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陈嘉明

双月刊

0438-0460

xdxbs@xmu.edu.cn

0592-2182366

361005

福建省《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 (Arts &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厦门大学主办的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刊物。一向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坚持以学术为重、社会效益为重的办刊宗旨,贯彻双百方针,在整体构思方面力求展现严谨、科学、客观的特色。内容上包含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注重反映理论前沿和学术热点,多年来保持较高的摘转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是否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基于正反向融合度的非线性检验

    吕延方赵琳慧王冬
    107-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依托数字技术与设备实现核心领域突破性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编制我国非竞争投入产出表,从供需双层面和广义狭义双范畴,可构建并测算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正、反向融合度,探究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对实体企业创新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融合度对实体创新的影响存在非线性效应,正向融合度整体提升实体企业创新质量和效率,这与技术吸收能力强化相关;反向融合度处于合理区间时才能拉动创新增长,否则将因成本效应和适应性不足降低实体工业创新质量和效率.

    数字经济非竞争投入产出模型融合度创新能力非线性效应

    国有资产收益全民分享与共同养老金制度设计

    杨斌黎涵
    12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落实以全民所有制为根基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建立现实具体的国有资产收益全民分享机制,让全体人民分享归他们所有的国有资产收益.将部分国有资产收益用于建立共同养老金制度,平等地为达到一定年龄(依据国家一般退休年龄确定)的全体老年人发放一份社会主义性质的共同养老金,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有资产收益全民分享的可行方式.以国有资产收益建立的共同养老金制度具有国有企业产品消费倾向增长效应,不仅为老年人提供可持续、均等和稳定的基本生活保障,还能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保证其自身的可持续性.并且,与直接动用国有资本补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比,建立共同养老金制度能够有效缓解基本养老保险的给付差距问题.这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混合养老保障体系,即共同养老金和基本养老保险相辅相成的新型养老制度,提出新思路.

    国有资产收益全民分享共同养老金基本养老保险混合养老保障体系

    信任的"双刃剑"效应:基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证据

    李小荣毕云霄
    130-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2008-2021年我国国有上市公司为考察样本,基于国企混改的视角,深入探究社会信任所发挥的"双刃剑"效应以及作用机制、异质性因素和效果.结果发现:地区社会信任对国企混改的影响呈现倒U型,表明社会信任对国企混改发挥着"双刃剑"的效应;社会信任通过交易成本、信息透明度和公司治理影响混改;在外部制度环境好和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中,社会信任对混改的影响更加显著;适度的社会信任能够有效提高混改企业的业绩、改善人力资本结构和减少避税行为.

    社会信任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双刃剑"效应

    "审美降级"论:数媒时代文艺评论的困境与重构

    杨杰杨晨
    142-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审美降级"论与当下"技术升级"的文艺发展态势渐行渐远,具体表现为文艺实践的数据主宰、权力让渡和审美霸凌等审美异化态势.作为文艺实践重要一环的文艺评论,也面临评论客体延展化、评论话语滞后化、评论时空交错化的新挑战.究其困境根源,在于数媒时代文艺评论审美对象性关系的错位及审美公共空间"最大公约数"的缺失.鉴于此,秉承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相统一的文艺评论原则,提升文艺评论主体的审美素养和媒介素养.立足时代精神和文艺精神,以审美化"情感共同体"作为文艺评论话语公共空间构建逻辑基点,以对话与融合为路径实现公共空间"公共性"目标,成为文艺评论"审美升级"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

    数媒时代文艺评论审美降级数字逻辑

    中国左翼"红色鼓动剧"的戏剧表达与"大众化"实践

    赵学勇梁琚雯
    150-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红色鼓动剧",是外来思潮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成果,并在中国的社会现实中曲折发展."红色鼓动剧"综合运用了标语口号、演说、音乐、锣鼓等丰富的声音形式,在戏剧演出中营造了"台上台下相互呼应"的戏剧效果,从而起到了鼓动民族情绪、唤醒劳苦大众的作用,引导群众由发声走向行动."红色鼓动剧"配合着抗日救亡热潮,表现了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奋起反抗的决心,"怒吼吧,中国!"作为民族觉醒的时代情绪表达,不仅包孕着知识分子的国族想象,也传递着广大民众空前的时代大音.它紧贴劳苦大众的现实生活,契合了民众高涨的时代抗争热情和社会心理,即使是大量急就章的戏剧演出,也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从而发挥了戏剧的战斗性、鼓动性作用,扩大了左翼戏剧运动的影响.其在大众化实践中生成的群情激奋的时代精神、勇于搏战的革命传统,承载着一代人的民族信仰,在血与泪的洗礼中生成了壮阔的时代美学,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红色鼓动剧戏剧表达声音实践文艺大众化

    论民国时期男女同泳与分泳之争

    苏全有
    160-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游泳运动中推行男女分泳,主要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而且集中于广东和北平,之外还有上海、武汉和天津等地.这其中,地方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舆论界对于男女分泳、合泳问题,围绕风化及进步与落后等方面,形成了截然对立的两派,这与民国社会的分化有关.男女分泳政策的弊端主要体现为导致场地紧张、经营困难及带给游泳群体不便等,实践层面的客观现实对1937年后男女同泳取分泳而代之,至为关键.舆论折冲与实践选择,是影响新观念落地的两大要素.

    游泳民国时期男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