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文天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文天下
人文天下

姜慧

双月刊

2095-3690

xjckjh@163.com

0531-88039187

250100

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北路27-2号

人文天下/Journal Renwen Tianxia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戏剧刊物。主要发表戏剧创作经验、戏剧研究、表导演及舞台美术方面的技巧、知名的艺术成就介绍等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美学精神与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建设

    周根红
    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美学精神"是一个意蕴深刻、内涵丰富的理论命题,是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建设的重要美学资源.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既要注重传统性,也要立足当代性;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美学资源和美学精神,也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结合起来,构建融通古今中外、视角多元的文艺批评话语体系.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讲求"和一个"强调"为切入点,探讨中华美学精神与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建设.

    中华美学精神当代审美追求文艺评论话语体系

    从新时代观众的审美特征看戏曲改革方向

    徐华云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面渗透,当今社会各个方面都已发生了巨大改变,新时代戏曲观众的审美特征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具体来讲就是娱乐化审美心态、现代性审美意识和多元化审美渠道.戏曲要想在纷繁芜杂的新时代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关注和了解新时代观众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习惯,以观众的审美偏好为导向来创作观众喜闻乐见的戏曲作品,根据观众的审美习惯制定全面高效的营销策略,促进戏曲创作发展形成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新时代观众审美特征戏曲改革创新

    数字媒介视域下舞蹈传播叙事和文艺评论转向

    臧文涛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势传播的背景下,跨媒介叙事在舞蹈作品中的应用日趋普遍,舞蹈作品频频"破圈",成为社交媒体的"宠儿",文艺评论阵地与形态的根本性转变在其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并起到关键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文艺评论的引导力成为舞蹈评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跨媒介叙事角度切入,探讨圏层传播下的文艺评论形态转换特点,分析提升舞蹈评论"圈层化"引导力的路径,并提出通过发挥评论对舞蹈创作的指导作用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

    舞蹈美术传播跨媒介叙事文艺评论

    山东卫视"齐鲁文化"主题节目营造文化空间实践探析

    林华浩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东卫视近几年制作并播出一系列以"齐鲁文化"为主题的文化综艺节目,兼具地域文化和艺术审美价值,在文化类综艺节目中产生了较高的影响力.本文以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为研究方法,探析"齐鲁文化"主题节目在物理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三重建构下最终构成相互交织、联系紧密的文化空间系统.以电视节目媒介开展文化空间生产规律的研究,既是对抗西方文化霸权的必要举措,也将对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发挥巨大作用.

    齐鲁文化文化空间空间生产综艺节目

    儒家工夫论的伦理关切——以先秦、宋代诸子为中心

    王闻文
    2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夫论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从先秦到宋代,诸多儒者都曾对之进行讨论.对儒家工夫论的探讨,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儒家工夫的起源和名实问题,二是其指向问题.就前者而言,工夫论在不同时期的名实情况有所不同.具体来说,在先秦时期,工夫论只存其实,并无其名;在两宋理学时期,工夫论不但有工夫之实,同时还有工夫之名.就后者而言,儒家对工夫的探讨并不仅仅囿于修身的维度,他们更重视的是人何以为人和人之本质的问题,即如何通过工夫凸显和保证人就是人的问题,这关系到工夫论的伦理意蕴.通过梳理和探究从先秦到两宋时期工夫论的演变,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理解儒家工夫论的内涵.同时,也可以此来窥探两宋儒者对先秦儒者的继承问题.

    工夫论先秦两宋修身人禽之辨

    中国早期思想中人参天地的三种形态

    能星辉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地""人"是中国早期思想的重要范畴.商周时期,人已经对"天地"有了思考,但此时的"天地"深含宗教意味.春秋战国时期,"人"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大致在战国中后期,"天""地""人"观念走向成熟.以人如何参天地为线索和标准,中国早期思想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形态:一是《易传》《中庸》的以德性参天地,人通过挺立道德主体,尽己性物性,参赞天地化育;二是《老子》《庄子》的以无为参天地,人法于道,无为而为,顺应自然;三是《荀子》的以裁制参天地,天地与人各有其职分,人顺天时,利地财,裁制万物之自然材性而利用之.

    天地人德性无为裁制

    个体、人际与社会:新时代乡村德治的三个维度

    张桂超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德治.德治可以从个体、人际与社会层面发挥引导和规范作用.从"自得于己"维度而言,德治要求提升乡村干部与乡村群众的道德素养;从"以德相交"维度而言,德治要求在人际中克服以利为导向的交往模式,弥补以法处事的不足;从"德化之风"维度而言,干净的生态环境有助于德化之风的建设,要以传统美德的转化和发展丰富乡村社会德化之风的内涵,通过多种方式增强乡村群众对道德和家园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移风易俗,使乡村成为美好生活的田园之地.

    新时代乡村治理德治道德素养

    山东省沉浸式情景小剧产业化发展现况及策略探析

    孙培娜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沉浸式戏剧打破了传统戏剧第四堵墙的剧场规则,引入新的舞台空间,近几年在我国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本文对山东省沉浸式情景小剧的产业化命题进行研究,指出沉浸式情景小剧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对沉浸式情景小剧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从推动沉浸式情景小剧项目建设、促进沉浸式情景小剧融合发展、实现沉浸式情景小剧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提出产业化发展策略,旨在推动山东省文化消费体验升级,实现沉浸式业态高质量发展.

    沉浸式情景小剧文旅产品演艺产业

    文化数字化战略下济南大峰山红色旅游的发展策略

    张钰婷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是实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济南大峰山凝聚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是革命精神的重要体现.在中华文化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开展红色旅游,对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全景式展现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济南大峰山为例,从文化数字化战略这一视角,分析济南大峰山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以及文化数字化战略对大峰山红色旅游的赋能作用,并针对其"基地+旅游"格局分散化、景区内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低等问题,探索大峰山红色旅游发展的新策略,对传承和弘扬大峰山革命精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文化数字化战略济南大峰山红色旅游文旅融合

    山东石刻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的价值、现状及提升思路

    高震卢民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东拥有丰厚的石刻文物资源,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技成就,具有珍贵价值.随着数字技术不断进步,传统的保护利用模式难以满足新时代文物工作需求,数字技术成为破题关键.本文首先概述石刻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的背景及意义,并进一步分析当前文物保护的现状及问题,进而提出数字化保护利用提升思路.实现科技赋能石刻文物保护,可以极大提升保护支撑能力,为石刻研究工作提供多元化支持,助力推广传承石刻文化,推动山东文旅产业发展繁荣.

    石刻文物数字化保护数字资源石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