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沙漠与绿洲气象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沙漠与绿洲气象
沙漠与绿洲气象

魏文寿

双月刊

1002-0799

dom@idm.cn

0991-2635441,2612069

830002

新疆乌鲁木齐市建国路46号

沙漠与绿洲气象/Journal Desert and Oasis Meteor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56年,是新疆气象局、新疆气象学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类期刊。该刊立足新疆、面向全国。主要介绍气象科研新成果、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现代化管理经验、气象服务效益、国内外气象信息动态等。该刊自办发行,主要面向气象部门广大业务技术人员,有关大专院校、民航、部队及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的科技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980-2020年山西省极端降水特征

    丁敏李妍孟洁韩琛惠...
    7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1980-2020年山西省109个气象观测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选取WMO提供的10个极端降水指数,利用气候倾向率、相关分析、因子分析、R/S预测等方法,对山西省极端降水进行时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尺度来看,山西省极端降水的强度和极值都明显增加,连续干旱日数和连续湿日日数呈下降趋势,其余指数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年总降水量增加幅度最明显;从空间尺度来看,年总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频率、极值均呈现西北向东南增多趋势,空间差异较明显;从各站点的空间分布来看,北部和中部地区的极端事件增幅最显著,北部地区的连续干旱日数以增加趋势为主,连续湿日日数气候倾向率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中部地区站点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而南部和北部地区则主要呈现减少趋势;(2)极端降水指数(除干旱日数外)与年总降水量都有很强的相关关系,强降水量和极强降水量对年总降水量的贡献值呈现出增加趋势;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极端降水事件的公共因子,3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累计达87%,反映了极端降水强度和降水量指数对极端降水的影响较显著,利用R/S分析法得到年总降水量、中雨日数、大雨日数、最大5日降水量未来呈现弱减少趋势,而干旱日数仍为减少趋势,连续湿日日数为持续弱增加趋势.山西省极端降水近年来呈现出增加趋势,空间分布有明显差异.

    极端降水指数因子分析R/S预测方法

    我国南方地区初秋气温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杜欣恒楼俊伟王智楷张云惠...
    8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1979-2021年NCEP2.5°×2.5°、MOHC1°×1°海洋等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我国南方地区初秋气温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相关的大气和海洋异常.结果表明:(1)我国南方地区初秋气温主要表现为一致变化空间型和经向偶极变化型2种模态.(2)一致变化空间型主要受到高纬度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大槽以及中低纬度地区的副热带高压和近地面风的共同影响,经向偶极变化型主要受到我国东北地区与长江下游流域对流层位势高度反位相变化的影响.(3)一致变化空间型与前期冬季我国邻近海域以及赤道印度洋和东太平洋地区海温异常、鄂霍茨克海和拉布拉多海海冰异常有关,经向偶极变化型则与前期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鄂霍茨克海和巴伦支海海冰异常有关.

    气温年际变化大气环流海洋异常

    基于机器学习的模式温度预报订正方法

    刘杰刘高平安晶晶邱学兴...
    96-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ECWMF模式数据(地面2m温度、10m风、降水等多气象要素预报产品)和安徽省80个国家气象站观测资料,利用决策树、随机森林、LightGBM三种机器学习算法订正ECMWF模式0~72h温度预报,并将其与传统MOS订正方法和主观预报产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ECMWF模式高温预报误差明显高于低温预报,在安徽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存在较大的预报误差.随机森林对最高温度预报的表现最优,LightGBM对最低温度预报的表现最优,与ECMWF模式结果相比,预报准确率分别提高了18.16%和5.19%.高山站点融合周围站点信息的机器学习模型能有效降低高、低温的预报误差.机器学习在高温和寒潮天气过程中相比主观订正仍有良好表现,能显著优化或改善数值模式在转折天气中的温度预测精度.

    ECMWF温度订正机器学习高山站点

    1985-2020年呼伦贝尔市冻土气候变化特征

    高绍鑫常煜孟庆娜贾志非...
    105-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1985-2021年呼伦贝尔市15个国家气象站各层地温、第一冻土层下限、最大冻土深度资料,研究呼伦贝尔市冻土气候演变特征,同时采用重标极差(R/S)和非周期循环分析,统计最大冻土深度等气象要素时间序列的Hurst指数、分维数和非周期循环的平均循环长度,分析最大冻土深度等气象要素变化趋势和记忆周期.研究表明:(1)0cm地温、40cm地温和80cm地温都呈增加趋势,且0cm地温增加趋势最显著,特别是0cm地温最小值增大更加明显.(2)冻结持续日数呈缓慢减小趋势,其中中部偏北海拔超过600m山区持续时间最长,西南部和东南部地区持续时间最短.(3)7月中旬冻土从北部地区开始,9月—10月下旬向西南和东南地区扩展,次年5月上旬—6月下旬自西南和东南地区向北部地区逐渐消失.(4)最大冻土深度呈现逐年减小趋势,突变年份出现在1988年,最大冻土深度在7-9月最浅,次年2-4月最深,10月—次年1月是最大冻土深度不断加深的过程,5-6月是最大冻土深度显著减小的时段,最大冻土深度最大值出现在西部偏南地区.(5)冻结持续日数和最大冻土深度未来减小趋势仍将持续,持续时间分别为10、8a;0cm地温、40cm地温和80cm地温未来增加趋势仍将持续,持续时间都为12a.

    最大冻土深度R/S分析非周期循环分析M-K突变检验

    湖陆风对滨湖夏季气温和岳阳市城市热岛强度的影响

    黄菊梅覃鸿袁泉陈世文...
    114-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逐日逐时气象资料对岳阳市主城区2019-2021年夏季城市热岛强度进行了评估,探讨了东洞庭湖湖陆风对滨湖夏季气温以及城市热岛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气温郊区较城区、滨湖低1.47、1.11℃,最低气温郊区较城区、滨湖低1.89、2.03℃,最高气温城区较郊区高0.61℃、郊区较滨湖高0.63℃.白天城区气温高于郊区,郊区气温高于滨湖;夜间城区气温与滨湖相当,且明显高于郊区.各区逐时气温变率郊区最大,城区次之,滨湖最小,三者在23时—次日06时相当且变化较小.城区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分别比郊区高1.47、0.61和1.89℃,对应城市热岛强度分别为弱、弱、中等.08-19时城市热岛强度为弱,20时—次日07时为中等.滨湖09-18时湖风强,19时—次日08时陆风弱.湖陆风与各区气温以及城市热岛强度均极显著相关.夜间城市热岛效应强于白天湖泊冷效应,白天城市热岛效应和夜间湖泊热效应受站点与滨湖和郊区的距离远近影响的强度不同,离滨湖越近的城市站白天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越小,夜间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越大.

    湖陆风城市热岛东洞庭湖湖泊效应夏季

    河西走廊东部西北气流型沙尘暴的大气物理特征

    杨梅李岩瑛罗晓玲杨吉萍...
    12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06-2022年河西走廊东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民勤探空站8时和20时间隔50m高空加密观测资料,分析冬季和春季西北气流型沙尘暴气象要素时间、垂直结构变化及大气层结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西北气流型沙尘暴出现在地气温度和温差最大、相对湿度最小、地面气压和风速陡增时,春季,沙尘暴发生时,风速大、地表干且近地层热力对流最强.(2)垂直结构特征是早干晚湿、风速随高度递增,风向先顺转后逆转,低层暖高层冷;春季低层气温较高,垂直温度梯度增幅大,温度露点差大,冷暖空气强度强且交汇高度较低(1km附近),层结不稳定,易发生沙尘暴.(3)春季8时和冬季20时位温随不稳定层结高度变化梯度较大,即沙尘暴春季出现早于冬季.春季20时和冬季8时不稳定高度厚而低,因而春季下午到夜间和冬季中午沙尘暴较强.(4)500hPa冷平流中心强度(≥-34℃)和西北急流(≥26m/s)越强,对应700hPa河西风速>20m/s及低层暖区范围越大,沙尘暴强度越强,持续时间越长.

    西北气流型沙尘暴地面要素垂直结构大气层结

    内蒙古地区沙尘和霾自动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和修正方法研究

    斯琴姜学恭赵睿峰
    129-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2001-2019年内蒙古12个站点逐3h的气象观测资料,从时空分布特征和判别方法研究内蒙古地区沙尘和霾自动气象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判别标准的适用性.结合PM2.5和PM10空气质量指数,通过修正错误记录,将沙尘中误判的霾、霾中误判的沙尘分离出来.结果表明:修正前,沙尘和霾分别出现284、4958次,占总频次的5%和95%,修正后得到的沙尘为905次、占总频次的17%,霾为2891次、占总频次的55%,雾为33次、占总频次的0.6%,非沙尘和非霾天气为1413次.通过修正,沙尘和霾天气现象记录趋于合理.

    沙尘时空分布判别方法修正

    自治区上合项目"中—吉—哈天山树轮稳定碳同位素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顺利通过验收

    张瑞波
    135页

    基于复杂网络模型的沙尘天气空间交互影响研究——以雅鲁藏布江中游为例

    拉珍白玛央宗沈才生格桑丹增...
    136-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17-2020年冬春季(10月—次年4月)雅鲁藏布江中游的15个气象站逐小时最低能见度数据,采用转移熵方法构建区域沙尘传输矩阵,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分析沙尘天气的空间传输及交互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雅鲁藏布江中游沙尘天气系统是一个稳健性网络,站点之间的沙尘天气互相影响,说明沙尘可以跨区域输送.(2)申扎、南木林和尼木处于沙尘天气空间关联网络的核心,这三个地区是研究区的主要沙尘分布区;拉萨和墨竹工卡沙尘天气受其他站点影响程度最小.(3)研究区沙尘天气影响时间短.沙尘持续时间以1h为主,说明以局地起沙为主;3h持续时间次之,说明各站点之间相互传输;6h持续时间最少,说明沙尘不能长时间输送.雅鲁藏布江中游沙尘天气既有局地供应,又有区域传输,各站点之间相互影响,形成复杂的空间交互网络.为了减少研究区沙尘灾害的影响,应该立足于全面协调协作进行治理.

    复杂网络雅鲁藏布江沙尘天气空间传输

    塔克拉玛干沙漠粉尘释放通量研究

    张晨亮陶淘周成龙蒋聚金...
    143-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风蚀产生的粉尘颗粒物严重影响空气环境质量,为了探明粉尘释放规律,有必要研究不同高度层风速和摩阻风速对粉尘释放通量的影响机制.通过分析塔克拉玛干沙漠观测站不同高度层风速和平均摩阻风速,利用DPM模型计算粉尘释放通量,综合分析摩阻风速与粉尘释放通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观测日不同高度层的风速变化各不相同,2m高度层风速的变化范围是0.05~7.73m/s,4m高度层风速的变化范围是0.09~7.19m/s,10m高度层风速的变化范围是0.5~8.09m/s.(2)4月1-30日各个观测日24h内平均摩阻风速分别为0.42、0.34、0.27、0.34、0.16、0.32m/s,变化范围为0.16~0.42m/s.(3)DPM模型研究发现实测跃移通量约为模拟值的129%,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关性较好,R2为0.91.

    DPM模型土壤风蚀塔克拉玛干沙漠摩阻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