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建筑
新建筑

袁培煌

双月刊

1000-3959

newarch@mail.hust.edu.cn

027-87543856 87544492

430074

武汉珞瑜路1037号

新建筑/Journal New Architectur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介绍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新作品以及建筑教育改革的新尝试。多次荣获省级国家奖项。作为一份建筑科学类的学术期刊,新建筑带给读者的是新鲜学术空气的广角视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知觉锚固——一种源于体验又归于体验的建筑设计方法

    庞博宇曹海婴
    5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知觉现象学作为从主观感性体验出发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难以直接指向客观理性的设计方法论,这也是当代"知觉现象学"建筑作品设计手法较难解译的原因.文章结合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与斯蒂文·霍尔"锚固"的概念,提出"知觉锚固"是现象学设计方法的起点,进而指出循由"触感—聚焦—身体图式"的实体体验设计操作,以及循由"延伸—暗示—叙事"的精神体验设计操作,最终将知觉锚固转化为理解和设计建筑作品的途径,以期解译基于知觉现象学的设计手法.

    知觉现象学知觉锚固体感体验精神体验设计手法

    后现代的眩晕——让·努维尔建筑美学的解构精神

    吴洁妮于海为马卓越吴乐冰...
    5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建筑学的语境中,"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往往被视为"现代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反面,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则常被归入后者.而实际上,他的建筑美学恰恰具有强烈的哲学意义上的后现代及解构主义精神,尤其体现在其作品中突出的"模棱两可性"及对风格与形式窠臼的规避.文章从去中心化及真实与幻象交叠的作品特征、对传统建筑学理念的消解、难以归类的风格与形式,以及他的文脉主义是如何融入后现代解构精神四个角度分析努维尔的建筑美学中的解构实践,并借此梳理长久以来存在于中文学界的对建筑学的解构主义与哲学的解构主义的混淆,厘清一些由此产生的对解构主义的误解,以此获得新的设计启迪.

    让·努维尔后现代主义解构解构主义建筑美学

    基于空间句法的路易斯·巴拉甘色彩设计策略研究——以巴拉甘自宅和吉拉迪住宅为例

    郝志伟李懿芹王新博曹尚...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路易斯·巴拉甘建筑中的色彩多样而富有诗意,为探索其建筑设计中的色彩运用策略,借助空间句法分析工具Depthmap,以巴拉甘自宅和吉拉迪住宅为样本,量化探讨其色彩设计策略与规律.研究发现,巴拉甘的色彩设计与庭院空间密切相关,在营造空间特征和引导空间叙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巴拉甘还将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融合到色彩和空间设计中,体现了他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创新诠释.

    路易斯·巴拉甘建筑色彩空间叙事空间句法庭院空间巴拉甘自宅吉拉迪住宅

    空间正义理论下的街区边界空间更新设计策略图谱建构

    于世伟晋日丰高琪张险峰...
    7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边界空间分隔与联系的辨证矛盾性决定着其在空间层次构成、主体利益需求及空间生产过程中的复杂与多元.在城市更新语境下,对街区边界空间内涵的理解应在空间本体的基底上实现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公共性元素的耦合,避免资本介入对城市公共空间生产过程的绝对控制与非正义侵害.因此,文章基于空间正义理论,结合当下代表性空间更新案例,试图对空间正义予以多义性解读,从功能并置、空间协同与运维共享三个层面建构相应的分级设计策略图谱,在物化内容—图化语言—转化动力的空间正义表达谱系下实现边界空间的正义化建构.

    空间正义街区边界空间更新设计策略图谱

    "大同模式"下的无障碍融合设计探索——以浙江省残疾人之家改造项目为例

    陆激周欣冯余萍陈秋颖...
    7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首先,基于人们对残障认知的变化,在西方的"普同模式"之外提出具有东方特质的"大同模式";回顾无障碍设计方法的变迁,在国外的"通用设计"之外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融合设计".随后,进一步提出具备差异性、复合性、灵活性、隐藏性和整体性的无障碍融合设计策略,并将其应用于浙江省残疾人之家的改造设计中.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以适合东方文化传统的理念和方法,为面向全 龄化使用、多元化需求的无障碍设计提供借鉴.

    无障碍设计融合设计大同模式浙江省残疾人之家

    遗产化视角下的福州古厝保护与活化研究——兼论《福州市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改造设计技术导则》的价值与局限

    季宏
    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对福州古厝建筑遗产的类型构成、分类保护与活化原则、方法、模式进行介绍,指出《福州市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改造设计技术导则》是对《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试行)》的全面借鉴.基于遗产化的视角,指出由于建筑遗产类型内涵与边界不清,导致对部分类型的福州古厝过度保护,并尝试通过对导则的修订、保护框架的建构,达到科学分类保护的目的,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建构提供理论基础.

    遗产化福州古厝分类保护设计技术导则保护传承体系

    多方参与的北京传统居住院落保护实践运行机制解析

    吴灈杭张若曦张乐敏
    8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居住院落是北京老城保护的重点与难点,尽管保护实践不断开展,但风貌环境与居住条件仍普遍落后,亟需探究保护实践的运行机制,理解保护行动与保护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提升保护实践效果.为此,以北京雨儿胡同传统居住院落保护实践项目为例,从多方参与的过程性特点出发,构建"过程分析—效果评价—原因反思"的保护实践运行机制解析框架.研究发现:主体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项目目标设置、过程设计和机制保障共同影响实践效果.据此提出传统居住院落保护实践策略建议,为精细化设计多方参与保护实践运行机制提供参考.

    多方参与传统居住院落保护实践运行机制过程分析效果评价原因反思

    社区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环境行为实证研究——以西安市3所养老设施为例

    张娜张倩王芳王沛雨...
    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高社区介护型养老设施内老年人休闲娱乐行为的积极性、舒适性对于增强老年人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采用质性分析方法提炼获得影响老年人休闲娱乐行为的5种空间环境因素(空间集约化、空间可达性、环境舒适性、空间场所感、空间吸引力),并运用环境行为学的半结构式观察法对西安市3家社区介护型养老设施进行深入调查,证实5种因素与老年人休闲娱乐行为表征存在强关联性,进而提出社区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设计对策.

    社区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休闲娱乐行为实证研究

    社区建成环境对老年人步行时长的影响及优化策略——以成都市为例

    魏东喻冰洁杨林川
    98-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步行是老年人最为常见的日常活动和交通方式,对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研究较少关注步行时长这一重要的强度表征,以及与之相关的人本尺度建成环境要素.文章利用成都市大规模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分析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单日步行时长,采用街景图像和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测算多种社区建成环境要素,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步行时长与社区建成环境要素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人口密度、道路密度、NDBI、休闲设施数量和绿视率等社区建成环境指标对老年人步行时长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后,从"生活圈""公共空间"及"慢行系统"三个方面提出了鼓励老年人步行活动的适老环境优化策略.

    建成环境老年人人口老龄化步行活动社区

    基于类型学方法的城镇住宅节能改造效果的分类评估——以重庆市为例

    黄海静林犀
    104-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城镇住宅量大面广、复杂多样、能效偏低且参差不齐的现况,基于类型学方法,以重庆市1950-2000年间的城镇住宅为例,采用CHAID决策树算法,按照建造年代、住宅套型和套型组合三种属性,从373例样本中归纳出围护结构的三个大类和24个子类,并构建原型的物理模型.模拟分析表明:分类评估可以更好地解释不同建筑类型冷、热负荷需求的影响因子及其显著程度,筛选出最不节能的类型及各类型最不利于节能的部位;不同类型住宅的冷、热负荷节约率取决于节能改造后不同部位的贡献度.推荐运用CHAID决策树算法对节能改造评价标准进行类型化细分,并扩展至更大区域范围的能效评估和改造潜力预测.

    城镇住宅围护结构的节能性能建筑类型学CHAID决策树节能改造效果的分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