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建筑
新建筑

袁培煌

双月刊

1000-3959

newarch@mail.hust.edu.cn

027-87543856 87544492

430074

武汉珞瑜路1037号

新建筑/Journal New Architectur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介绍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新作品以及建筑教育改革的新尝试。多次荣获省级国家奖项。作为一份建筑科学类的学术期刊,新建筑带给读者的是新鲜学术空气的广角视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上海近代建筑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出现、演变及其价值认知

    宿新宝
    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1843年上海开埠,西式建筑进入上海并引起了建筑风格和式样的巨大变化,而支撑这种变化的正是新的建筑材料与技术的出现和演变.它们在百年时间内经历了从传统到改良、从舶来到自产的过程,现代建筑施工业也逐步取代了传统匠作营造业.文章通过搜集整理近代文献、图纸中的新材料与新技术,并结合近代建筑遗产保护工程中的实物案例,概要性梳理了上海近代建筑中新材料与新技术的类型、特征与演变过程;并从建造价值的角度,阐释了建造技术与建筑遗产的关系,并基于近代建筑建造的价值认知提出针对性的保护建议.

    近代建筑遗产建造材料与技术易建性价值认知

    入城归乡:建造技术的"洄游"——上海、宁波周边近代营造厂经营者自宅建造技艺与遗产价值研究初探

    张天张晓春
    6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营造厂经营者的流动,是推动近代技术在不同地域间、城乡之间传播的动力之一.依托大城市营造厂经营者返回乡村后的自宅建造实践,近代建筑技术得以产生一条渗透至乡村的可能路径.文章针对上海、宁波周边的营造厂经营者自宅建造实践展开研究,以此讨论近代建造技术与工艺在城乡间流动的问题;落脚于营造厂经营者自宅的遗产价值问题,讨论其作为技术"样本"的保存对建造模式、工艺的留存等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技术流动中西建筑技术交流建造工艺建造与遗产营造厂经营者自宅

    "环丘"之间的新旧融合——江门市乡村振兴培训中心改造

    何小欣苏平
    74-79页

    悬浮与翻卷——如东幼儿园创作手记

    谭亮马晓东
    80-83页

    超越分隔与连接——两座乡镇步行桥设计探讨

    杨宇振覃琳
    8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桥的本意在于连接两处,它改变了地方的空间结构和人们行动的轨迹.桥作为一种存在物成为建成环境一部分,它所处的位置和形态成为有意味的新景观.桥作为人们相遇的空间节点,它可以超越基本的功能,成为地方的公共空间.文章从齐美尔讨论"桥与门"的关系开始,借用齐美尔论述桥的三个差异功能"分者相连""意图付诸实施"和"直观可见"来讲述重庆石柱县中益乡场镇上两座新步行桥(小河桥和大河桥)的形成过程,探讨它们成为场镇上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和重要的公共空间背后的设计理念.

    步行桥分隔与连接直观可见齐美尔

    流动·增容——基于结构托换技术的既有建筑改造设计方法

    韩雨晨韩冬青吉天宇
    9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构托换能够有效降低空间改造的工程量,是建筑改造工程朝向精细化、轻量化、低碳化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结构托换技术与空间设计目标的协同需要跨专业的方法体系指导.文章从形态学视角概括了结构托换技术的类型及与其协同的空间设计策略,提出了结构与空间协同的托换空间设计方法,最后通过在南京小西湖街区部分建筑改造项目中进行实践验证,为托换技术与空间改造设计的协同运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证参考.

    结构托换建筑改造结构设计协同设计结构建筑学

    "地方"观念的转变与建筑学在行动

    雷晶晶汪原
    96-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下半叶,全球向后工业甚至"超工业"的转型,伴随着深度工业化,将世界纳入流动体系,但也蔓延危机.地方观念从"场所"开始,经历"无地方""无地方感""非地"三次观念转型,对应后工业文化批判(1950-1970年代)、后现代主义(1980年代)、超现代全球化(1990年代至今)等时代问题.建筑学以行动意识直面危机,重构人地交互.解读地方观念转变,识别空间-人本主义、行为-身份认同、时间-人机互构三种建筑学行动路径,以及抵抗型再地方、敞开型再地方和速度中继三类应对策略,重申建筑学行动潜能.

    地方/场所无地方无地方感非地后工业转型超工业转型深度工业化全球化

    全龄友好的城市环境研究进展及未来趋向

    贺慧荣升张彤
    103-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龄友好的议题广泛渗透到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管理与运营等各方面的背景下,文章以梳理全龄友好的发展脉络、明确全龄友好概念为目标,对发表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1 256篇文献及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188篇文献分别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总结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热点和争论,对全龄友好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研究表明:现阶段全龄友好的相关研究热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以全龄友好为发展导向的城市环境能够促进代际融合,提升城市环境与使用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升城市品质,进而促进各年龄段的人群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全龄友好代际协同城市发展老龄友好

    "数字发现"——长城防御体系20年研究部分成果展

    李哲衣保锦施雯馨张玉坤...
    110-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03年从北方堡寨聚落转到长城堡寨研究后的20年中,天津大学研究团队先从宏观层面钩沉明长城堡寨的层级性组织,扩展到烽传、驿传等各类子系统的层级组织、间距线路,从建筑学科视角重构明长城防御体系的规划策略、体系格局,修正"长城就是一道墙"的固有观念.再深入微观层面,以全线连续采集实景三维数据为基础,揭示众多未知设施、构件,跨地域统计潜在形制规律,发现微观设施中蕴含的民族智慧.恰逢中国民居展这一难得机遇,遂综合运用图示、多媒体、实物展品将复杂的巨系统和部分新发现以鲜活易懂的方式介绍给公众,这是线性遗产体系化展示的一次有益尝试.

    长城防御体系线性遗产展示策略展品开发建筑遗产传播

    营造尺系——度制变迁之于乡土建筑的历时性线索探讨

    李浈
    116-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营造尺作为传统营造工具的科研意义,指出其尺值变化带来的营造用尺的共时性特征和历时性变迁.然后,基于我国营造尺系的官方背景和乡土习俗,论述了南、北方营造尺使用的历史特征和源流变迁,指出南方尺系的稳定性区域特色,以及北方尺系对官方制度因素等的密切响应.在此基础上,分辨了吴越尺系、闽尺系、淮尺系、赣尺系、粤尺、鲁尺、晋冀尺等的共时性使用情况,以及唐宋明清以来官尺的历史遗留及影响.最后阐明尺系研究对乡土建筑区划和谱系探讨的参考所在.

    营造尺系官尺乡尺乡土建筑区划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