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疆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疆农业科学
新疆农业科学院 新疆农业大学 新疆农学会
新疆农业科学

新疆农业科学院 新疆农业大学 新疆农学会

陈彤

月刊

1001-4330

xjnykx-h@xaas.ac.cn

0991-4502046

830091

新疆乌鲁木齐市南昌路403号

新疆农业科学/Journal Xin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新疆农业科学》是由新疆农科院主管,新疆农科院、新疆农业大学和新疆农学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是新疆创办最早、最具影响力的农业学术刊物。创刊57年来,本着“繁荣农业科学、促进农业生产”的办刊宗旨,《新疆农业科学》的编辑和发行始终与自治区农业生产、科技的发展紧密结合,跟进学术前沿,追踪科技创新成果,主要刊登作物育种与栽培、植物保护、土壤肥料、林业与园艺、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农业机械、畜牧兽医水产、生物技术、草业与资源环境、生命科学、微生物等涉及大农业的多个领域科研论文、研究报告,在促进学术与科技信息交流,推动新疆农业科技进步,加速我区农业科研、教学、生产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及褪黑素对樱桃番茄果实品质和果皮形态结构的影响

    张福林李宁刘宇翔陈怡佳...
    1738-1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2,4-表油菜素内酯(EBR)和褪黑素(MT)处理对樱桃番茄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果实品质和果皮形态结构的影响,为提高樱桃番茄果实品质提供一定理论或技术支撑。[方法]以樱桃番茄果实为材料,在樱桃番茄膨大期、绿熟期、转色期、红熟期喷施3种浓度的EBR和MT,分析果实的品质和细胞结构。[结果]累计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果实进入红熟期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单果质量在100μmoVL的MT处理下显著高出对照组29。96%;果实硬度在0。1 mg/L的EBR处理下与对照组相比提升了17。21%;0。1 mg/L的EBR和100 μmol/L的MT分别是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中糖酸比、可溶性蛋白、VC相比于对照(CK)提升最高的,分别提升了 51。14%和 58。81%、37。96%和 39。40%、49。05%和 27%;0。05 mg/L 的EBR和100 μmol/L的MT分别是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中可溶性固形物提升最高的,分别提升了 24。01%和44。10%;3种EBR处理下外表皮与CK相比均有所提高;厚角组织在0。1 mg/L的EBR处理下与对照组相比增加了 10。06%。[结论]0。1 mg/L的EBR处理下的樱桃番茄的耐贮藏性和运输性较佳,100 μmol/L的MT处理下的樱桃番茄内在品质更佳。

    樱桃番茄2,4-油菜素内酯褪黑素果实品质石蜡切片

    生物药剂复配对棉花黄萎病防治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马百幻赵强谢佳徐开玥...
    1748-1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生物药剂复配对棉花黄萎病防治效果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棉花植株健康生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2年进行大田试验,选用棉花品种为新陆中42号。药剂以80%乙蒜素乳油药液、亚磷酸钾、谷胱甘肽为基础,分别为复配抗病毒专用型助剂(T1)、复合微生物菌肥(T2)、15%噁霉灵(T3)、5%辛菌胺醋酸盐(T4)、25%吡唑醚菌酯(T5),分析不同药剂对棉花黄萎病防治效果,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各处理对棉花病害防治效果显著,对棉花生长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增加棉花株高、果枝数和蕾铃数。其中T2处理较T1和T3处理对棉花黄萎病防治效果提高19。99%、23。34%,T1、T2处理较CK处理铃数增加1。8个、2。67个。T2处理的籽棉产量为6 104。86 kg/hm2,较其他处理产量最高并差异显著。[结论]滴施复合微生物菌肥+80%乙蒜素乳油+亚磷酸钾+谷胱甘肽(T2)可提高黄萎病防治效果,增加蕾数铃数和单株结铃数,从而显著增加棉花产量。

    棉花生物药剂复配黄萎病防治效果生长发育

    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迷向丝在核桃园中的使用模式

    亚森·吐尔迪马天宇图尔迪麦麦提·努尔麦麦提阿地力·沙塔尔...
    1757-1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筛选核桃园中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最佳防治与迷向丝放置密度与高度。[方法]于2021~2022连续两年在核桃园设置不同悬挂密度(300、450、600根/hm2)和高度(6~8 m、8 m、6 m)的迷向丝,通过田间迷向干扰试验,测定不同悬挂密度和高度的迷向丝对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结果]与对照相比,设置密度为300、450、600根/hm2 的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混合迷向丝和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迷向丝的迷向率和蛀果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高密度处理的迷向丝迷向效果最好,且相同密度处理的各处理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混合迷向丝与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迷向丝迷向率和蛀果率之间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迷向丝悬挂高度为6~8 m(双层)、8 m、6 m的迷向率和蛀果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悬挂高度为8 m的迷向丝对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的迷向效果最佳,迷向率分别达到了 96。41%、99。71%,防效达到了 90。70%。[结论]核桃园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混合迷向丝最佳设置密度为450根/hm2,最佳悬挂高度为8 m为宜,大面积连片使用1年以上。

    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核桃蛀果率迷向率

    新疆马铃薯黑痣病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沈洪飞贾丰莲刘易吴燕...
    1766-1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离鉴定引起新疆马铃薯黑痣病病原菌,为筛选防治该病药剂奠定基础。[方法]从新疆吉木萨尔县、奇台县、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和昭苏县等马铃薯种植区采集马铃薯块茎,通过组织分离法从带有马铃薯黑痣病的块茎分离病原菌,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进行对峙培养和ITS序列分析,鉴定融合群。[结果]从新疆吉木萨尔县、奇台县、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和昭苏县分离的4株病原菌均能使马铃薯块茎出现马铃薯黑痣病症状,分离菌株均为AG3融合群。[结论]AG3融合群是新疆马铃薯黑痣病的主要致病群。

    马铃薯黑痣病分离鉴定融合群

    李小食心虫在果园的空间分布变化及其最适抽样数的分析

    刘雨萍徐兵强宋博李海强...
    1772-1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李小食心虫(Grapholitha finebrana Treitscheke)幼虫在果园的空间分布,为李小食心虫的科学防控及确定最适抽样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聚集指标法、Iwao 回归分析、Taylor幂法则和Iwao最适抽样模型等方法,研究李小食心虫空间分布规律及确定其最佳抽样数。[结果]李小食心虫幼虫空间分布型与种群密度有关,在调查范围内(蛀果率在0。22%~10。10%),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其空间由均匀分布向聚集分布转变,蛀果率在0。22%时为均匀分布,蛀果率在1。67%~10。10%时为聚集分布,该变化是其生活习性和环境条件所引起的;确定了不同种群密度和允许误差下的最适抽样数。[结论]随着李小食心虫幼虫种群密度的增加其空间分布亦由均匀分布向聚集分布转变;对于李小食心虫聚集分布的果园(蛀果率>1。67%的果园),应重点防治为害严重株或部位,有效控制该虫的扩散。

    李小食心虫果园空间分布抽样技术

    一株海洋杆菌属新菌种XAAS-72T的植物促生功能分析及ACC脱氨酶蛋白结构预测

    王慧楠朱静谢文文何子璇...
    1778-1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海洋杆菌属新菌种XAAS-72的植物促生功能,挖掘其潜在功能基因。[方法]通过对菌株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相关功能基因组成,挖掘ACC脱氨酶合成相关的候选基因,并进行功能预测。[结果]海洋杆菌属新种Pontibacter kalidii XAAS-72菌悬液处理可显著提高盆栽小麦麦苗生长,其基因组长度为5 054 860 bp,含1个环形质粒,总GC含量为54。52%,注释的基因数目为4 391个,编码蛋白数4 261个,具有多种抗逆和促生相关基因。其与 Pontibacter sp。BAB1700 的 ACC 脱氨酶(1-aminoeyclopropane-1-earboxy-late-deaminase)相似度最高为72。48%。该蛋白属于不稳定亲水性蛋白,不具备跨膜结构,且无信号肽结构。[结论]海洋杆菌属新种XAAS-72蕴藏着丰富的抗逆和植物促生相关基因。

    海洋杆菌属植物促生特性ACC脱氨酶结构预测

    地膜残留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吴湘琳马红红马兴旺单娜娜...
    1786-1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覆膜5、10、15、20、25、30年0~40cm土层残膜量变化特征。[方法](1)每个采样点5个样方,每个样方规格100 cm × 100 cm,逐层测定0~40 cm 土层残膜量;(2)地膜回收情况调查。[结果](1)5~30年0~40 cm 土层土壤残膜量排序 20>15>5>10>25>30 年,介于 92。83~195。13 kg/hm2,平均值128。88 kg/hm2;(2)随着年限增加0~10 cm 土层残膜量排序为5>10>30>15>25>20年,残膜量差异不显著;10~20 cm 土层残膜量排序依次为15>20>30>10>5>25年,15、20年残膜量高,较5、10、25、30年差异显著;20~30 cm 土层残膜量排序依次为15>20>10>25>5>30年,15、20年残膜量高,与5、30年对比有显著性差异;30~40 cm 土层残膜量排序依次为20>25>5>15>30>10年,20、25年残膜量高,与5、10、15、30年有显著差异。(3)随着土层深度增加5年各土层之间残膜量差异不显著;10年0~30 cm各土层残膜量差异不显著,30~40 cm较其它土层残膜量差异显著;15年10~20 cm与0~10 cm、30~40 cm 土层残膜量差异显著,30~40 cm与10~20 cm,20~30 cm 土层残膜量差异显著;20~30年各土层之间残膜量差异不显著。[结论](1)随着覆膜年限的增加,5~30年0~40 cm 土层内残膜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覆膜20年时达到峰值,呈略下降的趋势;(2)随着覆膜年限增加5~30年0~10 cm 土层残膜量呈先减后增的趋势,总体量呈下降趋势;10~20 cm 土层残膜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总体变化不明显;20~30 cm 土层残膜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总体量呈略下降趋势;30~40 cm 土层残膜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3)随着土层深度增加,5~30各年份残膜量呈下降趋势,残膜主要在0~30 cm累积,30~40 cm也有少量残片:覆膜5、10年0~10 cm土层为主要累积区;覆膜15、25、30年10~20 cm 土层为主要累积区;覆膜20年0~10与10~20 cm 土层残膜量基本相同。

    土壤地膜残留时空分布

    不同氮素水平下紫花苜蓿与多年生黑麦草混播对其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马勇刘慧高红梅康雪...
    1793-18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氮素水平下紫花苜蓿与多年生黑麦草混播对其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筛选出最佳氮素水平下的混播比例。[方法]以紫花苜蓿(WL525HQ)和多年生黑麦草(托亚)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N0:不施氮;N1:总施氮量20%为基肥、分枝期追肥20%、现蕾期追肥60%;N2:总施氮量20%为基肥、分枝期追肥30%、现蕾期追肥50%;混播比例为副区单播紫花苜蓿(M)、多年生黑麦草(L),播种量分别为22。5、60。0 kg/hm2;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7∶3(M7+L3)、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6:4(M6+L4)、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5∶5(M5+L5)、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4∶6(M4+L6)、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3∶7(M3+L7);共计21个处理,每个小区播种量按照单播处理的百分比分别播种,3个重复。比较分析各处理的产量和营养品质。[结果]在氮素水平N0、N1、N2处理下,不同茬次紫花苜蓿与多年生黑麦草混播干草产量均显著高于单播(P<0。05),M5+L5处理干草产量达到1。06 t/hm2。在氮素水平No、N1、N2处理下,粗蛋白CP、干物质DM、饲料相对值RFV、总可滴化养分TDN和单位面积CP产量含量均显著高于单播(P<0。05),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均显著低于单播(P<0。05);N1氮素水平下,除M7+L3处理CP含量显著最高(P<0。05),且随多年生黑麦草的比例增加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M5+L5处理CP含量最高,M6+L4处理 DM 含量显著最高(P<0。05),M5+L5处理RFV、TDN最高(P<0。05)。而 M5+L5 处理 NDF、ADF含量显著最低(P<0。05),且随多年生黑麦草的比例增加呈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结论]不同氮素水平紫花苜蓿与多年生黑麦草混播产量、CP、DM、RFV、TDN、单位面积粗蛋白CP含量均高于单播,NDF、ADF含量低于单播,并在紫花苜蓿与多年生黑麦草混播比例5∶5最优,年干草产量达到1。06 1/hm2,粗蛋白含量为26。05%,NDF、ADF分别为26。03%、26。03%;氮素处理的牧草产量和营养品质要高于对照组,且混播中多年生黑麦草的氮素利用率随着其比例的增高而增高,其中以总施氮量(100 kg/hm2)的20%为基肥、分枝期追肥20%,现蕾期追肥60%最优。

    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混播营养品质产量

    基于机器视觉的无序堆放西瓜识别与定位技术

    吴风扬黄文倩田喜杨育霖...
    1805-1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西瓜识别与定位技术,满足西瓜搬运设备的自动化要求,为自动搬运设备的视觉部分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集西瓜的二维图像数据与三维点云数据。调用OpenCV函数库分割西瓜二维图像,提取出西瓜的外轮廓;采用PCL函数对三维点云数据进行预处理,并与二维图像作图形特征匹配,提取出顶层西瓜的质心点。[结果]单轮次的西瓜轮廓总识别率为97。62%,正确识别率为95。58%,质心识别率为92。72%。20轮测试的总轮廓识别率为98。02%,总正确识别率为96。53%,总质心识别率为94。17%,总质心个数和总西瓜个数之间的误差率为2。36%;西瓜图像处理的总用时为101。8s,效率提高了 77。8%。[结论]基于机器视觉的西瓜识别与定位技术识别率较高且误差率较低。

    西瓜识别与定位质心提取图像处理点云OpenCVPCL

    萨福克羊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及非遗传因素分析

    陈胜磊孙国智张国威马海玉...
    1814-1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萨福克羊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参数,研究非遗传因素对萨福克羊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方法]2017~2023年共收集新疆玛纳斯种羊场萨福克羊4 156只,并进行个体鉴定记录,利用DMU软件估计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参数,并使用SAS软件分析萨福克羊出生类型、出生年份、群别、胎次和母羊年龄等5个固定效应对各性状的影响。[结果]萨福克羊初生重、周岁重、胸围的遗传力分别为0。17、0。27和0。31,属于中等遗传力;日增重遗传力为0。05,属于低遗传力;体高、体长遗传力为0。38和0。41,属于高遗传力。除了胸围与体高、体长之间存在遗传负相关外,其余性状均呈正相关,体高和胸围与日增重存在较强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性,且两者遗传力均较高。单胎的初生重、日增重、周岁重、体长、胸围均显著高于双胎;初生重、日增重处于上升趋势,群1中初生重、日增重、周岁重显著高于群2,群2中体高、体长、胸围显著高于群1;2、3、4胎次的羊初生重、日增重、体高显著高于1、5胎次;母羊年龄在2、3、4岁时初生重显著高于1岁,日增重、周岁重1、2岁显著高于3、4岁,其他性状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萨福克羊体高、体长属于高遗传力,初生重、周岁重、胸围属于中等遗传力,日增重属于低遗传力,除了胸围与体高、体长之间存在遗传负相关外,其余性状均呈正相关。该场萨福克羊群体2017~2019年早期生长性状呈上升趋势,2胎或3胎母羊繁殖性均达到最佳水平。

    萨福克羊遗传参数非遗传参数经济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