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心理发展与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与教育

林崇德

双月刊

1001-4918

pdae@bnu.edu.cn

010-58807700

100875

北京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院内

心理发展与教育/Journal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儿童心理学方面的学术性刊物。主要为儿童教育工作者提供相关专业的理论文章及实验报告,介绍国内外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最新进展及最新研究成果。内容包括儿童心理与社会性发展,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家庭、学校与儿童发展,研究方法与测量工具,特殊儿童心理,心理健康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师生关系与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自尊和亲子亲合的作用

    余宾郭成缪华灵彭于珏...
    99-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5482名来自7所小学的四到六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师生关系与小学生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同时考察自尊和亲子亲合在其中的作用机制.在控制性别和年龄后,结果发现:(1)师生关系显著负向预测小学生的攻击行为;(2)师生关系越好,小学生的自尊水平越高,攻击行为越少;(3)师生关系对小学生攻击行为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受到亲子亲合的调节,具体而言,随着亲子亲合水平的增强,师生关系对自尊的正向预测作用和对攻击行为的负向预测作用均增强,而自尊对攻击行为的负向预测作用则减弱;反之亦然.本研究有利于揭示师生关系与小学生攻击行为间的关系,对预防和干预小学生的攻击行为有一定启示意义.

    小学生师生关系自尊亲子亲合攻击行为

    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网络成瘾的关系:社交焦虑和无聊倾向的作用

    周姿言胡潇张一林苏瑞琳...
    109-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调查3880名初中生,探讨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网络成瘾的关系,并检验社交焦虑和无聊倾向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负性生活事件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网络成瘾;(2)社交焦虑和无聊倾向分别在负性生活事件和网络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负性生活事件还能通过社交焦虑和无聊倾向的链式中介间接预测网络成瘾.结合上述结果,本研究依据修正后的个人-情绪-认知-执行交互模型(I-PACE)和初中生的群体特征揭示了负性环境因素作用于初中生网络成瘾的内在机制及对实践干预工作的重要启示.

    负性生活事件网络成瘾社交焦虑无聊倾向初中生

    敬畏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同伴关系的调节作用

    李晓明孟员阳芷晴刘小丹...
    117-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通过客观操纵个体的敬畏情绪状态以探究敬畏情绪(积极与消极敬畏)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同伴关系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有效干预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提供建议.结果发现:(1)敬畏(尤其是积极敬畏)以及良好的同伴关系可有效抑制青少年的攻击行为;(2)同伴关系可调节积极敬畏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相比于同伴关系良好者,积极敬畏对同伴关系不良者的攻击行为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该研究表明对于存在社会适应问题的青少年而言,敬畏感培育应格外受到重视.

    敬畏攻击行为同伴关系青少年

    同一性混乱与青少年自伤的关系:疏离感的中介作用和情绪调节困难的调节作用

    顾红磊黄佳李家成
    126-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少年是自伤行为的高发人群,并且近年来青少年的自伤发生率有日渐上升的趋势.本研究基于边界模型探讨同一性混乱与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关系,并从体验回避的视角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疏离感的中介作用和情绪调节困难的调节作用.采用 自伤行为量表、同一性混乱量表、疏离感量表和情绪调节困难量表对1319名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和年龄后,同一性混乱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自伤,疏离感在二者之间起中介作用;(2)疏离感在同一性混乱和青少年自伤之间的中介效应受到情绪调节困难的调节,只有当情绪调节困难水平较高时,疏离感的中介作用才显著.本研究将同一性这一青少年发展的中心任务与 自伤联系起来,对青少年自伤的预防和干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非自杀性自伤同一性混乱疏离感情绪调节困难青少年

    儿童早期易怒:特性、评估、风险因素与干预

    李艳玮黄一依翟清灼周文沁...
    135-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易怒是多种精神障碍常见的临床表现,被认为是重要的跨疾病诊断依据.文章梳理了易怒的内涵,指出易怒是儿童早期常见的个性特质,早期易怒具有损伤性和发展性,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儿童早期易怒的评估、风险因素和心理干预.文章提出未来研究应关注以下方面:(1)建立多模态、多指标的易怒评估体系;(2)着重探讨"认知×情绪"共同作用视角下易怒的复杂作用机制、易怒与风险因素之间的双向作用机制;(3)重视对儿童早期易怒的干预,设计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多维度人机交互式方案.

    易怒儿童早期情绪失调风险因素干预

    "说出即相信"效应:基于共享现实的解释

    崔梓芊张环刘希平
    145-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日常对话中,发言者向听众传达信息时通常会偏向于听众的态度,且发言者随后的记忆也会发生改变,这就是"说出即相信"(Saying-Is-Believing,SIB)效应.前人研究曾通过基本信息过程和认知失调来解释这一效应,但是近期的共享现实理论提出,由于认知动机和关系动机驱动着发言者与听众创建共享现实,在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发言者根据共享现实会即时调整自己的输出信息,同时这种调整也会影响发言者的长时记忆,产生SIB效应.未来研究应聚焦于共享现实理论解释SIB效应中仍存在的困难与挑战,利用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手段提高SIB研究的外部效度,同时开展本土 SIB研究并探索其在应用领域发挥的作用,构建更加系统完善的共享现实理论体系.

    "说出即相信"效应共享现实认知动机关系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