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沙漠与绿洲气象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沙漠与绿洲气象
沙漠与绿洲气象

魏文寿

双月刊

1002-0799

dom@idm.cn

0991-2635441,2612069

830002

新疆乌鲁木齐市建国路46号

沙漠与绿洲气象/Journal Desert and Oasis Meteor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56年,是新疆气象局、新疆气象学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类期刊。该刊立足新疆、面向全国。主要介绍气象科研新成果、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现代化管理经验、气象服务效益、国内外气象信息动态等。该刊自办发行,主要面向气象部门广大业务技术人员,有关大专院校、民航、部队及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的科技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棉铃虫发生发展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研究进展

    黄健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世界性的害虫,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因其具有远距离迁飞,繁殖力强等特点,条件适宜时常大面积暴发成灾,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损失.摸清棉铃虫生活习性、种群变化规律是棉铃虫防治的前提条件.由于棉铃虫是变温昆虫,气候条件对其生长发育、成灾机制等产生极大影响.因此,本文系统综述了气候变暖对棉铃虫影响的研究进展,包括棉铃虫生长发育、体色变化、繁殖、滞育、飞行、越冬、与作物的互作关系等方面,并对未来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棉铃虫气候变暖温度光周期综合治理

    气候变化对延伸期预报的影响

    蔡芗宁马杰刘晓波关月...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10~30 d时效的延伸期预报,作为无缝隙预报预测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连接着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受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的影响,延伸期预报将面临更为重大的挑战.首先概述国内外延伸期预报现状,然后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分布特征、关键环流系统可预报性等方面的影响,发现气候变化将导致延伸期预报难度加大、需求更加旺盛,同时也更加突显延伸期预报在防灾减灾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展望延伸期预报将面临的新挑战以及未来业务发展的新动向,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和建议,如大力发展数值预报模式、深入开展延伸期预报机理研究、大力发展动力—统计相结合的预报方法以及尝试多学科交叉协作等.

    气候变化延伸期预报可预报性极端天气

    东疆黑戈壁陆面过程参数及陆面模式离线模拟

    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阿吉古丽·沙依提王豫高佳程...
    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疆东部黑戈壁气候恶劣、人迹罕至,是具有黑色砾石下垫面的生态脆弱区.利用东疆哈密戈壁陆气相互作用站2018年全年观测资料,给出该戈壁地表动力学与热力学粗糙度、比辐射率和地表反照率等陆面过程特征参数,并将这些参数代入Noah模式对该戈壁热通量、地表温度及土壤温湿度进行模拟.结果表明:(1)东疆黑戈壁下垫面动力学粗糙度为1.13×10-3 m,热力学粗糙度为 0.32×10-3 m,比辐射率为 0.905.(2)地表反照率日变化呈早晚高、中午低的"U"型曲线.12月因地面积雪反照率最高,年内极大值出现在12月8日,为 0.79,年均反照率为0.29.(3)将改进后的陆面过程参数代入Noah模式,大大提高了模式在戈壁区域的模拟能力.

    黑戈壁地表粗糙度地表反照率Noah模式

    Noah-MP陆面模式对干旱区不同下垫面水热通量模拟评估

    杨扬杨启东
    2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干旱区张掖国家气候观象台2021年1月—2022年6月和大满灌区绿洲农田站2020年1-12月的观测数据,评估Noah-MP模式对干旱区荒漠和农田两种下垫面的水热通量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Noah-MP模式模拟的干旱区荒漠下垫面辐射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均>0.98,泰勒评分>0.93.感热的泰勒评分(0.809)>潜热的泰勒评分(0.504),对辐射及湍流通量的变化特征、峰谷值与观测值总体一致,模拟效果较好.模拟的5cm土壤湿度对降水过程有明显的响应,表现出明显的冷暖季差异,但其模拟性能仍有待改进.Noah-MP模式模拟的干旱区农田下垫面辐射通量及各层土壤温度的相关系数均>0.98,泰勒评分>0.58,模拟效果较理想.但模拟的潜热通量及各层土壤湿度较观测值偏低,尤其在生长季模拟性能不理想.Noah-MP模式对干旱区荒漠下垫面水热通量的模拟性能优于农田下垫面,优化和发展模式水文过程的参数化方案,在模式中考虑人为作用,是提高干旱区陆面过程模式模拟能力的重要方向.

    干旱区Noah-MP模式水热通量荒漠和农田下垫面

    塔克拉玛干沙漠与撒哈拉沙漠沙尘气溶胶光学特性对比研究

    潘红林马诺王敏王敏仲...
    3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7-2021年CALIPSO和MODIS主、被动卫星遥感探测数据,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撒哈拉沙漠的气溶胶光学特性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探究及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大沙漠的沙尘气溶胶对总气溶胶的贡献率最大,气溶胶类型季节变化的相对单一性反映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撒哈拉沙漠地区存在沙漠沙尘排放对总气溶胶成分的显著影响;(2)塔克拉玛干沙漠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峰值出现在春季(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而撒哈拉沙漠AOD的峰值出现在夏季(夏季>春季>秋季>冬季);(3)撒哈拉沙漠总气溶胶抬升高度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相近,但近地面层消光系数明显小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消光系数平均值在所有季节中均大于撒哈拉沙漠,故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尘气溶胶AOD比撒哈拉沙漠的大;相比沙漠沙尘气溶胶,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撒哈拉沙漠都无明显的污染沙尘和抬升烟活动.上述研究结果揭示了两大沙漠源区沙尘气溶胶光学特性的观测事实与利用大气气溶胶时空变化特征反映区域气候变化的可能性.

    塔克拉玛干沙漠撒哈拉沙漠沙尘气溶胶光学特性CALIPSOMODIS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晴天与沙尘暴天气大气边界层对比分析

    张建涛王敏仲何清王延慧...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2017、2019年7月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GPS探空和地面观测数据,利用位温廓线法等方法,对比分析了沙漠腹地夏季晴天和沙尘暴天气大气边界层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晴天和沙尘暴天气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显著不同.晴天大气边界层各气象要素垂直分布较为均一,白天对流边界层深厚,高度接近5 km,夜间稳定边界层一般在500 m左右.沙尘暴天气边界层内位温和比湿垂直变化较小,风速较大,可达 24.0 m/s,其白天对流边界层在 1.5 km左右,夜间稳定边界层在1km左右.晴天辐射强烈,地表升温迅速,湍流旺盛,是形成晴天深厚对流边界层的主要因素.大尺度天气系统冷平流的动力条件,以及云和沙尘减弱了到达地表的辐射强度是形成沙尘暴天气独特的大气边界层结构的主要因素.

    大气边界层沙尘暴陆面过程塔克拉玛干沙漠

    中国地球系统模式对全球地表入射短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模拟效果评估

    张珂菡万梓文刘俨志王伟...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云和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数据集为准,量化了中国地球系统模式对地表入射短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时空变化的模拟性能,明确了多模式间模拟结果存在不确定性的区域.结果表明:中国模式均能模拟出北半球地表入射短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夏高冬低"的季节变化特征.陆地上,中国模式对两个辐射分量月均值的模拟结果与CERES相当,在海洋上低于CERES结果.中国模式能模拟出地表入射短波辐射下降、大气逆辐射上升的年际变化趋势.对于2001-2014 年均值,中国模式模拟的地表入射短波辐射在海洋和陆地上较CERES分别偏低 3.3 和3.0 W·m-2,模拟的大气逆辐射在海洋上与CERES结果相当,在陆地上较CERES低1.3 W·m-2.除南北纬30°附近之外,中国模式在其他纬度均低估地表入射短波辐射,以热带和北极最为明显.模式对大气逆辐射的模拟偏差呈纬向波动特征,模拟误差大值出现在高大山脉处.中国模式模拟地表入射短波辐射不确定性极大的区域分布在热带雨林和南极洲沿海,模拟大气逆辐射不确定性极大的区域分布在格林兰岛、青藏高原、安第斯山脉和南极洲沿海.

    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中国地球系统模式地表入射短波辐射大气逆辐射云和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

    新疆昌吉绿洲地表辐射收支特征

    柳英阿吉古丽·沙依提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王豫...
    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新疆昌吉佃坝绿洲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站 2020 年 3-11 月的地表辐射观测数据和同期的天气现象观测记录数据,定量分析昌吉绿洲区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地表辐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辐射分量日均值和日峰值时间有季节性差异,特殊天气现象对辐射通量有影响.(2)地表辐射月曝辐量随季节变化显著.(3)地表反照率月平均日变化季节性明显,晴天时地表反照率呈平滑的"U形"曲线,非晴天时曲线变化皆不规则、不平滑.(4)不同天气下辐射分量有独特日变化特征,轻雾、雨天、大风、扬沙、多云天等典型天气会给辐射分量带来不同程度的衰减,雨天、大风和多云天气衰减最明显.

    辐射变化地表反照率典型天气昌吉

    1961-2020年西北地区夏季降水趋势变化特征

    李勇梅双丽周宁芳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 1961-2020 年我国西北地区 364 站逐日降水观测数据,从降水量和降水日的角度对比分析我国西北地区夏季降水趋势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夏季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0%以上.从整体上来看,西北地区降水量呈现显著增多的线性趋势,但并非全区一致性增多.降水量增多(减少)的站数约占区域内总站数的57%(43%),降水日数呈现增多(减少)的站数约占总站数的 43%(57%);降水量、降水日数同时增加的站点主要位于南疆盆地、北疆西部及青海中部和北部等地,两者同时减少的站点主要位于甘肃东南部、宁夏、陕西中部偏东等地,而两者反相变化的站点主要位于新疆北疆地区、青海省西南部边缘地区和陕西南部.近60年来,西北地区极端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呈线性增加趋势.西北地区各个区域降水量和降水日数除年际变化外,还存在年代际变化特征,不同区域变化位相存在一定差异.

    西北地区夏季降水趋势

    青海省洪涝灾害时空分布和致灾雨量特征

    朱科旭管琴白爱娟
    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 2008-2020年青海省的灾情记录,利用灾损指数分析了青海省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确定了青海省的洪涝灾害高风险区,同时采用 2017-2020年多源融合的CLDAS降水数据,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了洪涝灾害预报模型,确定了致灾雨量阈值,结果表明:(1)青海省洪涝灾害 2018 年最多,达 98 次,2014 年最少,仅 16 次,7-8 月是洪涝灾害的高风险时段;空间上,基于年平均灾害次数的高风险区为海南州—海西州东部,基于年平均灾损指数的高风险区为海东市—西宁市;(2)利用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得到基于CLDAS数据的 1、2 和 24h雨强是预警灾害的降水因子,海南州—海西州东部1h或 2h最大雨强达到 6.8 mm,或者24h最大雨强达到11.1 mm,是预警洪涝灾害的降水阈值.海东市—西宁市及邻近地区 1h或 2h最大雨强达到13 mm,或者24h最大雨强达到18.2 mm,是预警洪涝灾害的降水阈值.

    青海省洪涝灾害CLDAS降水数据机器学习致灾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