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交际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交际
现代交际

付伯臣

月刊

1009-5349

xiandaijiaoji2009@163.com

0431-84658148 88021256

130011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现代交际/Journal Modern Society
查看更多>>综合性刊物。研讨、普及交际学理论与应用知识。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将思想性、学术性、实用性、趣味性融于一炉,注意培养交际能力,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使该刊成为社会交际指南,公共关系桥梁、国际传播向导、精神文明课堂。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视域下"两个结合"的三维探赜

    吴诗洁李桂花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创新.从唯物辩证法来看,"两个结合"蕴含联系与发展、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理论与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逻辑;在创新逻辑上,显现了内在蕴含到外在显现的历史客观性、彼此契合到相互成就的价值合理性以及从直接嫁接到融会贯通的方法可能性;在实践理路上,"两个结合"坚持以"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回答"中国之问",立足于人民迫切想解决的问题回答"人民之问",扎根于问题导向回答"时代之问",着眼于国际局势回答"世界之问".

    "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征程

    浅析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发展

    侯真真陶蕾韬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发展有着特定的历史演进过程,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新的历史条件下,探析"两个结合"的发展缘由,能够为我们党在新时代推进理论创新、把握形势变化、加强文化建设提供理论遵循和价值引领."两个结合"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新时代新征程,要继续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两个结合""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个结合"与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自觉

    王羿钦薛俊生
    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自觉是一个渐进过程,随着认识的加深而不断深化,"第二个结合"在其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我们党早已经把"第二个结合"的思维贯彻到党的发展全过程.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自觉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国共产党自觉地与传统文化互动,并将其融入治国方略,为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个结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卢卡奇物化批判的实践向度:扬弃物化的组织中介

    龚鑫周金华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卢卡奇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形式的深刻剖析,揭示了物的形式关系掩盖了人的具体关系这一物化现象.在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双重影响下,在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启发下,卢卡奇认为应当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结构,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这一组织中介实现无产阶级意识与实践的统一,从而扬弃物化.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组织的建立原则——纪律、集中和民主,彰显了卢卡奇在实践中统一无产阶级革命意识与革命实践的尝试.

    卢卡奇物化阶级意识实践性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习近平关于教育目的重要论述的理论品质

    刘颖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固化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其中"培养什么人"是首要问题,体现为习近平关于教育目的重要论述,立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与精髓.其内涵包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时代新人,开路先锋、事业闯将等方面.统筹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价值选择,兼具人本性与科学性的基本特征,强调价值性与功能性的重要属性,突出时代性与历史性的时间向度,融汇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空间向度,贯通教育远景性与近景性的方法论遵循.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六组理论品质的逻辑关系,为教育强国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培养什么人"的科学依据与理论遵循.

    教育目的观培养什么人理论品质系统观念

    人工智能与教育:伦理困境与应对路径探讨

    韩先镇王海成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已取得一定成果,如个性化学习、智能辅助教学与评估等方面,为教育提供新可能性,逐渐改变传统模式,但也带来一系列伦理问题,如教育公平、数据隐私、个人权利等.因此,解决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伦理问题需综合利用伦理指导和道德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增加透明度等措施,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和个体发展.

    人工智能伦理困境应对路径

    高等教育促进我国社会流动的历史演进及启示

    王维红易然
    5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顾我国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历史脉络发现,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具有正向作用,并且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示出不同的历史特征.通过分析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固化与张力因素可得出高等教育在社会阶层、教育体系内部、就业市场的门槛等方面存在固化因素,在知识与技能的传递、社会网络的建构、文化资本的积累等方面存在张力因素,由此得出相应的启示:应加强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化,加速推进高等教育体系去分层化,增强高等教育与劳动市场对接.

    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历史演进

    "中国理论"与"中国道路":"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讨

    闫德宇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个体精神状态的提升,是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命题中显现的深刻内涵.这一理论主张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稳固精神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在中国,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有着独特的中国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方面具有强大的引导作用,并在理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同时,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也有着特殊的"中国道路"这一实践路径.

    精神独立自主中国理论中国实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方法论意义

    李宛霖李后卿
    7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论断不仅成为改革开放的宣言书,而且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方法论支撑,还对中国社会发展观的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要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不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新时代研究现代化发展逻辑、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品格的方法源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国式现代化方法论实践

    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外部挑战与应对策略

    邬璟璟古再丽努尔·艾合买提
    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过程中不断建构和发展着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发挥着凝聚各族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当今,个别西方国家不断利用民族、宗教等问题妄图分裂中华民族,其实质是为了维持霸权主义以资本为中心的世界旧秩序.对此,我们不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回击,还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努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