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建筑
新建筑

袁培煌

双月刊

1000-3959

newarch@mail.hust.edu.cn

027-87543856 87544492

430074

武汉珞瑜路1037号

新建筑/Journal New Architectur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介绍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新作品以及建筑教育改革的新尝试。多次荣获省级国家奖项。作为一份建筑科学类的学术期刊,新建筑带给读者的是新鲜学术空气的广角视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知识图谱的中国城市更新研究进展评析

    郑文晖陈欣晖
    11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CiteSpace软件对我国城市更新相关文献(1993-2022年)进行知识图谱解析,发现:我国城市更新研究发文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合作研究趋于增加;规划、建筑、地理类期刊是论文刊发的主要平台;研究历程呈现紧密结合重大政策、实践需求的特点;研究可归纳为多元视角、城市经验、生态维度、更新模式、更新动力等五个领域.最后,提出城市更新研究未来应加强成果转化、把握前沿动态、促进学科融合.

    城市更新知识图谱研究进展CiteSpace软件

    现代城市"精明更新"中的"空间悔过"策略——结合浙江绍兴老城"削楼"案例的讨论

    沈丹杰杨宇振
    116-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建设过程有不同诉求.如何面对上一个阶段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关键和普遍性议题,是一个"精明更新"的议题.绍兴政府试图通过"削楼"方法修复和延续古城的历史传统格局,进而引发社会广泛讨论.文章首先探讨作为城市更新空间策略基础的自然山水格局与水系空间;进而分析当下的城市空间矛盾,借鉴多个国际城市的精明更新案例,结合绍兴城的传统空间特征提出重生水路、登高揽胜与重塑城市多样生活的更新策略.

    精明更新空间悔过绍兴老城历史空间布局更新策略

    "海丝"影响下泉州古城格局演化及其"规画"探析

    刘淑虎康振黄静馨黄龙英...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掘和弘扬地方人居智慧对传递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以泉州参与"海丝"的空间演化历程为主线,围绕"港-城"关系、城市形制、功能格局、精神场所演化等显性特征,解析"海丝"影响下泉州古城的格局演化轨迹与规律,并依托"规画"六法解析城市与自然环境融合的营城智慧.研究表明,在"海丝"影响下,古代泉州历经从"港城临近"到"港城分设",形制从规则到不规则,功能从单一到多元的演变,以及精神空间从"本土信仰"到"内外兼收"的显性转变;从"规画"视野上可发掘其具有"依江立城""顺势立形"和"纾害归利"的营城经验.当代城市建设应从古代泉州的文化包容、革化调适、顺势立形等营城理念中汲取当代意义,弘扬传统营城的优秀经验.

    "海丝"文化古代泉州演化特征"规画"经验

    江、河、海交融影响下的扬州古城格局演进研究

    宋桂杰程青菡叶舒成佳贤...
    129-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扬州位于运河和长江交汇处,长江岸线、运河水系的变迁及海上贸易的影响,对扬州古城格局演进产生了重大作用.运河水系和长江岸线的变迁,推动扬州古城从闾里制度格局下的"单城",发展为坊市制度及其后的"多城".随着古代扬州的水环境变迁及工商业贸易的繁荣,扬州古城形态历经从秦至隋时期的"口"字形、唐至元时期的"吕"字形至明清时期的"明"字形的格局变化,以及自唐元时期的"南北纵向"至明清时期的"东西横向"生长方向变化;城市功能也从封闭型防御功能为主逐步演进为开放型商贸功能为主,并呈现"江、河、海共生型"扬州古城空间格局演进特点.

    海上丝绸之路空间格局空间变迁扬州古城

    丝绸之路河西段聚落空间结构特征与优化策略研究

    李军环张耀珑黄馨予阿鑫...
    134-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丝绸之路沿线乡村聚落受到特殊地理环境和多元文化的双重影响,具有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文章选取典型的丝绸之路河西段肃南县马蹄藏族乡的芭蕉湾村、南城子村、石峰村为研究对象,基于人类聚居学理论,从三维和二维角度运用量化的数理分析方法对样本聚落的空间格局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总结其形态特征与空间组织规律,发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针对乡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提升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从"遗传"和"修复"两个层面、"面—线—点"三个层级提出聚落空间结构优化思路.

    丝绸之路河西段空间结构空间优化量化研究

    丝绸之路甘肃段明清传统木构建筑转角结构演进研究

    孟祥武卢萌叶明晖
    139-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丝绸之路沿线甘肃境内尚有大量的传统木构建筑实物遗存,其形制存在着明显的交融性及差异性;该区域内等级较高的是歇山建筑,转角结构的区别尤为突出.文章从转角结构的类型出发,运用建筑形制年代学的分析方法,梳理丝绸之路甘肃段沿线重镇典型传统建筑转角结构的形制特征和演进机制,从而明晰沿线木构建筑的分布特征与地域差异,挖掘地方建筑营造体系发展脉络的深刻内涵,以期完善该区域的大木营造理论,并由此映射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

    丝绸之路甘肃地区转角结构建筑类型学地区性

    草原丝路沿线历史村镇空间特征及演进规律

    王文明刘加男尚丹马明...
    14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聚焦草原丝绸之路,以张库商道内蒙古段沿线1133个历史村镇为研究对象,探究历史村镇时空分布集聚性与自然环境、古道的耦合关系;总结出军防影响型、寺庙影响型、商贸影响型3类历史村镇的形态、功能特征,并通过区域系统理论分析历史村镇演进的内在驱动因素与外在影响因素,进而得出其演进规律.文章在理论上构建了草原丝路沿线历史村镇的研究框架,为后续沿线历史村镇遗产保护提供基础,为一带一路战略下沿线历史村镇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草原丝路内蒙古张库商道历史村镇空间形态演进规律

    杨浦滨江南段废景演进中的"景象"思辨

    陈蔚镇徐一珉刘荃
    150-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杨浦滨江,在从"锈带到秀带"的工业再生中以视觉作为媒介,通过结合工业遗址、当代艺术及消费文化,创造了一个足以将废弃景观衬托出价值的场域并带来新的意象经济.腹地居民、废墟探索者及建筑师在废弃厂区中的实践呈现出有别于主流景象叙事的他者视角——一种更富有动态性、过程性与社会经济更新意义的视角.文章旨在探讨当废弃景观演进为公共空间、公共建筑并重获公共性时,对它的"介入"应该如何展开.

    废弃景观景象叙事他者杨浦滨江

    数字

    1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