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湖北文理学院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湖北文理学院

丁世学

月刊

2095-4476

xfxyxb@vip.sohu.com

0710-3590704

441053

湖北省襄阳市隆中路296号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学术研究机构、图书馆及其他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各类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三国志》改修考补

    崔壮
    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寿撰修之《三国志》常为人诟病,或以其叙事简略没实,或以其正统属魏黜汉,致使后世屡有欲加改修者,而宋元以来尤著。文章针对前人讨论《三国志》改修之未及或未尽者,再作考证。

    《三国志》陈寿改修正统观

    曹操王后卞氏事迹述评

    谭良啸
    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卞氏出身倡家,被曹操相中纳为妾,之后由妾转正为妻,最后封为王后。卞氏能在曹操数十上百个年轻美貌的妻妾嫔妃中脱颖而出,是她品德、性情、贤淑、才智、见识赢得曹操的喜爱、赏识,也是曹操开明、重情义的结果。卞氏从贤妻转变身份为母亲、祖母时,又被子孙尊为皇太后、太皇太后,在儿孙满堂时她依然尽到自己的职责。她的一生历经曹氏三代,展现出一个完美的贤妻良母的形象,被载入史册。

    卞氏贤妻良母曹操

    遗落的水下世界——以碑刻为中心的老鸭沟遗址田野调查

    李秀桦张玉涛沈景莹
    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 年的干旱天气使南漳石门水库下降至死水位,水库消落区的原南漳县李庙齐家岗村老鸭沟显出若干碑刻及其他遗址、遗物。通过 20 余通碑刻的调查基本可以解析出,明清以降,湖北省南漳县老鸭沟乃至南漳北部地区经过来自江西和本省移民的不断开拓垦殖和繁衍生息,带来了诸如农耕稻作、制砖造瓦、土法造纸等先进生产方式,加上商品经济的成熟和交通路线的延伸,逐步使老鸭沟成为一个南漳北部的区域性交通和经济中心;此地还兼负传布官府文告、民间信仰崇拜等功能。

    南漳老鸭沟碑刻移民

    论宋玉赋的枯木衰草意象

    汪雨涵李征宇
    22-2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枯木衰草是与充满生命的树木完全不同的、意味着生命即将枯竭的衰败草木,枯木衰草意象作为情感的载体,承载着作者对人生的感知和强烈的生命意识。宋玉赋中有许多对枯木衰草意象的描写,其本质是借用意象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抒发宋玉深层的情感。宋玉赋中对枯木衰草意象的描写手法精巧,主要有"下降式"的动态枯木描写、富丽具体的形容词运用、枯萎草木与鲜花的对比式描写三种具体的写作手法。宋玉作为屈原之徒,在其赋文中也有诸多对香草意象的描写,香草意象与衰败的枯木衰草意象形成对比,两种意象有同有异,均可折射出宋玉的精神追求和情感内涵。

    宋玉枯木衰草意象

    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三维探赜

    于笑嘉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文化主体性的坚守,是中华民族应时处变不断攻坚克难之根本。文化主体性代表文化意义上的坚定自我,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概念,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巩固和发展中华文化主体性,需从现实坐标、价值逻辑和实践进路三重维度出发进行探析。从现实坐标出发,文化主体性以其蕴含的文化结晶、价值基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全面支撑,以对中华文明根源、建设路径、魂脉与根脉三个重大问题的回答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进程,以对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揭示推动世界人民携手应对文化激荡。从价值逻辑出发,通过建构文化主体形成发展合力,以中华文化之精华内核铸文化自信,以"六个必须坚持"为方法指引走文化自强之路。新时代应以"两个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交流互鉴等为实践进路增强文化引领力、凝聚力、影响力,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中华文化

    论《民法典》绿色原则对人格权衍生利益的保护

    蔡文琦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格权衍生利益由人格要素衍生而来,具有外向性、具体性的特点,而现有的人格权制度在保护其衍生利益时存在不足。《民法典》绿色原则对人格权衍生利益提供原则性和立体式保护,充分彰显时代特色。建议基于该原则构建具有公共性与个体性特征的环境人格权,使其通过丰富人格权内涵进而缓和人格权衍生利益与具体人格权的冲突,由此逐步建立完善的人格权衍生利益保护体系。

    人格权衍生利益《民法典》绿色原则人格要素环境人格权

    从助老到助己:社会工作者情绪劳动中的共情疲劳研究——基于养老机构社工服务的观察

    王金阳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特殊的助人职业,情绪的接纳以及控制是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服务的前提,共情所带来的亲和效果能够快速打破情感壁垒,但此过程会接触服务对象的负面情绪,引发职业疲劳、倦怠以及替代性创伤体验,造成共情疲劳问题。研究发现,源于助老过程中的不良共情反应以及服务特殊性所引发的残余共情压力是导致老年社会工作者产生共情疲劳的主要因素,如果不能及时纾解会对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不利,产生社会工作者脱离状态的功能失调性重构与职业停滞状态的丧失性重构结果。作为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社会工作职业的专业性与队伍的稳定性对养老高质量服务具有重要的影响。理论研究与干预应该关注共情疲劳带来的负面效应,保护与增进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健康和福祉,推进我国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

    共情疲劳老年社会工作者情绪劳动养老机构

    接受与运用:苏轼佛禅思想的形成与诗境开拓

    蔡鹏飞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轼佛禅思想的形成是宋型文化下的必然产物,但其产生过程中却呈现出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和推动。通过"思想—文学观、价值观—创作"的考察模式,可以发现宋代佛教首先在世俗和理念两个层面对苏轼的思想形成产生了影响,而苏轼又因个人创作观念革新和人生表达需要选择了对佛禅理念进行接受,在将其融合到自己思想体系里的同时也将佛禅理念灵活运用到创作之中。而这种运用又在其诗歌创作上留下了痕迹,从创作题材、内容和意境等方面为宋诗的诗境开拓做出贡献。

    苏轼佛禅诗境

    《诗经·小雅·我行其野》主旨辨正

    孟钰涵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的主旨讫今主要有四类观点,以《毛诗序》为代表的"刺宣王说"影响最大。这些分歧主要缘于历代学者对此诗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与诗人身份、诗歌物象——"樗""蓫""葍"的理解不同,对关键词"婚姻""特"的理解不同。结合诗歌的文本内容与其逻辑关系分析,得出结论:"樗""蓫""葍"是诗人在荒野中看到的实景,诗人铺陈直赋,抒发了其无辜遭弃的哀情;这是一位西周晚期的落魄士大夫或其子弟被妻家抛弃归乡时所发出的无奈哀叹。朱熹从诗歌文本出发分析,结论可从。毛、郑之说虽亦从文本出发,但赋予了诗歌新的政治含义,超越了作者的本意。

    《诗经》《我行其野》诗歌主旨

    由全本戏到折子戏——《荆钗记》标目研究

    黄雅囡
    60-6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折子戏是南戏传奇形态戏剧中的一折或数折,是相对于全本戏的概念。《荆钗记》的版本众多,对其全本戏与曲选进行梳理,可以看出从万历后期到明末,《荆钗记》逐渐有了从四字标目到二字标目转化的趋势;对比全本戏代表《六十种曲》与折子戏集大成者《缀白裘》中《荆钗记》的标目,标目不变是因为戏点未变,标目改变除了戏点的变化之外,还或出自于舞台本演出追求和结局不同的原因;针对标目《舟会》与《团圆》的不同,对两大结局版本做进一步思考,认为《团圆》在戏点、人物和观众心理方面更加适应舞台演出。

    折子戏全本戏《荆钗记》标目《缀白裘》《六十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