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陈嘉明

双月刊

0438-0460

xdxbs@xmu.edu.cn

0592-2182366

361005

福建省《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 (Arts &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厦门大学主办的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刊物。一向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坚持以学术为重、社会效益为重的办刊宗旨,贯彻双百方针,在整体构思方面力求展现严谨、科学、客观的特色。内容上包含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注重反映理论前沿和学术热点,多年来保持较高的摘转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二战遗产与战后日本对缅甸的外交

    史勤
    116-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战后的日本外交建立在二战遗产的基础之上.二战遗产既有日本因为侵略伤害与后遗症对受害国所负的责任,还有日本在战时与各国建立的人际关系.在以日本旧军人铃木敬司、奥田重元和缅甸"三十志士"成员奈温为代表的两国"故交"协助下,战后日缅关系不但没有受困于日本侵略历史的束缚,反而经由战争赔偿与经济援助形成了友好关系.同时,日军在战时扶植"三十志士"的历史也愈发受到日本的注意,并成为日本政府处理对缅关系的重要参照.在此基础上,日本选择性记忆战时历史,构建了日本"帮助"缅甸独立的历史叙事,并据此提出日缅两国间存在"特殊关系"."特殊关系论"不仅促使日本以援助缅甸为己任,还彰显出日本以偏概全、篡改侵略事实的企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遗产历史记忆特殊关系论日缅关系

    自然美理论重建的知识学考察

    胡友峰
    130-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世界观的兴起是自然美理论重建的知识前设,并从"主体融入""自然复魅"与"实践共同体"三个方面确立了自身的哲学观念.在生态世界观的知识预设下,赫伯恩建构的"环境美学"和阿多诺对自然美"非同一性"的生态正义伦理得以明确,彰显了自然美理论重建的两种思路.自然美理论的重建是在时代条件、理论背景与学科趋势等深厚的知识论语境中进行.主体环境保护意识的深化与生态伦理观念激发了自然美的实践价值;后现代存在哲学与本真自然的呈现凸显了自然美的理论积淀;美学史内在话语的自然生态转向体现出理论的纠偏与丰富.对自然美的重新关注是当代美学重构的一个契机.

    自然美理论重建赫伯恩阿多诺现代美学

    当代共情研究视域下的"Einfühlung":一个美学概念的再解读

    杨玲
    142-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情是当代最引人瞩目的跨学科概念之一,它源自德国美学传统中的"Einfühlung"概念.费舍尔、利普斯、沃林格和布莱希特都对"Einfühlung"进行过论述,并对这一概念的兴衰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当代共情研究的发展,费舍尔和利普斯的"Einfühlung"理论在心理学、哲学和神经美学等领域获得新的阐释.尽管"Einfühlung"概念现已被学界重新激活,但其内在的伦理难题并未得到解决.探究"Einfühlung"的概念史,有助于我们重构现有的文艺理论知识谱系,进一步挖掘美学的跨学科潜力.

    "Einfühlung"共情费舍尔利普斯美学

    朝省诗:唐代官僚政事生活与创作

    洪迎华
    155-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早朝和寓直为主描写朝官政事生活的朝省诗,在唐代政治制度成熟和诗歌兴盛的背景下得到繁荣,且被宋以后的诗歌总集视为独立的题材类型.因具体环境和政事不同,早朝诗和寓直诗在场景内容、所用意象及意境上各有特点和偏擅,但作为庙堂制作和"荣遇之诗",二者受儒家政教和雅颂之义制约,在表现与朝官身份、职守相对应的政治品节、朝事情怀这一正意及"典雅温厚"的本色风格上,具有本质的相通性,这也是学人将其统归为"朝省"类的出发点.这一王道诗学的政治属性也决定了唐代朝省诗自然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初盛唐时期"政遇醇和",朝省诗"吟咏德泽",以表现政治恩遇和责任为宗旨,可谓"雅颂之余波,政教之遗美";中晚唐王道失落、宦情淡薄,朝省诗出现变奏,大量描写官员从政的辛苦、厌倦及内心私语、幽情等非"官守之所在"的情感.其"变声"虽不合雅颂之义,但在唐人眼中符合儒家诗学的性情风旨.朝省诗为了解唐代官僚的行政生活、思想风貌和相关朝事制度提供了最好的窗口,同时对客观评价庙堂制作,全面认识儒家诗学、唐代诗学及唐诗风貌有重要意义.

    朝省诗早朝寓直政事生活雅颂

    论元代家庭诗学教育

    武君
    164-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庭诗学教育往往基于儿童在诗歌方面的特殊资质,面对早慧与成长、举业和学诗之间的选择,元代家长亦有谨慎考量."文采传家""诗学传家"几乎是元代文化家族的基本内质,并衍化为一种浓郁的社会文化氛围.在以"家"为原点的诗学教育场域中,家塾是重要的场所.元代家塾诗学教育受时代环境影响颇多,也是由"家"向社会层面过渡的重要节点.经由对诗人家庭学诗经历的考察,可窥探诗人诗学观念形成之原委及古典诗学的传承机制,同时,也可为当代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些许启示.

    元代家塾诗学教育诗学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