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沙漠与绿洲气象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沙漠与绿洲气象
沙漠与绿洲气象

魏文寿

双月刊

1002-0799

dom@idm.cn

0991-2635441,2612069

830002

新疆乌鲁木齐市建国路46号

沙漠与绿洲气象/Journal Desert and Oasis Meteor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56年,是新疆气象局、新疆气象学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类期刊。该刊立足新疆、面向全国。主要介绍气象科研新成果、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现代化管理经验、气象服务效益、国内外气象信息动态等。该刊自办发行,主要面向气象部门广大业务技术人员,有关大专院校、民航、部队及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的科技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RBF网络的新疆特重雪灾区最大积雪深度预测研究

    杨倩秦莉高培张涛...
    8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建立的雪灾灾损指数,确定新疆特重雪灾区域;进一步聚焦特重雪灾区的 8 个县(市),包括阿勒泰市、福海县、青河县、塔城市、托里县、沙湾市、尼勒克县和伊宁县,分别建立县域RBF网络模型,预测 2021-2050年年最大积雪深度.结果表明:该模型可用于新疆特重雪灾区最大积雪深度预测,但预测精度仍有待提升;塔城市、尼勒克县将于 2025-2029年连续出现最大积雪深度偏高事件,2039年青河县将出现最大积雪深度的极大值,因此应关注可能发生雪灾的年份与县(市),积极做好雪灾的防御工作.

    新疆雪灾最大积雪深度RBF神经网络预测

    我国南方两次低温雨雪天气成因对比分析

    吕春艳李旭陈军刘艺朦...
    96-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8年末和2021年末我国南方分别发生了一次大范围的低温雨雪天气,通过对比分析两次低温雨雪天气成因,结果表明:两次过程期间,对流层中层中高纬阻塞流场显著,阻高位于贝加尔湖西侧,脊前偏北气流在下游横槽后部堆积,使得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增强.东传的Rossby波在阻高区域发生能量频散,利于阻高减弱、崩溃,横槽转竖引导槽后冷空气南下,导致地面强烈降温,同时在西伯利亚高压东侧和南侧,低频风温度平流是造成强降温的主要原因.低纬南支槽活跃,向北的暖湿空气与中高纬南下的冷空气汇合,造成我国南方大范围的低温雨雪、冻雨天气.与2018年过程相比,2021年过程持续时间较短,降水范围小,关键区域降温幅度更大,是因为 2021年过程期间Rossby波能量频散更快,阻高维持时间较短,冷空气从中高纬地区直接南下侵袭我国,而2018年冷空气在贝加尔湖附近发生堆积、西折,向南渗透时势力减弱.

    低温雨雪阻塞高压西伯利亚高压Rossby波

    冀南平原"7·27"局地大暴雨中尺度特征分析

    耿飞霍朝阳魏鸣刘笑...
    105-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FY-4A气象卫星及天气雷达遥感产品,并借助地面及探空资料,对 2019 年 7月27日冀南平原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进行中尺度时空演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是在副热带高压外围,受高空槽以及低层切变线影响生成的局地大暴雨天气.降水系统内的对流组织主要经历了"新生发展—合并加强—降水维持—移出消散"的演化过程.本次冀南平原地区大暴雨的成因主要包括:两个初期发展的对流系统的合并加强,前期外围对流活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环境,强对流系统形成了低层旋转辐合、高层辐散的中尺度垂直环流结构,中低层辐合中心空间位置基本一致,有利于水汽供应并维持云中液滴的高效增长.研究结果对冀南平原局地强降水的临近预报预警提供了科学依据.

    冀南平原短时暴雨中尺度对流演化

    台风"美莎克"对黑龙江的影响及其非对称结构特征

    曲哲孙鹏飞张礼宝王爱香...
    112-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用常规观测资料及ERA5(0.25°×0.25°)再分析资料,对 2009号台风"美莎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大,位置偏北,并与北侧阻高合并形成高压坝阻挡;"美莎克"沿副高外围北上与中纬度低涡及冷空气相互作用,变性后斜压性明显加大,低涡增强;"美莎克"携带大量水汽,同时中低空急流将海上水汽持续向黑龙江输送,并在黑龙江强烈辐合,形成强的水汽辐合区和水汽辐合带;高低空急流耦合构成强的垂直环流,对应非常强的垂直上升速度;副热带高压向西北伸展,高空引导气流和热成风方向转为西北—东南向,促使"美莎克"登陆后向西北移动,穿过黑龙江,是黑龙江出现大暴雨的主要原因.分析台风中心涡度、散度、垂直速度、位温、湿位涡等物理量的三维结构变化,认识台风在北上登陆中的变性过程以及降水出现非对称结构的原因.

    美莎克台风暴雨副热带高压中纬度低涡非对称性结构

    华东地区台风气候特征及危险性分析

    李瑞英吕桂恒樊杰江晓东...
    119-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 2001-2020年影响华东地区的 90 个台风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台风年际、月际及登陆分布特征,采用信息扩散理论方法,统计风和雨 2个主要致灾因子发生概率,在此基础上,开展台风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影响华东地区的台风以强台风和台风为主,年均 4.5个,主要集中在 7-9月,8月最多,登陆台湾省频次最多,其次为福建省和浙江省;台风的最大风速在30~40 m/s的概率较大,最大降雨量在200~400 mm的概率较大;福建省、浙江省和江西省的台风致灾因子危险性较大,为台风严重影响区;山东省和安徽省的台风致灾因子危险性中等,为中度影响区;江苏省和上海市的台风致灾因子危险性较小,为轻度影响区.

    华东地区台风气候特征致灾因子危险性

    金华地区气候态变化特征及极端气候敏感区域分析

    楼俊伟王可欣张鑫范瑜越...
    126-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金华市 1968-2020 年逐年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数据,采用常规气象统计方法,对金华地区气候态变化特征及极端气候敏感区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气候态下金华地区平均气温、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且分别在Ⅲ态、Ⅳ态最明显,而日照时数、降水日数则呈减少趋势,且分别在Ⅱ态、Ⅳ态下最明显;但随着Ⅱ~Ⅳ态的转变,平均气温的增温效应、日照时数和降水日数的减少趋势则均在减弱,降水量的增加趋势则先增强再减弱.(2)金华地区平均气温呈永康兰溪暖、浦江冷的格局,日照时数表现为金华义乌多、兰溪永康少的特征,降水量呈现出武义浦江多、义乌东阳少的分布,降水日数具有南多北少的特征.随着气候态变化,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降水日数整体呈明显增高、减少、增多、减少趋势.(3)气候态的变化使得金华地区平均气温等级由低向高移动,日照时数等级由高向低移动,降水量等级由4级向 3级来回移动,降水日数等级无明显变化.(4)随着气候态转变,除兰溪外整个金华地区均是极端气温的敏感区,兰溪、义乌是极端日照时数的敏感区,极端降水、降水日数基本无敏感区域.

    气候态极端气候敏感区域

    FY-4A辐射产品在贵州山区的检验与订正

    杨帆罗敬张东海何东坡...
    134-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18年3月12日—2019年2月28日贵州山区(从江、三穗、桐梓、贵阳、紫云、兴仁、威宁 7站)地面太阳辐照度观测资料对FY-4A反演辐照度进行检验与订正分析.结果表明:(1)卫星反演辐照度取值范围比地面观测小,整体上反演辐照度偏高,晴空条件下反演精度远高于云条件下,正午偏差最小,下午偏差最大.(2)卫星反演辐照度与地面观测辐照度具有较为一致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两者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3)平均偏差往往随着地面观测的增大而减小,当地面观测辐照度>800 W·m-2 时,反演辐照度往往偏小.(4)对地面观测辐照度进行阈值化后,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反演辐照度订正,订正后的产品在贵州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地面入射太阳辐照度贵州山区检验FY-4A多元线性回归

    测风塔资料质量控制及效果检验评估

    李庆雷古丽格娜·海力力孔婷刘卫平...
    141-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选取103座测风塔资料,提出完整的质量控制方案,并基于JRA-55、CRA-40等再分析资料,对测风塔资料的数据质量及质控方案效果进行检验评估.结果表明:(1)大部分测风塔数据的缺测率、可疑率和错误率都较低,只有少数测风塔在某些观测高度处的缺测率、可疑率、错误率较高;(2)无论是温度还是U风,测风塔资料与JRA-55 再分析背景场资料的质控Observation-Minus-Background(简称OMB)结果都更接近0,这表明相对于CRA-40再分析资料,JRA-55再分析资料在近地面气象要素重现模拟上具有一定的优势;(3)对测风塔观测资料质量控制效果进行检验评估结果表明,质量控制后的温度和UV 风相对于再分析资料的偏差更接近 0,标准差减小.相较而言,质量控制后UV风偏差和标准差减小得更多,其应用效果较温度要素好.

    测风塔质量控制风能资源再分析资料检验评估

    西安观测站长序列气温资料缺测记录插补和非均一性检验

    张高健高山惠英金丽娜...
    149-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西安观测站1971-2013年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序列为研究对象,利用标准序列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进行插补实验,计算插补值与实测值的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和插补值与实测值误差在 0.5℃以内的样本比例,对比分析两种插值方法的相对优劣.结果表明:多元线性回归法插补得到的气温序列效果好于标准序列法,并且气候趋势特征与实际观测值序列更具一致性.采用t检验法、惩罚最大T检验(PMTT)、惩罚最大F检验(PMFT)对西安站1951-2020年平均气温序列的均一性进行检验.依据台站历史沿革数据进行的t检验,在6次台站历史沿革变化中,只有 2次造成了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高气温序列间断,分别由观测时次增加和仪器换型导致;年平均最低气温有 4 次出现间断,分别由台站站址迁移、观测时次增加、仪器换型、缺测值插补造成.PMTT和PMFT检测中发现的4次间断点因无元数据支持,认为属于合理间断点,这 2种方法均未检测出因缺测值插补引起的间断点,一定程度上说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缺测值插补得到的西安站1951-2020年气温序列相对合理,气温序列的均一性较好.

    气温缺测数据插补均一化检验

    宿迁市PM2.5积累机制及重污染天气过程分析

    刘玲殷华仲杰王舒欣...
    15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计宿迁市2017-2021年秋冬季PM2.5 数据以及同期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基于PM2.5日变化特征,根据 15-23时的浓度变化将其分为快速积累、慢速积累、消散三种过程,从积累速率的角度分析宿迁市PM2.5 的积累特征,并将其应用于重污染天气过程下的环流形势与积累速率相关性的探讨.结果表明:发生快速积累过程的平均积累速率为7.14 μg·m-·3 h-1;慢速积累过程平均积累速率为3.27 μg·m-·3 h-1;发生消散过程的PM2.5 平均消散速率为5.42 μg·m-·3 h-1.PM2.5 慢速积累过程中气温高,风速大,湿度小,逆温强度弱,快速积累则与之相反.慢速积累过程的PM2.5 潜在源区主要位于苏北地区及山东、河北,快速积累过程的PM2.5 主要潜在源区则位于安徽、湖北地区.快速积累过程以高空槽后配地面高压前部型为主,慢速积累过程以纬向环流配合地面均压场为主.

    PM2.5积累速率快速积累慢速积累消散潜在源区环流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