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戏剧文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戏剧文学
戏剧文学

郝国忱

月刊

1008-0007

5658783

130021

长春市建设街83-2号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戏剧刊物 ......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青春版《牡丹亭》与新版《玉簪记》对昆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邹红
    5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白先勇先生领衔、两岸三地文化精英共同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新版《玉簪记》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这是一种全方位的成功,它既不同于传统演出对名角的倚重,也不同于类似《十五贯》那样的"古为今用",而是通过展示真正属于昆曲而且只属于昆曲的古典艺术之美,使之在现代舞台上重新绽放青春.《牡丹亭》《玉簪记》的成功,为昆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有益的借鉴,尤其是在培养新一代昆曲观众、表演人才和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引入现代舞台元素等方面,其意义已不止于昆曲一个剧种.

    白先勇《牡丹亭》《玉簪记》昆曲传承与发展

    戏曲秦香莲故事演变新探

    邵殳墨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对秦香莲故事的演变已有广泛研究,现基于秦腔口述本《抱琵琶》《铡美案》两个未见于前人研究的剧本,参考莆仙戏及政和四平戏《陈世美》《雪梅宝卷》及《花部农谭》中的相关记载,厘清了秦香莲故事的演变传承轨迹.秦香莲故事在清朝初期被搬上戏曲舞台,有梆子腔《赛琵琶》,基本形成"应试重婚、寻夫拒认、杀妻灭子、女审包断、一夫二妻"的主要情节框架.清嘉庆年间秦腔《抱琵琶》承接《赛琵琶》,删除女主"建功立业""亲审陈世美"的传奇情节,稍后秦腔《铡美案》承接《抱琵琶》,"韩琪杀庙"情节出现,"包公断案"成为重心,其后,京剧经典剧目《铡美案》是在秦腔《铡美案》后两出的基础上压缩凝练而成的一出折子戏.

    秦香莲《赛琵琶》《抱琵琶》《铡美案》

    川剧经典剧本文学中城市生活的道德审美维度——以《芙奴传》《柜中缘》《谭记儿》为例

    佘国秀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川剧剧本文学以与舞台表演艺术平行的文本形式,呈现出巴蜀普通民众在文化娱乐生活中的道德审美判断与伦理价值追求.以《芙奴传》《柜中缘》《谭记儿》为代表的传统川剧经典剧本通过雅俗共赏的通俗文学形式,生动地描绘了巴蜀民众对良序社会和民间正义的捍卫与维护,对重德崇礼的儒家知识分子精神人格的推崇,对女性参与社会生活权利的肯定、认同与尊重,从社会结构、精神指向、性别意识方面表现出巴蜀城市生活美学中的道德审美维度.

    川剧剧本良序社会重德崇礼性别平等道德审美

    粤剧粤曲结社商业化现象及风险与对策研究

    倪诗云宋俊华
    7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经历过低迷阶段的粤剧粤曲结社逐渐复苏,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出现了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即为大湾区罗湖口岸商业培训性质的"粤曲社".粤剧粤曲结社商业化悄然兴起,是社团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环境变迁双重刺激下的结果,亦是社会发展创新的具体表现.而近年来粤剧粤曲结社逐渐低迷,暴露了商业化运营中经营空间挤压、年轻市场需求低迷、社会使命偏离和经营人才短缺等潜在风险.探讨当代大湾区粤剧粤曲结社商业化现象与风险对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文湾区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粤剧粤曲结社商业化倾向风险对策

    活态传承视角下的岫岩皮影戏系统性保护探索

    王俏
    8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皮影戏自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以来,其保护传承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传承体系不完善、传承方式守旧、资料库建设薄弱等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理念为岫岩皮影戏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通过文旅融合促进皮影戏传承与地方旅游开发互动,以教育研培深化文化根基,运用多媒体拓展传播渠道,并依托数字科技加强数据库建设.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岫岩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将迎来新机遇,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活态传承系统性保护岫岩皮影戏文旅融合乡村振兴

    基于ROST文本挖掘软件观众对吉剧形象的感知研究

    曹旸旸
    96-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上观众对吉剧的在线评论为数据来源,建立小型吉剧评论文本语料库.以观众视角为切入点,运用文本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结合ROST Content Mining 6.0软件从高频词特征分析、语义网络分析与情感态度分析等方面,客观呈现观众关注吉剧的核心议题与整体情感倾向.研究发现,观众对吉剧整体形象认同度较高,在观赏吉剧的过程中自觉代入对东北地域的文化认同,但对吉剧艺术价值的认知普遍比较肤浅.基于以上发现,建议从强化吉剧品牌特色、加强文旅融合、优化传播形态、加强文化记忆等方面积极探索吉剧品牌形象创新发展的传播策略,以振兴吉剧,带动吉林文化的振兴,为吉林文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吉剧网络文本分析品牌形象传播策略

    新时代川剧跨媒体传播的创新表达

    王雪梅
    103-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川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瑰宝,起源于明清,融合了高腔、昆腔等多种声腔,以变脸、吐火等绝技而闻名.它不仅是巴蜀文化的载体,也展现了川人的乐观与幽默.自1982年提出"振兴川剧"以来,川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发展.如今,随着跨媒体时代的到来,川剧正通过新的传播方式焕发新生,如数字化演出、在线直播等,促进了川剧的创新传承,适应了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涌现出新媒介、新形态、新技术、新空间、新价值、新面孔、新技艺、新境界、新模式、新力量十种新现象,为传统艺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启示.

    川剧跨媒体传播创新表达传承发展

    元戏剧理论下话剧《阮玲玉》的女性书写

    沈后庆王儒雅
    112-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阿贝尔和霍恩比元戏剧理论视角下,从身份指涉、自我指涉和现实指涉三个层面对话剧《阮玲玉》中的女性书写展开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从戏中戏的结构来看,阮玲玉和她所饰演的角色形成了身份的双重性,二者互为指涉,揭示了女性在社会背景下的身份建构;其次,关注舞台空间的虚实转换,深入女性意识的塑造和表达,使得女性书写超越表面的故事情节,让戏剧本身成为对女性角色、性别建构和社会期望的再现与批判;最后,聚焦于戏剧虚构对女性形象的反映,揭示时代互文和社会现实的关联,呈现了时代的差异,引导观众反思社会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价值观念冲突以及对于个体命运的深远影响.

    元戏剧话剧《阮玲玉》女性书写

    《雷雨》独特的生命意识及思想价值

    张艳丽
    119-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曹禺的话剧《雷雨》多次被误读、删改,学界对其思想内涵众说纷纭,对其生命意识的研究也因为概念驳杂而无法深入.要想更加深入地探讨《雷雨》独特的生命意识,可以从三个层面界定生命意识的内涵:在身体层面,《雷雨》的生命意识主要体现为"肉欲";在心理层面,主要体现为"情欲";在灵魂层面,则主要体现为"爱".它们共同展示出"人"这一生命体复杂的本相,也使这部剧作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

    话剧《雷雨》生命意识社会文化价值

    彩调剧《新刘三姐》的创新性实践探究

    全婕
    125-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彩调剧《新刘三姐》聚焦的是现代"刘三姐"脱贫致富、帮助乡村振兴的故事,从立意上破除了《刘三姐》的神话色彩,将三姐传歌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融入到当下的壮族青年身上,将当代的社会精神与价值观呈现在戏剧冲突中.剧目着力刻画了姐美、阿朗这对新时代农村青年男女的生存状态、命运起伏、心历路程.该剧在音乐上推陈出新地把彩调剧音乐与民歌、流行音乐的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舞台呈现上,借鉴了话剧的舞美表现方式.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作曲家用其独特的音乐语汇在彩调剧舞台上重塑了一个对爱情坚定执着、聪明智慧、热爱民族文化、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时代壮家女性形象.

    《新刘三姐》彩调剧音乐形象塑造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