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江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江月
西江月

吴华

旬刊

1003-2819

0774-3839498,2822282;2825431;3861466

543000

广西梧州市和平路28号

西江月/Journal Xi Jiang Yu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孟郊、李贺“坚硬狠透”语言风格比较

    陈俊洁
    506-5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孟郊、李贺诗风奇险,语言务去陈言,创新求异,语言的坚硬、狠透成为两者标新立异的突出特色。然而其语“硬”的差别造成语“狠”的不同侧重,进而揭示出两者迥然的创作特色。

    孟郊李贺坚硬狠透求同存异

    司马辽太郎的太平洋战争观

    杨朝桂
    507-507,5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司马辽太郎是日本著名历史小说家。他在其作品中表达的对历史人物以及事件的认识被称作司马史观。对日本人的历史认识产生了巨大影响。司马在其一系列演讲、杂文中阐述了对太平洋战争的认识。首先他将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归结为白色人种对黄色人种的蔑视、是美国步步紧逼、苏联背信弃义所造成的。虽然他批判了“大东亚共荣圈”的虚妄性,但是却站在日本人的立场,认为日本南进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取石油,并未揭露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真正目的和性质。

    司马辽太郎太平洋战争观大东亚共荣圈

    《论语》主要英译本历史价值叙议

    韩若愚
    508-509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语》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译本,各个译本在行文风格、关键词处理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国内主要从语言角度出发,国外主要在哲学层面探讨,本文主要从历史层面探讨三个典型译本的差异,挖掘《论语》各英译本差异背后的历史动因。

    《论语》英译本历史价值

    论韩愈诗歌中写意艺象的特征

    张明珠
    510-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直以来,诗歌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抒情,而在抒情方式上,情景交融和借景抒情是正统。但韩愈打破了自开元天宝至大历年间,诗歌在情与景、心与物、主观与客观诸因素关系上总体处于融合协调的平衡状态,用离奇的想象,光怪陆离的色彩,夸张变形的手法来表现自然界实在的景物。

    艺象变形红色躁郁气势

    永年西调对当地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邓小龙王静刘红霞董长洲...
    511-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剧种是一种艺术文化资源的传承,通过调查与研究,发现永年西调剧种是地方剧种的优秀代表,她融进了河北以及山西上党的地域文化与人文风俗。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更加集中地体现了永年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可以统称永年文化。

    西调发展区域文化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olor 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蔡琦
    512-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lor terms gradually emerges in our daily life and the unique charm which the color terms express and display, makes us regard them with special esteem. Color terms not only have the literal meanings, describing the things in nature, they also have the extended or metaphorical meanings, expressing dif erent and complex human emotions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hanging matters. This paper tries to giv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ome basic color 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s I discover that though color metaphors used in different languages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they also have the difference, which deserves our further study.

    温庭筠、李珣词比较

    王诗艺
    513-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般情况下在论及花间派词人时,文学史家和评论家们几乎无一例外的尊奉温、韦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将二者进行对比比较,而往往忽略了另一位独具特色的花间词人---李珣。但事实上,李珣词在清丽方面丝毫不输韦词,同时他又弥补了花间词人在风物词和隐逸词这方面的不足,确实可谓自成一派,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温庭筠李珣浓艳清丽

    习俗视域下农民社会心理二重性之研究--以油湾村春节习俗为例

    吕亚尼
    514-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俗是历史中积淀的社会事实,与人们的社会心理相映存在,其变迁是社会主体心理嬗变的表征,二者相辅结构。本文仅以西北内陆一常类村庄为例,截取其最具代表性的春节习俗,梳理习俗与农民社会心理的关系。通过实地调查,具体分析习俗的变迁与传承,从习俗角度阐释农民社会心理的二重困境。

    习俗变迁农民社会心理二重性

    具象与抽象思维对汉英表达的影响

    董天郭莎莎
    516-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人偏重抽象思维,中国人偏重具象思维。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侧重和差异在英汉语言的表达上也有直接的体现。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分析这种思维方式对英汉表达的影响。

    具象抽象思维方式对比

    试论中国民俗的英译

    王佩
    517-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讨了民俗翻译的现状,中外民俗的区别,同时对民俗文化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由于民俗文化鲜明的文化个性以及浓厚的民族特色,翻译中应该以传达文化内涵为主要目的,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尽可能得保持原文文化内涵的清晰度,以起到文化传播的功能。

    民俗翻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