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刘英奎(塔来提·吐尔地)

季刊

1672-4577

xuebao22@sohu.com

0991-2576928

83004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团结路734号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Xinjiang Arts Institut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科学技术与"艺术革命"——科艺融合视域下的艺术创作新范式

    沈倩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艺术创作的思维方式、工具和表达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形成了新的艺术创作范式,艺术领域正经历着由科技推动的"艺术革命".思维的革命体现在艺术家利用数字技术加速创作流程,拓宽创意边界,并通过技术思维介入,探索人机协作的新模式;工具的革命不仅提供了新工具,还促进了跨学科合作,重塑了艺术实践的边界;表达的革命中,数字技术不仅升级了艺术表现手法,还催生了互动与沉浸式的跨媒体叙事,改变了观众的参与方式和艺术体验.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正驱动着一场全面的艺术革命,不仅创新了艺术语言,还展现了艺术与科技共生共荣的新时代风貌.

    科艺融合艺术与科技数字化艺术革命未来艺术

    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音乐风格特点与演奏诠释

    林曦冉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三钢琴协奏曲》是普罗科菲耶夫的代表作品,普罗科菲耶夫拥有超过25年的音乐会演出活动与音乐创作,这种作曲家和演奏家密切结合形成的独特艺术现象,被称为"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主义".普罗科菲耶夫同时代的人通常将他的作曲和演奏工作分开看待,如今,人们普遍认为这二者密切相关.对普罗科菲耶夫音乐的诠释趋势可能会有所不同,这取决于演奏者是将普罗科菲耶夫的作曲风格和演奏风格分开,还是将二者视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音乐风格演奏诠释

    斯氏体系中的符号化建制——析"单位与任务"中的动作观点

    杨竣淇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单位与任务"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理论体系中的一组重要元素概念,它不仅是一种对进入与把握斯氏演剧理论体系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操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单位与任务"已经是一组从根本上触及戏剧基础理论的重要概念.斯氏盯准作为戏剧表现手段的动作来确定"单位与任务"的实质与关系,视动作为符号而来对戏剧的表意功能予以剖判,将以往直接从"所指"(结构、情节、主题)入手转化为以"能指"(动作)进入而通达"所指".

    "单位与任务"动作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戏剧动作二重性

    唐代昭武九姓胡乐人及其存在意义探究

    刘硕
    2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代乐人数量众多,除了中原本土的艺人外,从亚洲其他国家、地区来的艺人也是不可忽视的群体.这些昭武九姓胡乐人,对当时中国的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综合文艺都有不少的贡献.其中的家族乐人更是世袭几代、几朝传承技艺,造就了绵延百余年的音乐文化.隋唐时期与中原地区频繁往来的昭武九姓艺人们,将各种艺术体裁发展、改创、融合,从政治服务、通商经济、双向文化交流及音乐舞蹈方面来看,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唐代音乐唐代乐人昭武九姓胡乐人胡乐入华

    新疆优秀乐舞作品的历史经验梳理

    牛欢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疆乐舞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生活和精神的集中体现.本文对新疆优秀乐舞作品的历史经验进行梳理,旨在重视新疆乐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通过对新疆优秀乐舞的全面调研整理及进一步考证,为传承、发展、传播新疆优秀乐舞文化夯实基础.

    优秀传统文化乐舞艺术乐舞文化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中国古典舞元素探究

    杨林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龟兹古老而神秘,有着悠久的音乐和舞蹈的历史,它"管弦伎乐,为各国所用".克孜尔石窟内的各种壁画,犹如龟兹民族舞蹈的巨幅画卷.其中的乐舞人像栩栩如生,在残存的克孜尔石窟壁画中有较为真实的反映.源此而创作的古典舞剧《龟兹恋歌》,古典舞《菱格寻香》《铅华·满壁》《灯舞》《肩鼓舞》《五弦琵琶舞》《筚篥舞》《苏幕遮》《胡旋舞》以及舞蹈组合菱格故事献花童子、燃灯礼佛、怡花醉绳;人物角色金刚力士、乾达婆与紧那罗、香音飞天、菱格寻香等,以壁画人物造型为造型基础,融入现代舞、民族民间舞等各种舞蹈元素,让文物活起来,也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意蕴悠长.由此引发对当下中国古典舞建设发展的思考,建构出根源于传统、立足于当下的"中国古典舞".

    克孜尔壁画龟兹乐舞中国古典舞学术与艺术

    从新疆所现的琵琶类文物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

    肖尧轩刘沛东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在历史上呈现出文化多样性特征,四大文明交汇于此,琵琶类乐器经此地传入中国,留下诸多琵琶类文物.从新疆所呈现的琵琶类文物来看,琵琶乐器在新疆地区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互,由此奠定了中国传统琵琶乐器基础品类,经过与中原文化漫长岁月交融,凝结为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集体智慧、精神之实物体现.本文通过探讨琵琶这一乐器的起源、演变和现实发展,深入分析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文物资料方面"述""辩""赞",讲好琵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万象不离和谐的客观事实;从史料文本方面"诉""叙",透过琵琶乐器深埋的文化交流内涵,澄清西域与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区域交往、民族交融的客观史实;从当下现实方面"观""悟",窥探琵琶类乐器的本质、特征及舞台呈现,深刻探知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经验.

    琵琶文物民族交流历史事实

    题写中的两种面相:小议沈荃的题跋与交游

    施錡
    5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分析了沈荃通过书写题跋获得康熙宠遇的原因,并梳理了沈荃参与群题的两套册页,一套是京师同僚群题的蓝深《画西湖十景严绳孙等诗画合璧册》,题跋内容独具文人特色;一套是地缘友人群题沈灏《墨梅图册》,体现了明末以来女性知识群体的兴起,以及与沈荃朝堂形象相反的遗民情怀.由此可得出沈荃的两种面相,深化对沈荃历史形象的认识.

    沈荃题跋女性知识群体遗民

    图腾崇拜在塔吉克族服饰中的遗存

    任泓菥
    6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经过历史的演变,以一种具象或抽象变形的形式,不同程度保留在人类生活的不同文化领域之中.帕米尔高原被人们称为"世界屋脊",塔吉克族人世代生活在这里,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图腾崇拜.服饰艺术与图腾崇拜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图腾崇拜塔吉克族服饰太阳

    论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质生产力的文生视频——以央视等文生视频生产为例

    乔慧
    7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文生视频技术的出现可以被视为"新质生产力"在艺术生产方面的新开端.文生视频能够助力影视艺术的发展,运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视转化之中,能使其以更好、更快的方式生产、传播、普及.本文以央视听媒体大模型生产、CCTV综合频道推出的中国首部文生视频AI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首部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与B站广受关注的AI版《西游记》为对象,对文生视频担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新质生产力展开研究.

    文生视频新质生产力传统文化国风动画传统文化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