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
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

董兆武

双月刊

1009-5330

xjshkx@sina.com;xjshkx@126.com

0991-3837937 3662276

830011

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246号

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Journal Social Sciences in Xinjiang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核心要义、理论贡献与实践指引——以乡村建设为视角

    王杰曹兹纲聂楠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基于乡村建设视角对习近平文化思想进行解读和诠释,对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从乡村振兴层面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规定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文化使命;从乡村治理层面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文化指引;从乡村生活层面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表达了乡村美好生活的文化诉求.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乡村意识形态建设奠定了思想根基;为巩固文化强国建设的乡村之基提供了理论指导;为推进中国式乡村文化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方法论.在乡村建设进程中,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指引在于坚持党在乡村基层的文化领导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坚持在守正创新中提升乡村文化建设水平.

    习近平文化思想乡村视角核心要义理论贡献实践指引

    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制度体系建设的要素、动因与贡献

    邱源泉粟迎春
    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制度体系的要素构成,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及其实现这一根本制度功能的六大具体制度.党建设这一制度体系的时代动因主要是着眼于在防范化解风险挑战中强化意识形态治理,着眼于在把握历史主动中构筑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屏障.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党首次运用根本制度的刚性原则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构建了实现意识形态领域根本制度功能的六大具体制度,为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治理提供了中国范本,有力强化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意识形态领域制度体系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文化思想

    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内在逻辑、关键问题与实践路径

    刘胜郭蓉吴亮
    2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新质生产力正日益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文章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角色意义及其内在逻辑,识别发展瓶颈,并指出具体的实践路径.新质生产力以其创新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为显著特征,正成为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动力.进一步地,新质生产力可通过科技创新驱动、资源配置优化和技术市场融合等多种路径,促进产业体系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发展.为保证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目前在科技创新、市场机制、人才培养和政策环境等方面亟需改进和提升.最后,提出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包括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创新生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等,旨在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理论研究和决策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启示.

    新质生产力现代化产业体系数字经济数字化转型产业融合

    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传导机制、关键环节与实践模式

    刘志慧
    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厘清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的传导机制,是因地制宜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基于技术-"经济+社会"范式,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既包括"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直接效应,也包括"科技革命—要素变革—产业变革"的间接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传导都需要体制机制的适应性变革,以生产关系变革释放新质生产力强大发展动能.在这一传导机制中,从科学发现到技术革命的突破、数据引致的生产要素变革、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构是其中三个关键环节.依据三个环节,实践中各地结合实际,可探索推动新质生产力的科技驱动型、数据要素驱动型、产业诱导创新型三种区域实现模式.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科技革命产业变革要素变革生产关系

    数据要素视角下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占智勇徐政宁尚通
    4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产业革命和科技变革双轮驱动下,生产力演进为新质生产力,即创新驱动的新型生产力.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作用愈发凸显,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数据要素通过发挥乘数效应,与其他要素相互融合促进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作用产生.当前数据渗透在生产、流通、使用等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不仅发挥生产要素作用,更会显著催生新质劳动资料、创造新质劳动力、培育新质劳动对象,不断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驱动效应形成.通过分析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和数据要素的特点,探讨数据要素驱动新质生产力创新效应形成的逻辑机理,剖析数据要素支撑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形成的理论内涵.研究发现数据要素驱动新质生产力创新作用形成主要面临数据要素有效供给不足的挑战、数据孤岛和共享机制不足的制约、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措施的乏力、数据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困境.为此,应构建数据驱动的创新文化和生态系统、构建和完善数据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数据开放平台和要素流通机制、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制度建设、促进多维度协同合作与国际交流的纾困之道,助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数据要素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数据安全协同发展

    地方主导型产业政策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基于产业链"链长制"的研究视角

    刘洪铎吴金燕吴璇陈晓珊...
    5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链"链长制"作为地方主导型产业政策的创新形态,是我国推动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机制,其能否以及如何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亟待研究.文章基于2011-2021年我国省级层面的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多时点倍差法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链"链长制"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实施产业链"链长制"能够有效带动省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基于不同方法和策略而开展的稳健性估计均验证该促进效应的存在.作用机制检验显示,改善资源错配是产业链"链长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异质性分析表明,产业链"链长制"对新质生产力的促发展效应在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中更为显著.上述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地方主导型产业政策、新质生产力的相关研究,这对于我国深入推进产业链"链长制"以加快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产业链"链长制"新质生产力资源优化配置多时点倍差法模型

    新质生产力、企业创新与供应链韧性: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微观证据

    王煜昊马野青
    6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理论上,新质生产力通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对供应链韧性产生积极作用.实证上,以2010-2022年中国837个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维度测算企业新质生产力,从供应链抵抗能力、恢复能力和创造能力角度得到企业供应链韧性,考察新质生产力赋能供应链韧性的效应.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可积极赋能供应链韧性提升,表现出递增的非线性溢出作用,企业创新在其中发挥正向机制作用,该效应在不同分位数、分指标、产业类别和企业性质中存在异质性,五大城市群在发展中同样各具特色.本研究为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定供应链韧性提升战略以及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参考.

    新质生产力供应链韧性企业创新

    新格局与区域经济协调战略:数字技术与供应链双支撑模式探讨

    陆岷峰
    8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构建新格局、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强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则都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互为交叉又相互赋能,其中区域经济不协调成为前两者实现的最大障碍.经济不协调实质上是区域经济结构不合理.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需用市场手段来解决,用技术手段来突破.文章认为供应链经济与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度在不断提升并有进一步扩大趋势,供应链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本质是跨区域、跨行业性的,发展区域经济当以发展供应链经济和数字经济为主线,构建利于本区域供应链经济和数字经济发展的体制与机制是促进区域协调的关键,而大力发展供应链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思路与对策,具体就是要通过大力发展供应链经济和供应链金融以及数字技术与数据要素市场化,推动资金、物流、信息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作用下,按照市场运行规则在区域间自行流动,使全国甚至全球的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从而有效地整合经济资源,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进程.

    新格局全国统一大市场区域经济协调数字经济要素市场化供应链经济

    "拟态家园":数字赋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空间形态

    刘颖
    96-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以"中华民族"为空间界域、以"共有文化"为空间实质、以"精神家园"为空间表征,围绕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行边界赋值、内核赋义、质态赋形,日益将精神家园空间化为存在清晰界限、丰富内容、形象表征的"拟态家园".然而,由西方数字文化入侵导致的空间异化风险,推荐算法越轨圈群引发的空间分化风险,平台资本追流逐利造成的空间物化风险,可能给"拟态家园"带来边界侵蚀、内核区隔、质态走样等挑战与隐忧,使"拟态家园"的空间外形与精神家园的实质意义相剥离.面对数字赋能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空间风险,需要对"拟态家园"进行边界重置、内核再嵌、质态复原,在防范空间渗透、跨越空间隔阂、消除空间物化中,构筑以中华民族为主体、以多元一体为核心、以精神需要为导向的数字化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数字技术数字空间

    新质生产力的法治保障研究

    张珺皓
    107-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对新质生产力起到确权、维护和保障的能动作用.然而,对新质生产力法治保障的现有研究仍处于初步和萌芽的阶段.因此,如何在兼顾原有法律体系的同时,从法治维度体系化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值得研究的理论问题.从法源地位来说,以促进、激励、引导为目的的新质生产力相关法律兼具硬法和软法两重属性,体现了国家战略和宏观政策转化为具体法律的渐进性;从法律架构来透视,无法通过提取公因式的方式来在法律中寻觅出适当的规范,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法律应从新型劳动者队伍,以算法为基本元素的新型生产工具和以数据为核心的新型生产要素三方面进行规范群构造;从法律的外部视角来观察,新兴技术或未来技术与法律之间的牵连关系背后是规律科学向规范科学的跃迁,其中沟通的桥梁是基于新质生产力带来的风险预防型法治思维;从法律的可预测性来展望,在时机成熟时应制定《促进生产力发展法》,并设专章"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总则部分开宗明义规定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以实现共同富裕.

    新质生产力法治预防促进生产力发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