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陈嘉明

双月刊

0438-0460

xdxbs@xmu.edu.cn

0592-2182366

361005

福建省《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 (Arts &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厦门大学主办的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刊物。一向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坚持以学术为重、社会效益为重的办刊宗旨,贯彻双百方针,在整体构思方面力求展现严谨、科学、客观的特色。内容上包含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注重反映理论前沿和学术热点,多年来保持较高的摘转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过度负债的影响——以金融摩擦为视角

    董斌吴铁骐
    108-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持企业债务处于合理区间、降低企业过度负债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重要的微观举措.利用2012-2021年中国沪深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过度负债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有效减少企业过度负债,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及内生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缓解企业金融摩擦从而抑制过度负债.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过度负债的抑制效应在未被纳入政策支持性产业、无金融背景高管等原有金融摩擦严重的样本中更为显著.

    数字普惠金融金融摩擦资本结构过度负债

    "生态天下主义"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

    孙国东
    122-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过去五十年关于"可持续性"的话语,经历了从"增长的极限"到"可持续发展"再到"人类世"的变迁.相应地,可持续性的含义亦经历了从"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经"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到"人类的可持续性生存"的变化."现代世"的生态病理,根源于一种"区隔性的逐富模式":现代社会以"资本主义(阶级区隔)—民族国家"(公民身份区隔)双重区隔机制为基础,以通过人与自然的区隔而追求高品质(文明)生活为目标形成的无节制逐富,构成了人类世生态危机的主要力量机制.由天下共同体、兼爱天下、天人合一和节用简朴塑造的生态天下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态观和生活观,可以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引领中国人以介入性的姿态因应当下的生态危机.

    可持续性人类世现代世区隔性的逐富生态天下主义

    "政府信任"的概念框架再建构——基于733位农民访谈资料的扎根理论研究

    肖唐镖鲁津妤
    135-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733位农村居民抽样田野访谈资料的扎根理论研究,可以提炼出中国农民政府信任的基本要素,即政府的权威、动机、能力、品德、绩效、可及性和回应性.它们构成政府信任概念的基本框架与维度.按照"输入—转换—输出—反馈"的政府过程逻辑,政府的动机属于输入环节的特质,能力和品德属于转换环节的特质,绩效属于输出性特质,可及性和回应性可看作反馈环节的互动性特质,而政府的权威则是其核心特质.在那些信任政府的农民中提及次数最多的是政府的绩效,而不信任政府的农民提及最多的却是政府的可及性.

    政府信任概念建构政府信任要素扎根理论

    英烈无名:现代中国的地下革命、女性与文艺政治

    符杰祥
    149-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革命由弱到强,经历了一个从地下到地上、从隐蔽到公开的过程.在看不见的地下革命中,女性与革命如何暗自纠缠,她们如何利用自己的文艺才华与性别身份承担特殊使命,又会遭遇怎样的困境,折射的是怎样的问题?20世纪革命中国的广阔视域,涵盖了一个从秋瑾到赵一曼、江姐、丁玲、关露等漫长而复杂的地下人物谱系.女地下革命者及其文学形象有两类,一类形象鲜明,一类暖昧不明.在地下革命的舞台上,形塑革命女性的,既有作为思潮和行动的政治,也有作为阅读和写作的文艺.女地下革命者以及为其发声的文学创作在历史中的复杂遭遇,提出了一个特殊而又普遍性的问题:爱国主义是否可以覆盖或克服性别难题?比"漫长的革命"更漫长的,恐怕还有"漫长的启蒙".

    地下革命文艺政治英烈无名女性

    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研究的历史转向及其后现代主义思考

    李晓红王亚茜
    160-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受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影响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致力于将女性主义理论与电影理论、文化研究相结合,解构电影中的女性与性别关系.90年代初期女性主义电影研究迎来了从理论向历史的转变,女性主义电影史的大部分开创性工作集中在电影制作的早期,即电影的默片时代,女性作为导演、编剧和制片人占据了掌控创意的重要位置.然而,有学者发现70年代的女性主义电影学者并没有在默片行业中发现这些杰出的女性,而是将她们的缺席视为性别歧视的产物.于是,"女性缺席"的理论立场与"女性在场"的经验证据形成女性主义电影研究的冲突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女性电影史研究者建议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积极探索历史过去的生产潜力与可能性,以此来构建女性电影人的历史文本的在场.

    默片时代女性电影人历史转向女性主义电影史后现代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