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建筑
新建筑

袁培煌

双月刊

1000-3959

newarch@mail.hust.edu.cn

027-87543856 87544492

430074

武汉珞瑜路1037号

新建筑/Journal New Architectur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介绍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新作品以及建筑教育改革的新尝试。多次荣获省级国家奖项。作为一份建筑科学类的学术期刊,新建筑带给读者的是新鲜学术空气的广角视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野形构——华中科技大学的武陵干栏研究40年

    汤诗旷李晓峰
    117-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1月20日在四川李庄成功举办的"中国民居——传统居住形态研究展"上,华中科技大学团队以武陵干栏为主题,展出了其深耕武陵40年的研究脉络,包括"致敬传统""武陵干栏研究进行时""未来发展趋向"等版块.在此契机下,文章试图回溯华中科技大学民居研究的若干重要阶段,梳理研究团队40年来从经典史论转向田野实证、深耕营造技艺体系化调查并面向当代乡土实践的奋进线索.

    武陵干栏民居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席居史论传统营造技艺

    整体、特征、活化——清华乡土建筑研究与实践回顾

    罗德胤
    123-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华乡土建筑研究团队在四川宜宾李庄"中国民居——传统居住形态研究展"上展出了五个案例,分别是诸葛村、廿八都镇、哈尼梯田聚落、浙江松阳县和李庄民居测绘.这些案例大致代表了清华乡土建筑研究和实践的三个工作阶段,即整体阶段、特征阶段和活化阶段.文章分析了三个阶段各自的特点,以及产生阶段变化的原因.

    乡土建筑传统村落乡村振兴遗产活化

    井蛙可谈海,夏虫能语冰——东南大学徽州传统民居与村落研究历程

    龚恺裴逸飞
    127-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南大学研究徽州传统民居与村落已有70余年历程,其中,既有学术先辈们筚路蓝缕的开创性工作,亦有晚生一棒一棒的后继接力赛,尤为突出的是多专业师生的共同参与、各自阅读,使得徽州民居研究呈现出繁荣景象.借四川宜宾李庄"中国民居·传统居住形态研究展",在图片、图纸之外,用文字重新梳理各阶段的工作、思考与成果.

    徽州民居与村落测绘研究历程

    交融于川——西南交通大学民居研究学术史脉络

    张宇沈中伟
    134-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回顾了西南交通大学民居研究的发端和演化历程,尝试厘清其学术脉络.西南交通大学研究团队传承了中国营造学社的现场调研传统,重访了学社在四川调查的民居,汲取了学社的调研方法.团队关注四川民居建筑与聚落背后的逻辑生成,深入研究了巴蜀汉族地区的单体散居和场镇聚落,以及多民族地区的防御性聚落;特别是季富政教授,他在调研中融入了"画意"和"个性",强调审美意趣和主观体验.在遗产保护层面,团队对民居调查对象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西南交通大学中国营造学社民居研究四川民居季富政

    脚丈乡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乡土建筑研究概述

    靳亦冰李冬雪邹佳勤赵书仪...
    139-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乡土建筑研究团队始终扎根西部、深耕乡土,致力于西部人居环境改善与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本研究系统梳理了研究团队在黄土高原、河西走廊、西海固、河湟、三江源、藏彝走廊等不同研究片区,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核心学术思想和建立在身体力行基础上的研究成果,以期能为区域学科理论建构查漏补缺,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西北乡土地域文化乡村人居因地制宜知行合一

    从传统走向未来——吉林建筑大学探索寒地传统民居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赵宏宇刘桐郭苏琳韦宝畏...
    145-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关于寒地传统民居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文章对近年来吉建大寒地传统民居研究团队的学术研究历程与研究方向进行梳理,主要包括民居建筑形态、民居建筑文化和传统村落价值挖掘与保护等方面.当前,团队主动响应吉林省"生态强省"战略,助力乡村振兴,重点关注寒地传统村落的生态智慧挖掘,提出"三低一高"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驭灾手段;并通过科普传播、高校及社会人才培养等方式传达可持续的生态智慧哲学观,为后续的活态传承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寒冷地区传统民居生态智慧文化传承现代转译

    民居研究与实践教学——南京大学乡村振兴工作营内蒙古实践记录

    梁宇舒
    150-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于常规的以短期搭建实验为主的一次性的学生工作营,南京大学试图建立一种长期的乡村陪伴服务模式——以带队教师2~3年的连续带队为服务周期,基于人类学田野调查、既有建筑实录(测绘)、社会学考察、材料建构实验、在地设计研究、小体量建造、学术汇编与策展为一体的乡村发展研究与设计介入.文章在回顾归纳南大与之相关的建筑学术传统基础上,以南京大学乡村振兴工作营内蒙古阿拉善支队的设计研究与教学实践为案例,以我国北方内蒙古地区一个蒙古族游牧晚期的定居聚落为观察对象,逐一阐释"中国民居——传统居住形态研究展"中南京大学参展成果背后的创新工作模式、案例研究方法、实践成果.文章认为"乡村工作站模式"的探索延续了南大关于地方建构文化与设计的核心学术思想,不仅有助于在教学层面增强学生实际建造能力的培养,带领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建造中,一定程度规避了传统建筑学教学的弊端,还有助于链接民居研究与地方实践两个学术领域,助力高校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乡土建筑内蒙古蒙古族乡村工作站持续性建筑学教学

    数字

    1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