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心理与行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心理与行为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

沈德立

双月刊

1672-0628

psybeh@mail.tjnu.edu.cn

022-23065320 23065322

300074

天津市河西区吴家窑大街57号增1号天津师范大学八里台校区106#信箱

心理与行为研究/Journal 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汉语词切分和字号对阅读知觉广度的影响:眼动的证据

    郭梅华兰泽波巫金根李赛男...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采用移动窗口范式,探讨汉语词切分线索和字号对阅读知觉广度的影响,采用 3(词切分线索:不切分、正确词切分、错误词切分)×2(字号:大、小)×4(窗口:L1R2、L1R3、L1R4、整行)的被试内实验设计.结果发现,字号与窗口交互作用不显著,词切分线索、字号与窗口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结果表明,字号对汉语阅读知觉广度的影响可能非常有限,词切分线索也不调节字号对汉语阅读知觉广度的影响.

    字号阅读知觉广度词切分线索

    三维空间深度位置上情绪面孔对返回抑制的影响

    钱程赵越牛溪溪顾佳灿...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三维场景,将Posner线索化范式应用到三维空间,通过两个实验操纵了目标深度、线索有效性以及情绪面孔的效价,考察了三维空间深度位置上情绪面孔如何影响视觉空间返回抑制.结果发现,(1)情绪面孔作为目标时,目标出现在近处空间,情绪面孔效价与返回抑制存在交互作用,负性面孔下的返回抑制减小;(2)情绪面孔作为线索时,目标出现在远处空间,情绪面孔效价与返回抑制存在交互作用,负性面孔下的返回抑制增大.研究表明,三维空间中情绪面孔能够影响返回抑制的大小,且这种影响在远近空间下存在差异.

    三维空间返回抑制情绪面孔注意定向

    预期与时间注意对视觉感知的影响

    付春野吕勇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用注意瞬脱范式,通过 2 个实验探究时间注意与条件概率建立的预期如何互动性地作用于视觉感知.结果发现:当刺激处于注意瞬脱期时,与中性条件相比,符合预期刺激的视觉敏感性更高,且违反预期刺激的视觉敏感性更低;无论刺激是否处于注意瞬脱期,符合预期时的决策标准更低,违反预期时的主观可见性更高.研究结果为预测编码理论框架下预期与注意的协同作用模式提供了实证支持.

    视觉感知预期时间注意预测编码理论

    几何图形社会角色隐喻的映射机制:行为和ERPs证据

    姚远青郭易安李春梅吴亚楠...
    23-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几何图形和社会角色的隐喻联结及其映射关系,采用两个Stroop实验进行双向验证.结果发现,正方形和社会角色"父/男",圆形和社会角色"母/女"存在隐喻一致性效应,并且强调了认知系统中关于几何图形和社会角色概念之间关系的映射双向性,为隐喻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认识.ERPs结果表明,不一致条件比一致条件引起更大的N450和LPC成分,这为理解隐喻效应的神经机制提供了证据.

    几何图形社会角色隐喻映射机制

    道德决策中是否存在方言效应?

    刘思远朱麟王瑞冰徐楚言...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同一个道德两难情境,使用不同语言(母语、外语)呈现时,会影响个体的道德选择倾向,外语条件中个体会做出更多的功利主义选择,即道德外语效应.使用不同方言呈现道德两难困境是否会影响个体的道德选择倾向?实验 1 和实验 2 都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在无音频(实验 1)、普通话、本地方言和非本地方言条件下呈现道德两难困境.两个实验的被试分别为中国的大学生和非大学生成年群体,并分别在实验室和线上情境下完成对道德两难困境的决策,发现本地方言相比于非本地方言(实验 1)和普通话(实验 2)引发更少的功利主义道德选择.本研究首次发现类似道德外语效应的道德方言效应.

    道德决策道德方言效应道德外语效应

    道德自我知觉对欺骗行为的影响:解释水平的调节作用

    马燕王振宏
    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德自我知觉的提升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存在道德一致性效应与道德心理许可效应两种矛盾现象,造成这种不一致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解释水平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解释水平在道德自我知觉提升与欺骗行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实验 1 和实验 2 分别以 179 名和 192 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数字矩阵任务测量欺骗行为,采用过去时间距离和未来时间距离操纵解释水平.结果发现:高解释水平下(较远的过去、未来),道德自我知觉启动组的欺骗行为显著低于道德自我知觉未启动组,而低解释水平下(较近的过去、未来),道德自我知觉启动组的欺骗行为显著高于道德自我知觉未启动组.因此,解释水平调节道德自我知觉对欺骗行为的影响,即高解释水平下,道德自我知觉提升产生了道德一致性效应;而低解释水平下,道德自我知觉提升产生了道德心理许可效应.

    道德自我知觉道德行为欺骗行为解释水平

    一般依恋、父母依恋与青少年抑郁和问题行为的关系

    曹贤才潘姝玮王大华白学军...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依恋系统的层级模型,采用二次多项式回归与响应面分析方法,探究一般依恋与父母依恋如何共同作用于青少年的抑郁与问题行为.研究招募 488 名初高中生,采用关系结构问卷等工具进行相关变量测查.结果表明,一般依恋与父母依恋存在显著正相关;青少年一般依恋与父母依恋能负向预测抑郁和问题行为水平,且存在一般依恋与父母依恋的交互作用;在对问题行为的预测上,存在一般依恋与母亲依恋的匹配效应.

    一般依恋父母依恋抑郁问题行为二次响应面回归分析

    父母自主支持、10~12岁儿童的同伴关系与执行功能的动态互动关系:一个发展级联模型

    赵新宇乔晓光邢晓沛
    55-6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 514 名三、四年级学生进行间隔半年的三次追踪,考察学龄中后期父母自主支持、儿童同伴关系与执行功能间潜在的级联效应及其可能存在的发展变化和父母性别差异.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结果发现:在个体间层面,儿童执行功能与父母自主支持和同伴接纳/拒绝部分显著相关,且父亲自主支持与同伴接纳显著相关;在个体内层面,执行功能与父母自主支持由双向预测变成执行功能对自主支持单向预测;执行功能对同伴接纳单向预测变为双向预测;仅母亲自主支持与同伴关系存在双向预测.父母自主支持、儿童同伴关系与执行功能三者在学龄中后期存在相互影响的级联效应,且这一效应存在时间变化性与父母性别差异.

    父母自主支持执行功能同伴关系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

    父母自主支持与高中生学习投入:意向性自我调节和学校联结的作用

    武俐郭元祥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父母自主支持对高中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使用父母自主支持量表、意向性自我调节问卷、学校联结问卷和中文版学习投入量表对 977 名高中生进行施测.结果表明:(1)父母自主支持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高中生的学习投入;(2)意向性自我调节在父母自主支持与学习投入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显著;(3)父母自主支持影响学习投入的直接效应以及意向性自我调节中介作用的前半路径均受到学校联结的调节.研究结果凸显了家校协同在促进学生发展适应中的重要作用并揭示了其内在机制,对于推动家庭教育、提升学生学习投入和发展适应水平具有现实启示.

    父母自主支持学习投入意向性自我调节学校联结

    青少年早期抑郁症状对父母温暖与社交淡漠关系的中介作用:一项三年追踪研究

    郑柯君李妍陈欣银边玉芳...
    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用问卷法对 1039 名初一学生进行历时 3 年的 3 次追踪测验,采用交叉滞后和多水平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了青少年抑郁症状在父母温暖与社交淡漠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在控制青少年性别后,第一个时间点父亲和母亲温暖负向预测第二个时间点抑郁症状,第二个时间点抑郁症状正向预测第三个时间点社交淡漠,母亲温暖还通过抑郁症状对社交淡漠产生间接影响;(2)在个体间和个体内水平上,抑郁症状均是母亲温暖和社交淡漠间的中介变量;(3)在个体间水平上,抑郁症状在父亲温暖和社交淡漠间起中介作用,而在个体内水平上,抑郁症状在父亲温暖和社交淡漠间中介作用不显著.

    父母温暖社交淡漠抑郁症状个体内个体间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