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戏剧艺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戏剧艺术
戏剧艺术

荣广润

双月刊

0257-943X

200040

中国上海华山路630号

戏剧艺术/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专业理论刊物。刊登戏剧理论和戏曲研究成果,介绍外国戏剧理论与作品,发表舞美、戏剧导演与表演艺术、戏曲教学、影视艺术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元杂剧"楔子"相关问题补证——兼谈《小胡笳十八拍》中"契声"的位置

    康保成
    1-12,中插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50年代末,郭沫若即发现戏曲中的"楔子"源于佛经中的"契声","契"为"楔"字之省文.这一看法长期为古典戏曲研究者所忽略.文献表明,"契声"不处于《小胡笳十八拍》之"末拍"或"尾声".从佛教的层面讲,契经之"契"乃契合之义,既可泛指一切汉译佛典,也可指一种长行,先说、略说的讲经方式.同时,"契"与"偈"通,一般指穿插在佛经中篇幅较短、句式整齐的偈颂.此外,民间佛教仪式称其为"烧香偈子",一般在正式讲经之前举行.从音乐的层面讲,"契声""契注声"即黄钟宫.而现存《广陵散》曲谱之一的《西麓乙谱》中,《契声》是序曲.元杂剧的"四折一楔子"原本仅指曲而与情节无关,后逐渐蜕变为戏剧性的文本段落.但"楔子"和"折"的规范化进程并不同步,到"折"已明确成为完整的文本段落时"楔子"仍在某些版本中保留着元代的本来面目.

    楔子契声契合规范化不同步

    唱赚综考

    朱夏君
    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唱赚是南宋初年产生的演唱艺术,自身具备独特的伴奏乐队、曲式结构、节奏组合以及曲调来源与声乐美学.它吸收宋教坊乐部的鼓板乐队,形成与声乐相结合的伴奏演唱定例.文献所见唱赚为张五牛创制的记载,不仅指出[赚]这一个曲牌的出现,更指出唱赚是由"引子+序+赚+煞尾"四个乐段组成的大型曲式.在四乐段中,仅煞尾的句式和节奏相对固定,其余三个乐段均留有节奏极为自由的部分.至于唱赚变为覆赚,或受到北方诸宫调的影响,其叙事功能因之增强.而唱赚艺人又将字音析分为不同类别,使宋元音韵学成果渗透到俗曲演唱中,从而造就雅俗共赏的艺术特征.

    唱赚鼓板乐队四乐段曲式自由节奏字音分析

    勾栏新探

    陈佳宁
    25-37,中插2-中插3页
    查看更多>>摘要:勾栏是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重要场所.勾栏是由竹木搭建而成的棚式建筑,内部设有一座栏杆围成的舞台,勾栏得名即因舞台由栏杆围绕.用舞台指称整座剧场并非是时人有意以偏概全,而是"棚屋""棚栏""棚阑"等称谓被逐渐淘汰,而"勾栏"一词因古雅诗意,受到文人偏爱,最终得以保留.栏杆与演出场所的关系渊源已久.早在汉代,贵族的家伎就会在楼阁的栏杆处表演乐舞.唐代出现了栏杆式的舞台形制.宋时因棚式建筑具有易于搭建、对地势要求较低等特点,栏杆式舞台进入棚式建筑,勾栏成为真正的商业性剧场.

    勾栏棚式建筑栏杆舞台

    经励科考略

    谢敏
    3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梨园行有经励科,负责戏班经营、演出策划、艺人协调、上传下达等工作,如今这些工作已被划分到舞台演出策划、宣传推广、票务营销等部门.经励科对戏班运营颇为重要,他们拥有很高的权力和地位,要通商通艺,实现艺术和管理的交融.虽然经励科历来负面评价不少,但特定年代在中国本土自然生发并行之有效,具有原生性、民族性、独立性的特点,其在戏剧管理层面的经验至今值得借鉴.

    经励科机构邀角李华亭

    反思与对话:"五四"戏剧改革运动中的圣约翰大学之维

    凤媛刘辛未
    5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圣约翰大学在晚清之际由对莎士比亚戏剧的引入确立了其戏剧实践的世界眼光,此后他们并没有"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始终关注着校园之外社会戏剧的发展.从改良文明戏,到反思"五四"新旧戏之争的诸多偏颇,再到对《终身大事》等问题剧的艺术和思想主题的矫正,圣约翰的学生演剧借力圣约翰大学新旧并陈、兼容并包的文学教育,对中西新旧文化保持了取长补短、多元开放的态度,因之他们这一时期的演剧实践,不但新旧剧、改译剧、创新剧等不同戏剧形式齐头并举,也成为他们反思文明戏、问题剧,介入爱美剧等戏剧潮流的重要对话方式.虽然他们的演出远不能称为完美,但作为彼时校园戏剧的重要代表,他们的演剧实践已然为"五四"戏剧改革运动乃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别一种反思和改进的路径.

    "五四"戏剧改革运动圣约翰大学学生演剧

    "孤岛"上的《剧场艺术》:一种戏剧演出的"教科书"

    袁联波
    6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剧场艺术》的核心栏目为"演剧理论",偏重于译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人的苏联表导演理论,注重介绍英、法、德等国戏剧家的表导演理论、方法和经验,并重视发表中国戏剧家的演剧理论.顾仲彝、吴仞之(孤岛),张骏祥(大后方),张庚(延安)等人的论文体现了当时中国三种政治环境下演剧研究的理论视野;而石叔明则主要探讨了流动演剧的布景、照明、化装等.《剧场艺术》亦用一定篇幅报道"孤岛"、外省市及国际戏剧界的活动.对于三种报道对象,该刊分别采用了"编年式""事件性""主题性"等叙事方式,以不同方式全方位地呈现出当时的戏剧图景.《剧场艺术》对推动当时中国话剧表导演艺术发挥了较大作用.从这一意义上讲,该刊堪称其时青年戏剧人舞台实践的"教科书".

    剧场艺术孤岛栏目设置演剧艺术理论与方法

    抗战剧本选与沈蔚德《民族女杰》考论——从沈氏致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的四封信札说起

    高娜
    7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发现的沈蔚德在抗战时期与社会教育司的往来书信,呈现了国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于1939-1941年间组织抗战剧本选拔及出版的过程.此次"抗战剧本选"以其征集剧本之多、征选范围之广,成为抗战时期官方选本活动的集中体现.由此出发,一方面,可以管窥国民政府将戏剧纳入社会教育范畴之后的具体举措与实施效果;另一方面,能够重新审视沈蔚德在抗战时期的戏剧创作与贡献.其剧作《民族女杰》为抗战戏剧的人物画廊增添了别样的女性形象,"女杰"孙四姑娘冲破了社会传统对女性形象的规训,体现了底层妇女参与社会的自主性现实追求.

    沈蔚德抗战剧本选民族女杰女性戏剧

    "导/教"矛盾与张骏祥的《蜕变》《以身作则》排演

    王耿
    85-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骏祥离美归国后,以教师身份于1940年完成了头两个本土导演作品.导《蜕变》失利,主因在张忽视、回避"导/教"矛盾;而后选排笑剧《以身作则》,即有意解此矛盾,他巧用教师身份,借教学手段包装创作诉求、整合校内资源,故成功.处理"导/教"矛盾,是演剧艺术、演剧教育的恒久课题.教师应结合自身能力、根据学生现有条件,调整"导演/教师"定位重心,在因材施教的前提下,追求既定目标.这或许是张骏祥八十年前在剧校(专)的"导/教"经验、教训,带给后人的启发.

    张骏祥"导/教"矛盾蜕变以身作则国立戏剧学校

    苦心孤诣、自辟门径的导演艺术家——吴仞之

    张仲年
    10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孤岛时期四大导演之一"、上海戏剧学院导演学领军人物吴仞之先生一生导演过百余部演出,早年以导演《人之初》一鸣惊人,参与创建上海剧专,在舞美领域也颇有建树.他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注重人物塑造,被评论家称为"中国少数的苦心孤诣、自辟门径的导演".吴仞之在八旬高龄撰写的论著《导演全程经纬录》,是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自己一生创作实践的理论结晶,包含着自成体系、独具一格的美学思想、艺术见解与戏剧观念.他从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系、从导演工序入手,探索出"分场分析法的三条原则与六项步骤""导演构思的八点设想与四种类型""排练的五大阶段与卅条技法"等独特的导演学基本原理与方法,这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也是我国导演学宝库中难得的财富.

    吴仞之人之初孤岛时期四大导演导演全程经纬录分场分析法

    上戏导演教学特色研究与当代思考

    卢昂
    116-131,中插4-中插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海戏剧学院导演教学经过六十多年的积淀,建立了一套相对科学、完整的体系,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理念.在一大批前辈导师的耕耘与开拓下,在教师们的继承传统和创新下,上戏导演系开辟了 一条以"扎根本土、放眼世界、融贯中西、勇于创新"为理念的人才培养道路,坚持"国际化与民族化创造性融合"的教学特色,确立了"五个一"教学创新战略:一个国际戏剧交流与合作中心、一个民族戏剧人才培养高地、一个大学生原创实践基地、一个高水平教师团队、一个创新性一流课程体系.在当前新文科教改背景下,导演教学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与挑战,有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应对与探索.

    上戏导演教学特色国际化民族化创新融合当代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