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湖北文理学院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湖北文理学院

丁世学

月刊

2095-4476

xfxyxb@vip.sohu.com

0710-3590704

441053

湖北省襄阳市隆中路296号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学术研究机构、图书馆及其他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各类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遨游何必故乡邪":诸葛亮故乡观念与出仕选择探析

    申雷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遨游何必故乡邪"语境关涉汉末不同社会阶层对于归乡出仕的态度,而在三国鼎峙的时代背景之下,鱼豢等曹魏史家对于蜀汉史的叙述常隐含着一定政治敌意,甚至有时会存在误导性虚构。诸葛亮规劝游学好友孟建勿北归家乡仕魏之缘由并非因其故乡情感淡薄或不敢与曹魏士大夫竞争。事实上,诸葛深受故乡文化影响,其政治立场与曹操、刘表等人存在冲突,故而最终选择追随共同政治目标的汉室宗亲刘备出仕。

    诸葛亮故乡观念出仕三国

    诸葛亮在道教中形象变迁考

    廖宇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诸葛亮在文学、雕塑、戏曲等艺术作品中常是道士形象,人们理所当然认为诸葛亮是道士。事实上,道教中的诸葛亮最初并非道士。魏晋南北朝时期,诸葛亮在道书中不同于凡人。直到唐代道书才明确指出诸葛亮是修道之士,他因得道而精于兵法和天文。宋代诸葛亮进一步被神化。至元代时,诸葛亮成为了以武侯为名的雷法中的主神。这是诸葛亮首次在道教中被封神。但在几十年以后,诸葛亮被明代道教重新定义为人,直到清朝他才再次被神化为广慧星。诸葛亮在道教中形象以他忠诚、睿智的人物原型为基础,并受社会文化环境和历代官方态度影响。

    诸葛亮道教雷神广慧星

    徐庶籍贯、墓址及形象变迁考证

    彭月鑫
    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相关文献史料记载,可以确定徐庶的籍贯是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市长葛东),而徐庶的墓葬之地也当为许昌。徐庶的形象在宋元之前以快意恩仇的侠士形象为主,宋元以后其形象主要是以忠孝示人,并逐渐神化,很大程度上是宋明理学的兴起和孝道文化的推崇。

    徐庶三国许昌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统一战线整合社会空间的研究向度与路径——基于CiteSpace计量分析

    李俊郭振宽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新时代,统一战线呈现团结、奋进、开拓、活跃的良好局面,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和文献计量方法,对主题为"统一战线""社会空间""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统一战线整合社会空间的相关主题、发展趋势和现实问题,提出统一战线整合社会空间应重视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形式、加强社会空间结构的理论研究、发挥好统一战线引领人民群众服务现代化的政治功能,并探讨了新时代统一战线整合社会空间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统一战线社会空间CiteSpace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辩证法意蕴

    周晓
    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意蕴,具体体现为: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辩证法意蕴,对实现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辩证法意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质生产力的三重阐释:核心要义、价值意蕴及培育路径

    薛超凡王智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表现形态,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科技人才为关键、以现代产业为载体、以绿色发展为底色的先进生产力,不仅有利于优化组合生产要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而且有利于加速推进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还有利于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塑造"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面对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机遇,要想抢占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制高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势在必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从大力加强科技创新、持续培养创新人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立新型生产关系四个方面汇聚磅礴动力,从而引领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

    数量关系构式的句法语义接口研究:认知参照点视角

    刘存伟
    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认知参照点理论,从量范畴视角探讨数量关系的语义概念化,可为倚变构式、双量构式和差比构式的句法特征理据提供统一且有效的解释方案。研究发现:(1)倚变构式结构形式多变,是言者运用参照点的多重性和动态性,在不同量值变化之间建构多种构型的参照关系的结果。(2)双量构式主宾可逆,源于言者运用参照点的相对性,将不同量值激活为参照点;谓语动词可略,是数量关系突显度提升,使得言者可将"施-动-受"行为链关系隐匿于名词的功用角色中。(3)差比构式的比较主体和比较基准的结构不对称,是参照点(比较基准)突显度弱化和认知目标(比较主体)突显度强化,使得认知目标提升为重要未知信息的句法表现。

    倚变构式双量构式差比构式数量关系范畴认知参照点

    情态动词"行"和"可以"的不对称分析

    朱玟珊
    48-5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行"和"可以"之间存在语义交叉、语用互渗等现象。"行"有道义和动力情态义,"可以"有道义、动力和语力三种情态义。"行"和"可以"的肯定式与否定式在形式和语义上不对称。形式上的不对称主要由语义程度的差异导致:语义程度极高的动力情态词"可以 2x"只能用语义程度低一些的动力情态词"能"的否定形式"不能"表否定;道义情态词"行 1""可以 1"和动力情态词"行 2""可以 2y"的语义程度适中可直接前加"不"表否定。此外受到韵律和交际追求省力的影响,"可以 1"还能用"不行"表否定。

    情态动词不对称否定式

    《离骚》"朝……夕……"句式与文本逻辑探源

    张靖林程莎钦
    5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有《离骚》研究多侧重于情感意涵与文本结构划分研究,而对于以文本转换关键词分析文本的研究较少,尤其是《离骚》中"朝……夕……"句式呈现为重章反复之样态值得进一步探析。此句式于屈原笔下反复陈说自然有其超越文本直译的深意,即可归纳为以情感为线索发现其对于《离骚》整体文章结构与文本层次化划分的突出作用。其一方面展现了屈原对于人生道路的追寻与思考,另一方面贯穿着"时空意识"之于"生命意识"的辅车相依,也正是在"朝……夕……"句式的循环往复之中,更能深入理解先秦典籍中的时空意识与生命意识。

    "朝……夕……"《离骚》文本结构时空意识生命意识

    复调叙事与"悲剧"设置:纪录片《人生第二次》的叙事策略

    李忠业
    5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生第二次》作为《人生第一次》的续作,延续了《人生第一次》对个体生活状态的关照,同时在叙事与情感表达上引入了诸多创新。在影片中,导演对叙事方式进行了探索,将复调叙事贯穿于影片的每个叙事单元之中,增强了影片主题表达的传递效果。同时,在情感的传递上与影片的主题相融合,依托在地化的情感,在"悲剧"的建构上选择大团圆的结局,向观众传递勇敢、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实现了主流价值观念传递与具体个体情感体验的完美契合。

    《人生第二次》人文纪录片复调叙事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