近似成线性关系.TNO多能法和BST法爆炸强度等级的选择应根据气云初始尺寸的增大而增加.

    氢气爆炸开敞空间气云尺寸最大超压火焰传播TNO多能法BST法

    亚氯酸钠助燃特性试验分析研究

    施云献
    952-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亚氯酸钠的防火措施,首先,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引火源和湿度条件下亚氯酸钠的助燃特性;其次,通过离子色谱法测定燃烧残留物中ClO-2 的含量,以对亚氯酸钠的助燃效果进行定量分析;最后,基于上述研究,制定针对亚氯酸钠的防火设计策略.结果表明,烟头作为引火源时,亚氯酸钠可使大多数可燃物燃烧,尤其是对含硫物质和山梨酸钾的助燃作用最为显著;机械火花作为引火源时,亚氯酸钠可促进含硫物质和防腐剂燃烧,也能使疏松多孔的可燃物燃烧,但结构致密的布料则难以引燃;白炽灯作为引火源时,亚氯酸钠仅能助燃少数几种还原性较强的物质;而电暖器作为引火源时,亚氯酸钠无法促使样品燃烧.此外,水滴作为引火源时,亚氯酸钠可促使含硫有机物或有还原性的含硫物质燃烧.在33.1%~97.6%的湿度条件下,亚氯酸钠分别与硫磺、硫化钠混合的样品亦可发生燃爆.对亚氯酸钠助燃特性的试验研究可为其生产、存储和运输中的防火需求提供一定的参考.

    亚氯酸钠助燃特性燃烧残留物防火措施

    木结构建筑之间火灾蔓延的试验研究

    彭磊邱培芳欧加加
    959-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搭建木结构试验框架,对影响木结构建筑之间火灾蔓延的因素开展实体火灾试验研究,分别考虑火灾荷载密度、外墙开口尺寸、外墙材料的燃烧性能、水平间距等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火灾荷载密度条件下,增大着火房间外墙开口面积会显著增大目标墙体上的辐射强度;在相同的开口条件下,增加室内火灾荷载密度,也会增大目标墙体上的辐射强度;当着火房间的外墙被引燃时,目标墙体受窗口辐射和被引燃外墙上火焰的双重辐射,会进一步增加火灾蔓延的风险.在测试的火灾场景中,当防火间距为6 m时,目标墙体上的辐射热流强度值小于 10 kW/m2,不会因热辐射的原因造成建筑之间的火灾蔓延.研究结果可为定量分析各因素对火灾在建筑之间蔓延的影响和合理确定防火间距提供数据支撑.

    木结构建筑火灾蔓延辐射强度防火间距开口尺寸火灾荷载密度

    轨道交通地下单渡线配线区间烟控实测及模拟研究

    刘凯
    967-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单渡线配线区间不同排烟设计方案的烟气控制效果,选取某地铁线路的单渡线配线区间,通过现场实测和烟流数值模拟分析,得到影响隧道区间整体排烟能力和气流组织分配的因素.结果表明:单渡线形式下,隧道通风系统的排烟能力主要取决于TVF风机,在无射流风机且仅靠TVF风机的情况下,采用2送2排模式,能满足火灾区段断面风速的要求,且均未发生烟流通过渡线串线的现象;TVF开启台数对起火区间的风速提升显著,但采用4送4排模式会导致烟气过站.

    单渡线排烟设计现场测试数值模拟

    高铁候车厅行李火灾燃烧蔓延特性全尺寸试验研究

    欧宸肖倪琪张宁赵家明...
    971-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给高铁候车厅火灾安全设计(考虑行李火灾)提供参考,在某候车厅局部区域采用5 MW量热仪开展全尺寸行李火灾燃烧试验.采用 50 cm×34 cm×20 cm行李箱(承装外套、裤子、短袖、内裤、袜子)、编织袋(承装被子、枕头、被褥)、双肩包(承装书本、笔记本、笔盒、笔、充电宝)等典型可燃物组成行李堆,监测记录了热释放速率、温度、辐射热流等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全尺度行李火灾燃烧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中发展阶段的温升和热释放速率增长最快,且在行李火灾的增长阶段,热释放速率的变化与t2 快速火(增长系数为0.046 9)模型吻合较好.在当前场景中,行李箱、编织袋、双肩包等行李可燃物最大火灾热释放速率达到1 004 kW,最高温度接近 640 ℃.在当前全尺寸行李火灾中,距离燃烧行李堆 1 m处的可燃物均未被引燃,但出现了软化、熔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1 m的间隔距离可有效避免行李明火的连续蔓延.设置9 m的隔离带可以有效起到防火隔热的作用,距离燃烧行李堆 9 m位置的温升和辐射热流变化并不明显.

    高铁站厅行李火灾燃烧特性火蔓延全尺寸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