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
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

董兆武

双月刊

1009-5330

xjshkx@sina.com;xjshkx@126.com

0991-3837937 3662276

830011

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246号

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Journal Social Sciences in Xinjiang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视阈下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创新的法制保障

    肖国兴陈帅忠
    126-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理论为我国能源高效利用进程奠定了制度基础,前瞻性地概括了我国能源高效利用的技术创新情景,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愿景,由此实现对我国能源高效利用法制保障制度理性的生动诠释.技术创新源于竞争市场,唯有技术竞争型体制替代资源分配型体制成为能源产业发展的稳态动能,能源高效利用才会成为可能.技术创新难以孤立于制度创新而存在,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的制度创新直接决定了能源法律制度创新的战略方向和制度绩效,基于此,无论是政府市场边界的法律界定,能源竞争型市场的发展培育,甚至是能源产业企业家精神的制度养成均仰赖能源法律制度设计.

    新质生产力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创新法律制度创新

    数字时代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审思

    常国毅马知遥
    136-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有效推进活态传承,非遗处于数字时代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文化基因的数字呈现、时空流变的数字重构、审美体验的数字化融通、社会价值的数字优化构成了数字时代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主要内涵.同时,技术先进性与非遗"灵韵性"之间的代沟问题、传播效能增强与非遗侵权风险增加的"双刃剑"问题、数字平台普及与传统非遗社区空间缩减的挑战,以及用户生成内容与非遗权威话语的分歧等悖论不断凸显.对此,需要通过跨技术边界的文化共振、智能化版权管理、社区数字化赋能、开放式创新创造平台的方式,探求数字技术与非遗的和谐共生,避免文化特质在数字表征中的异化和消解.

    数字时代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活态传承

    城市社区动员参与式合作治理何以可能?

    袁校卫刘颐林
    147-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关键在于社区主体之间的有效合作,社区治理主体之间的有效合作依赖于社会动员和社区参与构成的治理情境.依据社会动员和社区参与的类型可将具体的合作治理归纳为组织化动员—规范性参与、利益性动员—自发性参与、关系式动员—引导性参与等三种治理情境.通过对G社区"合伙人"项目实践过程的考察发现,三种不同的治理情境分别形成了"行政协同合作"、"利益共赢合作"、"共生互动合作"模式,每种模式都是对特定情境中权力结构、利益诉求、社会关系及资源配置的适应性反应;社会动员是社区合作治理的必要条件,基于社会动员的有效参与是社区合作治理的充分条件,其合力构成社区合作治理有效的决定性力量.

    社会动员社区参与合作治理

    当"机器"走进"精神":AI算法参与公众精神交往的逻辑与危机

    胡德庆廖小琴
    158-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智时代,AI算法与精神交往系统在"对象化"创造、介入、影响中形成了"互创式建构"的作用机制.AI算法参与公众精神交往具有"和合式共生"的价值逻辑,促进"神—数"和合,使跨领域精准化精神生产成为可能;实现"人—机"和合,助力打破"有局限性的交往的束缚";形成"时—空"和合,在时空整合中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全面发展.同时,AI算法带来的极简化智能制造、引发的非理性数智依赖、内含的逐利化资本逻辑及部分主体违规创造与应用等,也给公众精神交往的主体性、纯正性与整体性带来"遮蔽与撕裂"的深层危机.应坚持系统化有序创新AI算法、高质量培育主体算法素养、健全"以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体制机制、提高算法应用生态综合治理水平等,实现化"危机"为"强逻辑",让AI算法充分赋能公众精神交往、助力公众实现精神共富.

    数智时代AI算法智能机器精神交往精神生产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基于三个农业龙头企业的跨案例分析

    丁宁王贵荣王福红夏咏...
    171-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与关键变量.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驱动乡村产业升级、以科技创新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以人力资本培育促进农民职业转型、以"三新"要素优化乡村资源配置、以绿色转型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文章从乡村产业升级、乡村产业发展、农民职业转型、优化乡村资源配置与乡村可持续发展角度,验证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的实践性,并分析其在全要素生产率、科技创新、人力资本培育、"三新"要素与绿色转型方面存在的差异.

    新质生产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农业龙头企业跨案例分析

    Abstracts

    179-1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