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厦门大学

张鸿斌

双月刊

0438-0479

jxmu@xmu.edu.cn

0592-2180367

361005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囊萤楼218-221室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厦门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是中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主要刊载数学,物理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技术科学,化学,化工,海洋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本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倡“双百”方针,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传播科技成果,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提供了一个总结经验、相互交流的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唐自闽葛胜祥
    345-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是全球范围内病毒性肝炎重要病原体之一.HEV感染可以导致急性、慢性戊型肝炎以及许多肝外症状.研究者们开发了 HEV RNA、HEV抗原、HEV IgM和HEV IgG等多种实验室检测方法用于诊断HEV感染.[进展]不同HEV指标都有其独特的诊断价值,尤其是HEV抗原.HEV抗原检测的主要靶标为分泌型HEV抗原,而非传统的病毒衣壳蛋白.HEV抗原检测可用于急性与慢性HEV感染的检测,也可用于HEV感染后临床结局的预测以及区分急性与慢性HEV感染,尿液HEV抗原检测为HEV感染提供了一种无创的检测方式.HEV RNA检测在急性与慢性HEV感染以及出现肝外症状的人群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被认为是HEV感染诊断的金标准.HEV IgM和HEV IgG分别是HEV近期感染和既往感染指标,持续时间较长,对HEV现症感染的指示较弱.[展望]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和检测新靶标的发现,HEV RNA和抗原作为现症感染的指标越来越受到重视,而HEV IgM和IgG血清学检测作为间接检测指标由于较成熟,商品化试剂较丰富,目前依然在临床检测中广泛使用.了解HE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可为临床中HEV感染的诊断提供思路和参考.

    戊型肝炎病毒(HEV)诊断HEV抗原HEV抗体HEVRNA

    人乳头瘤病毒分子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甘舒扬廖逸群李庆阁
    357-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最常见的性传播病原体之一.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与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70%的宫颈癌病例是由HPV-16和HPV-18两种高危型引起的.HPV分子检测具备灵敏度高、检测时间短和临床适用性好的技术优势,目前已成为宫颈癌筛查的主要方案.[进展]本文从检测技术原理、检测技术的性能评价、检测技术的优势与不足等方面对HPV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宫颈癌筛查工作选择合适的HPV检测及基因分型技术提供支持.[展望]选择适合的HPV检测技术用于宫颈癌筛查需要全面考虑每种技术的应用场景、检测能力和成本负担.将宫颈癌筛查与HPV疫苗接种和宫颈治疗相结合,有望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实现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消除宫颈癌的最终目标.

    人乳头瘤病毒宫颈癌分子检测

    疫苗的结构基础和分子设计

    李婷婷顾颖李少伟
    369-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结构疫苗学方法是逆向疫苗学的逻辑演进,其核心是利用保护性决定因子来有选择地设计抗原,进而重新设计和简化,以纳入疫苗组合中.该技术旨在开发创新性传染病疫苗和设计具有广谱保护的疫苗免疫原,尤其对于目前仍无疫苗能用于防控的艾滋病毒(HIV)、寨卡病毒、结核杆菌及多种耐药菌引发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具有重大应用前景.[进展]目前重大传染病疫苗的研发困难主要集中在病原体抗原表位的变异性,然而随着利用结构生物学疫苗设计的初步成功,结构疫苗学技术在疫苗研发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许多重要病原体如HIV、新型冠状病毒、流感病毒的抗体-抗原复合物结构得到解析,许多有潜力的候选抗原表位陆续被发现.本文主要介绍疫苗的结构基础和如何基于结构进行理性分子设计.[展望]如何将这些表位应用于抗原改造,设计出保护性集中的免疫原或疫苗是结构疫苗学下一步需要努力的目标.结构疫苗学结合现代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为21世纪的医学和科技挑战提供前所未有的解决方案,疫苗研发领域有望实现重大飞跃.

    结构疫苗学保护性表位免疫原免疫复合物疫苗设计

    戊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及疫苗研发进展

    周立志郑明华李少伟夏宁邵...
    378-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导致的急性传染病,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全球每年约2 000万人感染HEV.而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戊型肝炎最有效的途径.2012年由厦门大学联合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全球首个HEV疫苗益可宁®在中国上市,目前陆续已有多种不同类型HEV疫苗进入临床.[进展]本文主要系统梳理近年来国内外HEV的流行病学特征,其中在发展中国家HEV-1和HEV-2为优势基因型,在发达国家以HEV-3为主,少量HEV-4感染.针对HEV的基因组学以及蛋白结构特征进行系统回顾,并对处于临床阶段的两款HEV重组疫苗以及已上市的HEV疫苗益可宁®的免疫原设计、临床结果进行系统分析比较.[展望]针对戊型肝炎全球流行暴发情况、HEV作用受体和致病机制、HEV疫苗接种后的卫生经济学效益等相关方向开展深入研究,将为科学防控戊型肝炎以及新一代HEV疫苗的研发提供重要依据.

    戊型肝炎戊型肝炎病毒疫苗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苗的开发和展望

    王岱汤岩松李云鹤欧阳谭亮...
    387-395,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感染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还未有针对EHEC的有效预防控制手段.安全有效的疫苗可以提供对EHEC感染的免疫保护.[进展]本文主要介绍EHEC相关疫苗的研发进展及可用于评估各种免疫策略的动物模型.EHEC疫苗开发策略主要针对志贺毒素及黏附相关毒力因子,通过特异性抗原激活机体免疫达到预防控制效果.进而讨论EHEC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OMVs)疫苗的制备方式及其作为多抗原疫苗平台的应用潜力.[展望]对EHEC抗原的筛选以及OMVs疫苗平台的设计,将有助于人们更充分掌握EHEC感染与免疫的分子机制,开发出针对更多血清型的EHEC疫苗.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志贺毒素Ⅲ型分泌系统外膜囊泡疫苗

    疫苗环形接种阻断猴痘传播的可行性建模

    郭晓豪杨诗婷陈田木
    396-4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在男-男性行为(men sex with men,MSM)人群中开展环形接种从而阻断猴痘传播的可行性.[方法]将人群接触区分为固定与非固定接触两部分,建立描述环形接种的常微分方程猴痘传播数学模型.进而基于该模型的数值模拟,评估并探讨环形接种在群体层面的防传播效果,以及接种过程中涉及的若干环节实施力度的影响.[结果]模拟显示,在基线场景的200 d传播模拟中,仅追踪接种80%和90%密接的环形接种方案可以分别使人群中平均每7.00和9.18 d产生一个病例,二者均大于病例的实际传染期,意味着发生传播阻断.密接追踪比例α1≥0.5时,继续提高α1可以减少疫苗消耗,提高有限疫苗资源的利用率.额外针对次密接的追踪接种将消耗与大规模接种类似的大量疫苗资源,效益较低,仅适用于疫情传播早期病例数极少的情形.[结论]对于猴痘这种自限性疾病,仅针对密切接触者的追踪接种可以很好地控制猴痘传播,同时对局部暴发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然而为进一步减少聚集性暴发带来的额外负担,仍应预先提高MSM人群的疫苗覆盖率.

    疫苗环形接种猴痘疾病传播数值模拟数学模型常微分方程

    个体随机模型驱动的疫苗直接和间接效果评估

    郭怡超郭晓豪赵泽宇陈田木...
    410-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丰富国内疫苗效果评估策略,为制定免疫计划或筛选/候选疫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基于人群均匀混合假设的个体随机模型,以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为例,考虑疾病自然史、人群接触度、疫苗覆盖率和效果等因素,将个体层面疫苗的防感染和防传播效果推及群体层面的直接和间接效果.[结果]模拟结果分4个场景讨论仅提升疫苗覆盖率(vaccine coverage,VC)或仅提升疫苗效果(vaccine effectiveness,VE)的结局指标.当VE分别为0.5和0.9时,将VC从50%提升至90%,受间接效果保护人群的日新增感染率峰值的降幅分别为31.1%和72.1%,大于仅提升VE的场景;但仅提升VE的场景的直接效果不论在累积感染率还是日新增感染率指标上,均优于仅提升VC的场景.疫苗混合效果受直接效果影响较大;要实现10%以上的间接效果,至少需要接种覆盖90%以上的易感者,且疫苗防传播和防感染效果均超过85%,或其中一者接近90%,另一者接近80%.[结论]上述结果表明提升VE相比于提升VC在群体层面上更具有公共卫生学意义.但当前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防感染和防传播效果均不理想,因此加强个体接种来提升VC仍具有重要意义.间接效果随着VC的增加而增加,这将为群体中无法接种的个体提供一定保护作用.

    个体随机模型疫苗效果群体免疫新冠病毒疫苗覆盖率免疫计划

    基于奥密克戎变异株免疫逃逸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数学模型

    桑晓倩林孟晨鲍贵栋吴云峰...
    421-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奥密克戎(Omicron)是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的第5种变异株,其特点表现为传染能力较此前的德尔塔等变异株有显著增强,但感染后的致死率和重危症状显著降低,并且该变异株还具有一定的免疫逃逸能力,对已经完成基础免疫或加强免疫的人群仍能引发突破感染.本文目的是在考虑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免疫逃逸特性下,通过数学模型方法预测新型冠状病毒在国内的感染趋势.[方法]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动力学机制,将人群分为易感者(S)、新型冠状病毒一般感染者(I)、重危症感染者(H)、康复者(R)4个类别,建立SIHR感染演化模型,计算模型的基本再生数和流行病平衡点解析解,并分析SIHR模型微分方程组的稳定性.[结果]根据国内疫情感染的发布数据,计算得到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模型的基本再生数为4.08,数学模型的正奇点解是全局稳定的,并根据疫情数据预测了深圳市的疫情感染为按波次逐步下降的走势.[结论]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在我国政府执行第十版疫情防控策略后,奥密克戎变异株将经过多个波次的传播,流行情况逐步减弱后,最终达到地方性或区域性流行状态.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基本再生数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

    戊型肝炎的肝外表现及其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曾子倩邓凯文庄春兰黄兴成...
    431-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戊型肝炎属于病毒性人畜共患传染病,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HEV感染不仅可导致肝脏疾病,还可引起多种肝外表现,如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目前HEV相关的肝外表现机制研究主要关注HEV感染可能引发宿主的多种防御机制,或HEV可能在肝外组织中的复制,但确切的潜在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得到充分证实.[进展]本文系统综述了 HEV的肝外临床表现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通过分析神经系统疾病(包括神经性肌萎缩症和脑膜脑炎等)、泌尿系统疾病(如肾小球肾炎)以及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等HEV引发的肝外疾病相关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临床表现,进一步总结了 HEV感染与这些疾病之间的潜在联系和可能作用机制.[展望]尽管目前已取得一定的研究进展,但关于HEV感染与肝外疾病之间复杂关联的认识仍有限,未来研究需开展更多流行病学研究评估不同人群、不同基因型HEV感染对肝外疾病的影响,并深入探索HEV肝外疾病的致病机制,尤其是如何通过免疫介导机制或直接效应影响肝外器官.同时,基于研究结果发展有效的戊型肝炎及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策略,以应对这一日益重要的公共卫生挑战.

    戊型肝炎戊型肝炎病毒肝外表现致病机制

    无乳链球菌的致病因子及其防治策略

    王岱韩锦萍郭颖竹祝垚...
    442-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无乳链球菌(Strept ococcus agalactiae)作为条件致病菌,能引起新生儿、老年人等免疫力较低人群感染致病甚至死亡,对其致病因子的研究可提供新的防治思路.[进展]无乳链球菌能产生毒素、胞外多糖、黏附蛋白等来帮助自身在宿主中定植,逃避免疫杀伤,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目前针对无乳链球菌的防治主要是抗生素干预,但滥用抗生素带来的细菌耐药性问题不容忽视,对该菌的检测方法也受到检测速度、灵敏度、成本等限制,因此目前针对无乳链球菌感染的防治方法依然有限.现阶段针对无乳链球菌致病因子及其耐药性的研究已被大量报道,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并阐述无乳链球菌防治方法的新探索及其进展.[展望]上述进展为科研人员后续深入研究无乳链球菌并开发相应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但目前对无乳链球菌的了解只是冰山一角,而且在检测手段上还缺乏高效、灵敏的方法.未来对无乳链球菌与宿主的作用靶点、检测方法开展深入研究,有望找到特异性防治无乳链球菌感染的药物,降低无乳链球菌带来的危害.

    无乳链球菌致病因子耐药性临床检测预防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