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湖北文理学院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湖北文理学院

丁世学

月刊

2095-4476

xfxyxb@vip.sohu.com

0710-3590704

441053

湖北省襄阳市隆中路296号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学术研究机构、图书馆及其他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各类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因"奸"生喜:曹操"奸雄"考

    贾保营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前人对曹操关于"奸雄"的论述,多集中在曹操到底是"奸雄"还是"英雄"上,忽视了曹操对于"奸雄"的态度,亦忽视了不同评价者与曹操不同的关系以及具体的历史情境。实际上曹操将"英雄""奸雄"视为一类人物,但是囿于"奸雄""英雄"词汇本身蕴含的强大政治力量而自语时自视为"奸雄",语人时则自居为"英雄"。不同的人对相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认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本是许劭对曹操的暗讽之语,在曹操的理解下,却符合曹操的自我期许,帮曹操解决了"身份尴尬""角色冲突"等问题。由此,曹操因"奸"生喜。

    曹操奸雄三国

    浅析姜维"敛兵聚谷"战略

    王雪明
    10-1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今史家对于姜维"敛兵聚谷"战略部署多持否定态度,认为其直接加速了蜀汉的灭亡。但是基于蜀汉后期的特殊国情和战略角度分析,"敛兵聚谷"有其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若能运用得当,则可掌握战略主动,以收"诱敌深入,关门打狗"之效,取得一次空前的胜利,缓解蜀汉内外困局。但影响战争成败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在蜀汉特殊国情的掣肘以及自身军事能力及其"愚忠"思想的限制之下,姜维的战略最终功败垂成。

    姜维邓艾敛兵聚谷错守诸围

    南宋襄阳王之望的经学观——以《诗经》为中心的考察

    李金茗邱奎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之望的经学观主要体现在他的议论文和经筵讲义中,表达了他对一些经学问题的态度和见解,具有强烈的宗经、征圣意识,其中又以对《诗经》的阐发最为突出。他将宋代蓬勃发展的诗学理论引入《诗经》,以《诗经》"温柔敦厚"的风格作为文人诗歌创作、批评的重要原则,体现了经学和文学相融合的治学风格,并且善于借助《诗经》宣讲自己的为政理念。通过对上述内容的考察,对进一步观照南宋初年经学发展、研究风貌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参考价值。

    王之望经学观《诗经》

    新时代我国乡村建设的现代化转型及未来走向

    张敏张诗雨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人民期盼、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化乡村是中国共产党乡村建设的主题。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觉醒—改造"为核心开启的中国化乡村建设搭建起了理解乡村发展的理论框架,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乡村建设以"赋权—重构"为思路确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这些探索共同构成党领导下我国乡村建设现代化转型的基础架构。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顺应中国特色乡村建设的现实逻辑,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大视域中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建设从理论上迎来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转变,在实践中实现了向现代化转型的应然回归,进一步确定了中国的乡村必是现代化的乡村、更是中国的现代化乡村这一未来走向,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乡村建设思想的实践性、连续性和创新性发展。

    乡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转型乡村振兴新时代

    数字技术赋能河湖长制的时代意蕴、内在机理、挑战与进路

    刘娟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已成为中国解决复杂河流治理问题的重要制度创新。作为数字技术驱动的技术理性和制度理性的深度融合,数字技术赋能河湖长制,是时代所趋、人民所盼、发展所需。它以数字治理与系统治理为理论支撑,以各地的广泛探索为实践基础,内蕴着协调、整合、信任等一系列治理机制的融合与落实。与此同时,数字技术与河湖长制的结合也面临诸多挑战:数字化赋能基础设施薄弱,支撑能力不强;数字化赋能过程面临屏障,有效运行不畅;数字化赋能应用关系复杂,长效管理不足。基于此,应从深化理念引领、完善基础设施、加强顶层设计、坚持多维支撑等方面探究具有针对性的实践路径,真正实现河湖长制工作更加有能有效。

    数字技术河湖治理河湖长制

    从《文心雕龙·知音》浅析刘勰文学批评鉴赏观

    冯荣荣
    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批评与鉴赏是整个文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推动文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当中从批评鉴赏者与文学作品的角度分析了"知实难逢""音实难知"的原因,批评了"贱同思古""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的现象,提出批评鉴赏者应在具备"博观"与"公正"的前提条件下,运用"六观"的原则与方法进行文学批评与鉴赏活动。刘勰对于文学批评与鉴赏所做出的系统化的论述,至今对我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仍然具有重大影响。因此系统归纳与整理刘勰的文学批评与鉴赏理论,并将其与当前文学批评活动相结合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文学批评

    论"三言二拍"中的节日书写及其叙事功能

    陆媛慧
    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言二拍"中的节日叙事具有丰富内涵:节日被频繁作为男女相遇相爱的契机出现;节日中往往陡生变故,形成叙事上的突变;节日多次成为神鬼精怪出场、神怪意识生发的背景;在喜庆节日中写凄凉悲剧,烘托情绪,渲染氛围。

    节日叙事叙事时间叙事功能"三言二拍"

    论《山海经》神话的怪诞美

    王炜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海经》是保留中国神话最为集中且接近神话原生状态的典籍,其所记载的神话以恐怖奇特的形象与背离现实的情节呈现了浓厚的怪诞意味。《山海经》神话所具有的怪诞美学风貌,是在低下的物质发展水平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下,华夏先民的物我同一思维方式、复杂心理状态以及原始审美意识反映到神话中的结果。而《山海经》神话中显著的怪诞现象不仅揭示了原始初民的审美趣味与审美心理结构,彰显了有别于"温柔敦厚"诗风的美学风格,也给审美主体带来了恐惧又可笑的审美体验。

    《山海经》神话怪诞美学

    中国原型叙事概览

    古振思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型意象是中国叙事取之不尽的重要素材,比如神话、英雄、图腾、巫术仪式等原型在人们的叙事中展现出奇幻的想象色彩,反映出原始先民对世界的朴素思考。与此同时,透过这些原型叙事,可以体察到他们独特的类比、象征以及置换变形的思维方式,从而理解原型叙事中变与不变之间和谐运转的叙事逻辑。通过对原型叙事特征的总结,挖掘出中国原型叙事的独特之处,并把握其对当代生活的价值。

    原型意象原型批评原型叙事

    宏事件视角下的英语比较结构

    倪涛
    5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宏事件的视角下,英语比较结构以单小句的形式编码了整合型事件,属于"行动关联"的概念子类,表示事物在"数量""性质""状态"或"行为"等方面的程度关联。形式上,"动词+比较标记"构成了编码此类事件的动词复合体。语义上,"比较前项"的特征是此类事件的"焦点","比较后项"的特征是"背景"。同时,"比较参项"表示比较双方所关联的特征,而"比较结果"则是指比较之后比较双方在相关特征上的程度异同。此外,"比较标记"承载了"激活过程"和"系联功能",是"比较"作为一类事件得以成立的关键。

    英语宏事件比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