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湖北文理学院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湖北文理学院

丁世学

月刊

2095-4476

xfxyxb@vip.sohu.com

0710-3590704

441053

湖北省襄阳市隆中路296号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学术研究机构、图书馆及其他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各类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刘备托孤语"诸家观点评述

    孙启祥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蜀汉昭烈帝刘备临终前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和尚书令李严的一段史事,一千多年来一直受到史学界的关注。从古至今近五十多位史家和学人的言论及著述显示,对其中的"君可自取"一语,有让诸葛亮"取而代之""自己选取嗣君""自行决定"三种解释,而就此语所表达的刘备思想感情之真伪及作用,则有"真实感情表达""猜忌""乱命""抑制内讧""随口而言"五说。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军事形势和刘备的个人禀赋,"君可自取"应理解为在非常情况下诸葛亮可以取刘氏而代之,以保证蜀中政治集团的稳固和延续,它是刘备真实感情及意愿的表达。

    三国刘备诸葛亮李严

    从汉朝土地制度推测诸葛亮躬耕地的位置

    付开镜
    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朝土地分为私有和国有两类:百姓拥有的可耕土地,属于私有;而山林湖泽等土地,则属于国有。东汉南阳郡人口数量一度位居全国郡国第一,南阳宛城附近肥沃的易垦土地,基本都被开垦成为私有化的土地。东汉南郡所辖襄阳县,其人口随着北方流民的涌入,也有显著增长,其城池周边平坦的沃土也被完全开垦出来并私有化了。诸葛亮在南阳城池和襄阳城池附近平坦沃土上躬耕的可能性甚小,而选择属于国有山林附近躬耕的可能性甚大。襄阳隆中是典型的国有山林地带,附近有一定数量的可垦之地。南阳宛城卧龙岗则不具备襄阳隆中适宜隐居躬耕的地理条件。从清代记载隆中的田亩数量来看,隆中田地所产能够支撑诸葛亮一家的生活之需,而不可能支撑数家的生活之需。从躬耕地与城池距离是否有利于建造草庐以适应宁静的耕读生活也可推断,诸葛亮的躬耕地当在襄阳隆中而不在南阳卧龙岗。

    土地制度诸葛亮躬耕地隆中卧龙岗

    隆中精神和诸葛文化育人的时代价值研究

    高其文
    16-2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他短暂的一生,可分为两个27年:一个是从出生到刘备三顾茅庐的成人成才学习时期,他在隆中隐居十年,形成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躬耕苦读、谋定天下的隆中精神;另一个是从出山到累病而死的建功立业的工作时期,他在辅佐二主、齐家治国过程中,表现出忠诚坚定、清正廉洁、敢于担当、鞠躬尽瘁的诸葛文化。隆中精神和诸葛文化内涵丰富,其育人价值至今仍不过时,特别是对引导广大学子怎样学习不乏参考,对推进公职人员勤政廉政也大有裨益。

    隆中精神诸葛文化时代价值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为视角的考察

    刘浩然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为客观基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解释世界"的世界观理论展开批判,继而开创了"改变世界"的世界观理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继承马克思世界观理论的精髓,结合党情、民情、国情、世情的历时态及共时态嬗变,梯次围绕"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解决了诸多发展中的问题。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着诸多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伟大斗争。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上坚持理论思维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相契合、坚持社会发展的改革意识与忧患意识相契合、坚持价值追求的人民性与人类性相契合,是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的实践进路。

    世界观革命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实践观点思维方式

    社会支持视角下农村高龄独居老人生活照料服务困境及对策研究——以X社区为例

    马国瑾汪怡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老年人高龄化程度日益严重。由于家庭结构变小、住房观念和养老观念的转变,高龄独居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加,养老问题也日益紧迫。与城市相比,农村面临着更为艰巨的养老问题,尤其是高龄独居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更加突出。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X社区为例,基于社会支持理论视角,分析X社区高龄独居老人生活照料服务困境的成因,建议政府、社区、家庭等多元主体发挥合力,完善农村高龄独居老人生活照料服务的支持体系,着力破解农村高龄独居老人的生活照料服务困境:政府层面应加强资金支持,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老年生活照料模式;社区层面则积极吸纳社会力量以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并促进乡村社工发展;家庭层面应继续鼓励和支持家庭照顾模式,积极发挥亲戚和邻里间的照料功能。

    社会支持生活照料高龄独居老人农村

    礼器、德行与俗世追求——先秦两汉金玉观之变迁

    黄宇霏
    36-4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秦两汉时对金玉的理解,呈现为三种指向,体现了三个历史阶段的思想、风俗变迁。商周时金玉是仪式性礼乐制度下的重要表征符号,是在祭祀、宴飨等重要仪式中,用以标识身份尊卑与礼仪秩序的礼器;在此基础上,周代的金玉进一步被人格化、伦理化,成为了君子比德的象征物,强调君子内质之美。在两汉,金玉被大量用于展示俗世生活的富贵气象,其修饰对象下沉,成为了彰显世俗富贵的最佳展示物;随着汉代时期求仙思想的普及,金玉亦成为了仙界的表征,常被用来形容仙物或仙人居所,还被视为可使人长生不老的成仙之物。先秦两汉金玉观经历了从用作礼器、君子之德的象征再到展示世俗富贵和仙界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一是由于礼乐制度崩溃后青铜文明衰落,伴随着铁器制造技术的兴起和发展,黄金开采的增加与商品流通的加剧,金玉越来越被视作财富的代表;二是在冶金、炼丹技术的发展下,人对金玉的特性有了新的认识,认为金玉有使人长寿、长生不老的功效,因而将其"仙化"。

    先秦两汉金玉观礼器德行俗世追求

    "楚狂接舆歌"的文学演变路径

    李媛
    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庄子·人间世》"接舆歌"与《论语·微子》所载版本不一,前者的楚人文法特色更为浓厚。两处文本的思想差异关键在于"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与"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庄子·人间世》与楚系文献中出现的相似文本同属于未来"不可待"的传统,并将指涉对象具体到"人间世"之"世",表明现世的明哲保身及未来的不可期待。《论语·微子》加以改造,与汉系文献同属于未来"犹可追"的传统。以"接舆歌"为主体内容的楚狂接舆歌孔子故事,经历"楚系文献—《庄子·人间世》—《论语·微子》"的文学演变路径。

    《庄子·人间世》《论语·微子》文学演变

    唐代诗词中屏风的性别化研究

    孟雅婧张玉勤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屏风是古代常见的家居物品,其各项特征界定了使用者的身份,在传统家庭内部则表现出男女两性之间的等级差异。唐代文学中,屏风意象同样呈现出典型的性别化特征。女性闺房中屏风上的图案多隐喻女子的感情状态,此类屏风还参与了观者对女性的窥视。文人书斋中的屏风则往往会升格为一种特殊的象征性文化符号,呈现出男性特质和精英色彩。比较两者,女性之身份建构是在他人的窥视下、想象中被动完成的,男性文人作为享有政治和文化特权的精英,则积极利用屏风这一媒材来彰显文人群体的精神面貌。

    屏风屏风画唐诗五代词性别化

    《西游记》中武器与法宝的研究

    薛明珠
    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统治者对宗教的狂热推崇下,明代产生了大量的神魔小说,其中成就最高的当属《西游记》。《西游记》中对武器法宝形状、功能的创设受到了明代宗教思想与物质生活的双重影响,其中对武器法宝的描写创造,在刻画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展开方面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西游记》中武器法宝等器物的创设对后世文学作品中相关器物的创设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西游记》武器法宝

    高校图书馆提升研究生信息素质路径探索——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

    熊竹韵
    5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生信息素质的提升对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至关重要,图书馆在此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图书馆应加强信息资源与技术建设,为提升研究生信息素质提供保障;加强职能部门联系联动,为提升研究生信息素质搭建平台;创新教育服务模式,为提升研究生信息素质开辟捷径;充分利用新媒体,为提升研究生信息素质拓展渠道。

    高校图书馆研究生信息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