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心理技术与应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心理技术与应用
心理技术与应用

月刊

心理技术与应用/Journal Psychology: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权力感对公共物品博弈中合作行为的影响:共情的调节作用

    马苏兰孙倩田晓明
    193-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权力感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及其边界条件,以236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故事回忆法操纵被试的权力感水平,并测量其共情水平及在公共物品博弈中的合作行为.结果发现,高权力感者比低权力感者表现出更少的合作行为;高共情者比低共情者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共情调节权力感与合作行为的关系:高共情缓冲高权力感对合作行为的负面影响.该发现深化了对权力感和共情在社会互动中作用的理解,凸显了个体特质在行为塑造中的重要性.

    社会困境权力感特质共情

    群组视角观点采择:自动加工的证据

    何晓燕杨滢巧杨丰伊尹军...
    200-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经典的视觉观点采择范式,本研究探讨人们如何采择群组视角观点.研究创设了自我视角信息与群组视角信息一致与不一致条件,比较两种条件下被试对自我视角信息判断的反应时.若被试在视角信息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其在一致条件下时,提示被试在判断自我视角信息时受到了群组视角信息的干扰,即自动加工了群组视角的观点.结果显示,相比视角信息一致条件,被试在视角信息不一致条件下反应时更长.当虚拟人物群组被箭头替代后,被试自动加工群组视角信息效应消失.该结果揭示,人们会自动地加工社会群组的视觉信息,且该效应不能由物理层面的指向所解释.

    视觉观点采择群组视角自我视角自动加工

    家庭嘈杂度与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父母与儿童情绪调节的链式中介作用

    郝立荣王濛濛杨玉川董妍...
    21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家庭嘈杂度对儿童主观幸福感的作用及其内在机制,采用家庭嘈杂度问卷、情绪调节问卷、主观幸福感量表和社会经济地位量表对387名南京市某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家庭嘈杂度与儿童主观幸福感、父母认知重评和儿童认知重评显著负相关,儿童主观幸福感与父母认知重评和儿童认知重评显著正相关,与儿童表达抑制显著负相关;(2)家庭嘈杂度对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直接作用显著;(3)父母和儿童的认知重评策略在家庭嘈杂度和儿童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儿童认知重评策略还有独立中介作用.因此,可以通过降低家庭的嘈杂程度、增加父母和儿童认知重评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频率提高儿童的主观幸福感.

    家庭嘈杂度父母情绪调节儿童情绪调节社会经济地位主观幸福感

    高中生心理健康素养量表的编制

    庞红卫邵巧倍宁雪夏晶...
    220-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借鉴国内外心理健康素养量表的概念框架与设计理念,编制符合我国当代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且便于在学校开展测量的心理健康素养量表.采用基于前人研究编制的52项条目的高中生心理健康素养量表和作为效标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接近全国普通高中水平的两所学校的高中生开展调查并回收有效问卷798份,经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分析,该量表最终条目为23项,分为知识、态度、行为/技能与表现三个维度,且信效度良好,可以较好地评估我国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

    心理健康素养高中生量表编制信度效度

    儿童性别认同的发展及其对社会适应的影响

    梁琳琳梁叶王依宁刘文...
    229-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性别认同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性别认同与儿童社会适应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性别认同的概念和衡量标准也变得越来越丰富.近年来,研究者开始从双重身份认同的视角探索性别认同,分别考察同性性别群体认同和异性性别群体认同.关于性别认同对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现有研究重点探究了自我适应与人际适应两个方面的结果.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儿童内隐与外显性别认同之间的联系、不同性别认同类型与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重视对低同性性别群体认同儿童社会适应的干预.

    同性性别群体认同异性性别群体认同社会适应

    社交中的默契奥秘:探索人际同步的循环式模型和神经基础

    韩逸雪卢克龙刘燊
    239-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同步性是社会交往中普遍存在的重要特征,人际同步以其独特的价值为个体发展、群体合作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基于人际同步中不同的社会机制、心理过程和神经机制,构建了一个新的循环式人际同步综合模型,以揭示人际同步现象潜在的认知神经机制.人际同步研究中基于超扫描技术的研究范式主要用于联合行动、共同注意、交互式决策、情感交流和创造性问题五个领域.人际同步神经信号的变化已经被证实存在于右侧颞叶、额叶、左额下回等脑区,其中θ波、α和μ波在一定频率范围内变化明显.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些脑区内的信号对于人际同步现象潜在的认知神经机制的作用和影响.

    人际同步脑际同步脑-脑耦合超扫描自我-他人重合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