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陈嘉明

双月刊

0438-0460

xdxbs@xmu.edu.cn

0592-2182366

361005

福建省《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 (Arts &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厦门大学主办的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刊物。一向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坚持以学术为重、社会效益为重的办刊宗旨,贯彻双百方针,在整体构思方面力求展现严谨、科学、客观的特色。内容上包含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注重反映理论前沿和学术热点,多年来保持较高的摘转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的理论探索

    冯霞郑智超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我革命是无产阶级政党推进社会革命、实现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马克思恩格斯终其一生着重探索的理论问题.从生成逻辑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思想历经萌芽、确立、发展和完善四个阶段,构成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无产阶级政党实践活动为历史线索,以引领和推动社会革命为目标导向,不断塑造革命政党建设正确方向与先进样态的过程.从核心要义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明确以建设独立政党、强化思想引领、端正党的作风和推进制度建设为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增强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的精神自觉与行为主动.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的理论探索,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理论与实践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

    论马克思对黑格尔代议制构想的批判与扬弃——基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考察

    康翟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格尔的法哲学试图通过寻求中介的方式克服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这种对中介的寻求最终驱使黑格尔走上了重构代议制的道路.不满于黑格尔思辨调和式的解决方案,马克思在深入思考现代国家实质的基础上,提出了"真正的民主制",从而实现了对黑格尔代议制构想的扬弃.站在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基本立场上,不难发现,黑格尔对代议制的重构存在着根本性的理论困境.只有彻底超越抽象国家形式的范围,才谈得上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离的真正克服."真正的民主制"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给出了一条激进的、革命性的政治批判进路,这一政治批判也为他后来区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进而转向共产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黑格尔代议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嘉庚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

    王艺明马晴晴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集美校友总会的回信中,嘉庚精神首次被提升到国家层面,被确立为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忠公、诚毅、勤俭、创新"的嘉庚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二者的内在契合性在多个层面得到体现.陈嘉庚先生的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式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嘉庚精神所蕴含的爱国、奉献、重德、自强、清廉、创新等核心价值观,正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强大动力源泉.新时期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嘉庚精神的论述为指引,致力实现民族复兴,促进国家统一和繁荣,坚守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嘉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明传播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形象重塑

    白文刚
    2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文明传播的视域来看,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实质是中华文明形象在现代的重塑.21世纪以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出现、演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文明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提出,展示了中国充分的文明自信,推动中国的文明传播来到了以文明对话与互鉴为特征的新阶段.在新阶段开展文明传播,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基,依据文明对话的新世界史观建立自主话语体系,"鉴""戒"传统中国文明传播的"天朝模式"与现代西方文明传播的"帝国模式",积极探索以多元文明观为基础的文明传播的文明对话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持续成功,则是当代中华文明成功传播和文明形象得以重塑的根本保证.

    文明传播中华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形象国家形象

    中华文明时空传播观:基于"传播制衡"的本土视角

    谢清果韦俊全
    4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任何文明起源、传承与发展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发生的,时间与空间是人类生命传播活动的重要媒介载体与观照维度.时空作为人类文明活动的经纬,不同文明的历史演变轨迹内含着不同的文明时空观.不同于西方传播以二元论区分时空的偏向问题,中华文明时空观呈现为"时空一体化"的"中和"追求.可以说,中华文明时空观整体上是"宙合"一体、彼此"制衡"的.两者呈现出既有张力又整体和谐的形态,体现着深层传播控制理论的色彩,更对应着"中和"平衡效果达成,展现出一种独特的"传播制衡"时空传播秩序与结构.总体来说,中华文明时空传播观嵌入着传播控制的意识,其最终以"中和"传播效果为旨向,在时空层面也同样展现着"求中""守中"的整体文明价值与追求.

    时空传播传播制衡中华文明传播时空观传播控制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发展进路

    张榕陈胜铭
    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院调解一直是我国民事诉讼中极为重要的解纷方式.近年来,法院调解率的不断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理念固化以及制度创新不足的窘境.一方面,调解未能实效性地疏解法官的案件压力;另一方面,调解协议的自动履行率偏低常致当事人合法权益得到及时保障的预期落空,如果调解无法真正内化为法官、当事人及律师的自觉选择,便难以催生出真正意义的现代调解.因此,在当前法院日益严峻的"案多人少"背景下,如何使调解真正助益案件分流且能够实效性地疏解法官的审案压力,并尽可能确保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及时兑现,在实现诉源治理目标的同时逐步克减执行案源,将是法院调解必须面对的挑战.而通过理念的更新及制度的优化,包括建构真正由法院主导的附设调解机构、确立强制调解制度并厘定调解前置的案件范围、协同保全制度促成调解以及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障等,将有望使我国法院调解制度重新焕发生机.

    法院调解案多人少诉源治理调解前置执源治理

    中国传统诉源治理的模式演变及经验反思

    李勤通
    6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传统国家起源观认为,国家出现前人类社会处在纠纷不断的混乱状况,国家产生是为结束这种状况,这奠定了传统诉源治理的观念基础.从先秦到秦,秦制建立了中央主导型的诉源治理模式,取代了早先宗族主导的诉源治理模式.汉代以后,地方在诉源治理中的自主性变强,形成地方有限自主的诉源治理模式.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家庭、宗族、士绅以及宗教等多种力量都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多元参与的诉源治理模式得到发展.中国传统诉源治理模式的演变表明,只有在宏观上准确认识诉源治理在政治体制的地位,在微观上有针对性地发挥不同层面的治理力量,从当前社会的实际状况出发对传统经验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真正吸收传统诉源治理模式的经验与教训.

    诉源治理国家起源中央主导地方有限自主多元参与

    权力结构视阈下的两岸区域治理机制互动

    夏路
    7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1986年至今两岸区域治理机制互动呈现出四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大陆一体化统一偏向Vs.台湾吸收统一偏向"时期的单维开启、"大陆一体化统一偏向Vs.台湾独立偏向"时期的多类并行、"大陆一体化统一偏向Vs.台湾不统不独偏向"时期的稳步延展、"大陆一体化统一偏向Vs.台湾独立偏向"时期的现状维持.以"权力结构"为理论视阈,从国家硬权力结构、国家软权力结构、国际硬权力结构、国际软权力结构分析可见,开启与加速两岸区域治理机制互动的权力结构为:国家硬权力结构、国家软权力结构、国际软权力结构三者的和平统一偏向.维系与稳定两岸区域治理机制互动的权力结构为:国家软权力结构与国际软权力结构二者的和平统一偏向.不显著影响两岸区域治理机制互动的权力结构为:国际硬权力结构未有显示统一偏向.由此可证"权力结构影响两岸区域治理机制互动"的假设.就影响力而言,国家权力结构大于国际权力结构,其中,国家硬权力结构是关键前提,国家软权力结构是重要基础.因此,两岸区域治理机制友好互动,需要继续稳定国家软权力结构与国际软权力结构的和平统一偏向,需要推进国家硬权力结构从武力统一偏向转为和平统一偏向,进而促进台湾海峡两岸融合发展与中国国家和平统一进程.

    权力结构两岸关系区域治理机制台湾问题和平统一

    印太战略视域下欧盟对台政策实践及其影响

    朱时宇
    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欧盟的印太战略包括政治、经济、区域安全等内容,以经济合作为重点.印太战略提出后,欧盟将台湾视为享有共同价值的"民主盟友",双方有意在半导体产业等领域密切合作,深化贸易伙伴关系.欧盟强调台海具有重要战略价值,试图"吓阻"中国大陆,继续维持两岸现状.未来欧盟很可能以意识形态为底色,形成美欧台"价值同盟",以牵制和对抗中国大陆;在经济上强调安全性,重视与台湾的经济合作,但其政治化操弄会造成欧、陆、台的"三败俱伤";在军事上更多介入印太地区,增强欧盟在台海地区的军事存在感,为美国印太战略提供助力.欧盟的印太战略与美国的印太战略虽然存在差异,但在意识形态与区域安全领域欧盟很可能追随美国,造成台海形势的紧张升级.

    欧盟印太战略台欧关系中欧关系

    数字经济政策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机制与经验证据

    余文涛杜博涵翁明芳
    95-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化时代,建立一套有效的数字经济政策体系以推动并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对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利用我国207个地级市2013-2019年一整套数字经济政策体系,可运用双重差分法检验数字经济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出台数字经济政策有利于显著推动本地区产业结构向高级化与合理化方向演进.从影响机制看,数字经济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主要依赖于数字经济规模扩张效应这一实现机制,而其产业创新效应的潜在机制则缺乏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别数字经济政策体系对产业结构升级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此外,数字经济政策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都是显著的,但其产业结构合理化效应仅在东部地区显著.

    数字经济政策产业结构升级双重差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