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厦门大学

张鸿斌

双月刊

0438-0479

jxmu@xmu.edu.cn

0592-2180367

361005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囊萤楼218-221室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厦门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是中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主要刊载数学,物理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技术科学,化学,化工,海洋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本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倡“双百”方针,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传播科技成果,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提供了一个总结经验、相互交流的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梅毒实验室诊断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童曼莉朱晓桢林丽蓉杨天赐...
    906-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近年来,梅毒发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引起广泛关注,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鉴于梅毒病程的隐匿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迫切需要高灵敏度的诊断方法和有效的疗效监测指标,以实现梅毒的早诊断和早治疗.[进展]本文对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及诊断程序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病原学检查可以直接确诊感染,但易受取材部位及取材方法等因素影响,灵敏度较低.血清学检测是梅毒诊断的主要检测方法,但由于抗体至少在感染2周后才产生,难以筛查窗口期的患者.由于血清学诊断程序的行业标准尚未统一,各实验室对3种血清学诊断程序的选择也不尽相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对于一期或二期梅毒患者皮损组织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度,但对于较易获得的血液样本,其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DNA检出率低,国内至今尚无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梅毒PCR检测试剂,无法应用于临床检测.[展望]首先,研发梅毒螺旋体抗体和非特异性抗体联合检测试剂,避免单一试验假阴性造成的漏诊;其次,开展血液、脑脊液、尿液等标本的梅毒螺旋体抗原谱研究,缩短检测的窗口期;最后,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制定梅毒分子诊断的统一标准.

    梅毒梅毒螺旋体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

    靶向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分子影像的临床研究与应用进展

    付浩陈皓鋆吴华
    917-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肿瘤微环境中的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在肿瘤生物行为中起重要作用,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作为CAF的特异性标志物,在90%的上皮肿瘤中均有表达.近年来,FAP抑制剂(FAPI)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在肿瘤疾病与非肿瘤疾病中的临床研究和应用进展迅速,成为领域内的前沿热点.[进展]FAPI PET/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包括头颈部肿瘤、肺癌、消化系统肿瘤、肉瘤等多种肿瘤的诊断评价中显示出克服其氟代脱氧葡萄糖(FDG)PET/CT的不足、显著提升诊断效能的优点.同时,以FAPI为载体的放射性核素诊疗一体化研究也引起关注.本文对FAPI PET/CT在肿瘤与非肿瘤疾病的临床研究和应用进展以及基于FAPI的放射性核素诊疗一体化研究动向进行综述.[展望]未来随着FAPI分子探针药动学的进一步提升,更多前瞻性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系统性评价FAPI分子影像在肿瘤疾病和非肿瘤疾病中的价值,以及不同治疗方式的联合,FAP有望成为重要的诊疗一体化靶点,为肿瘤治疗提供全新的策略.

    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分子影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肿瘤疾病非肿瘤疾病放射性核素诊疗

    一种新型18F-标记的芳香化酶抑制剂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探针的合成及初步评价

    孙远刘佳王艳杰刘欢欢...
    933-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芳香化酶抑制剂(AI)可以通过抑制芳香化酶的活性降低雌激素的产生,被广泛用于乳腺癌治疗.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新型18F-标记的AI探针,并通过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技术对芳香化酶表达进行在体评估及其相关疾病诊断和治疗指导.[方法]基于YM511这一 AI的结构设计新型分子探针[18F]XY-AI-20,在对其合成和理化性质表征后,进一步在健康小鼠和乳腺癌小鼠模型中评价其生物性能.[结果]探针性能检测显示,[18F]XY-AI-20的放射化学产率为(31±7)%(n=3),放射化学纯度大于99%,比活度为(385±195)MBq/μmol(n=3),脂水分配系数(lgD)为1.15±0.17(n=3),且2 h体外稳定性高,其放射化学纯度仍高于99%.在健康BALB/c雌性小鼠中的生物分布表明,该探针在卵巢、肾上腺和脑部有较高的摄取率,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并经肝脏代谢.PET显示,该探针在MCF-7肿瘤(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模型中有较高的摄取率,在尾静脉注射(3.7 MBq,n=2)1 h后,肿瘤处摄取率达最高,瘤肉比为2.32±0.14;在阴性对照组MDA-MB-231肿瘤(三阴性乳腺癌)模型中有较低的摄取率,尾静脉注射(3.7 MBq,n=3)1 h后,瘤肉比为0.65±0.13.[结论][18F]XY-AI-20是特异性靶向芳香化酶的一种新型18F-标记分子探针,其用于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指导AI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值得进一步探索.

    18F-标记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分子探针芳香化酶乳腺癌肿瘤成像

    补中益气汤对高原应激性胃溃疡小鼠的作用效果及其机制的代谢组学分析

    刘娜梁佳林李积良王芬祥...
    943-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补中益气汤对高原应激性胃溃疡小鼠胃黏膜损伤的作用,并基于代谢组学探究补中益气汤预防小鼠高原应激性胃溃疡的机制.[方法]使用低压氧舱构建小鼠高原应激性胃溃疡的模型,60只KM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正常组、补中益气汤低剂量组、补中益气汤高剂量组、阳性药物组;通过比较各组小鼠的体质量变化、胃黏膜表观形态及胃黏膜苏木精-伊红染色,分析补中益气汤对高原应激性胃溃疡胃黏膜损伤的影响;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转录因子YY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补中益气汤对低氧相关的G6PDH和YY1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小鼠胃组织样本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统计分析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的胃黏膜表观出现红肿,有大量出血点,出现腺体细胞脱落、细胞坏死、炎细胞浸润等现象,经过补中益气汤的预防,胃溃疡现象有较好的改善;模型组中G6PDH和YY1蛋白表达量增加,而补中益气汤处理后表达量明显减少;小鼠胃组织样本代谢组学检测结果表明差异代谢物参与花生四烯酸代谢、5-羟色胺能突触以及环磷酸腺苷信号等通路.[结论]补中益气汤通过调节5-羟色胺能突触、组氨酸代谢、环磷酸腺苷信号、花生四烯酸代谢等通路以及G6PDH和YY1蛋白的表达缓解高原应激性胃溃疡的发生.

    代谢组学高原应激性胃溃疡补中益气汤

    慈济化癌保生Ⅱ号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原发性肺癌脾虚痰瘀证的临床效果分析

    郭雪卉奚胜艳王彦晖张春芳...
    954-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慈济化癌保生Ⅱ号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原发性肺癌患者脾虚痰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收集整理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在厦门市中医院肿瘤科住院部和厦门燕来福国医馆门诊部诊治的65例原发性肺癌脾虚痰瘀证患者,分为仅接受单纯西医治疗方案的对照组和慈济化癌保生Ⅱ号方联合西医治疗的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卡氏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肿瘤标志物以及安全性指标(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卡氏评分都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但试验组治疗前后差值为5.45±7.1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为3.44±6.53,提示试验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显著降低(P<0.01),试验组治疗前后差值为4.48±2.82,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为2.25±2.99,提示试验组的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前后各项单症评分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效果明显;对照组治疗前后咳嗽、咯痰、气短、胸闷、胸痛单症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但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心烦失眠单症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肿瘤标记物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和血红蛋白指标都显著降低(P<0.05),其骨髓抑制较试验组严重.[结论]慈济化癌保生Ⅱ号方联合西医治疗原发性肺癌脾虚痰瘀证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尤其明显改善患者的睡眠、饮食、体力等,提高了生存质量,减轻了单纯西医治疗带来的毒副反应,治疗效果佳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慈济化癌保生Ⅱ号方临床研究中西医联合疗法原发性肺癌脾虚痰瘀证

    1315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回顾分析

    欧阳山丹吴小枫杜江涛李扬...
    964-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后称我院)严重药品不良反应(severe 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22年1月收集上报的S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315例SADR报告中,60岁以上患者最多,占39.85%;静脉滴注给药途径出现最多,占75.51%;注射剂引起的占89.05%;用药后出现SADR的时间在1 h至1 d的占26.31%;SADR累及的系统或器官损害以消化系统为主,占38.53%;抗肿瘤药物引起的占67.98%.[结论]应加强SADR监测和上报工作,尤其是抗肿瘤药物和抗感染药物,以降低用药风险,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

    来源于裂壶藻渣的外泌体制备、鉴定及其抗黑色素生成功效初探

    欧阳贵锦王海燕杨沈涛韩大雄...
    972-977,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初步探究来源于海洋微藻裂壶藻(Schizochytrium limacinum)的外泌体的医美功能.[方法]从提取藻油后的裂壶藻废渣中提取外泌体,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纳米流式分析仪(NanoFCM)对其进行结构鉴定,采用二喹啉甲酸(BCA)法测定其中的蛋白浓度,并建立黑点青鳉(Oryzias melastigma)模型测试外泌体抗黑色素生成功效.[结果]TEM结果可见裂壶藻源外泌体呈典型的圆形或椭圆形杯状形态,NanoFCM测得外泌体浓度2.96×1012 mL-1,粒径为(90.8±19.9)nm;黑点青鳉实验证实裂壶藻源外泌体导致黑色素斑数量减少,具有显著的抗黑色素生成功效,且抑制率与浓度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建立了裂壶藻渣源外泌体的制备方法和抗黑色素生成功效测试模型,为其高值化利用及美白功效评价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策略.

    外泌体裂壶藻抗黑色素生成功效黑点青鳉模型

    皮肤镜在成人型黄色肉芽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王素环宋维芳张添龙林玉蓉...
    978-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成人型黄色肉芽肿(adult xanthogranuloma,AXG)皮肤镜特征,探讨皮肤镜检查在AXG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疑似AXG病例的29处皮损,先由临床经验丰富的皮肤科医生进行临床诊断,然后由皮肤镜医生进行皮肤镜检查,同时对皮损进行组织病理检查,对比诊断结果.[结果]29例疑似皮损中,皮肤镜检查确诊24例,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25例.以组织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皮肤镜检查的灵敏度96%,特异度100%.AXG患者的皮肤镜特征均为"落日征",其次为线状和(或)分支状血管(96%,24/25);常见皮肤镜模式为落日征+线状和(或)分支状血管(68%,17/25),其次为落日征+线状和(或)分支状血管+亮白色条纹(28%,7/25),再者为落日征+亮白色条纹(4%,1/25).[结论]AXG在皮肤镜下有其特征性表现,可以作为AXG的辅助检查和诊断方法.

    成人型黄色肉芽肿皮肤镜组织病理诊断

    人脑替代模型研究的伦理和治理建议

    马永慧徐雅洁吕建伟
    983-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人脑组织无疑是分析人脑发育和疾病机制的最佳资源,但人脑的研究长期面临样本获取困难及人类胚胎研究受限于"14天原则"的困境.近年来神经科学家们开发了新型人脑模型,为预防、治疗导致人类痛苦的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疾病带来了希望.该领域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自身固有的道德两难,即在摆脱"不像人脑"困难的同时,因逐渐"太像人脑"而陷入更危险的伦理困境,这也是影响神经科学发展的关键伦理难题之一.[进展]本文首先介绍了脑科学进展和5种人脑替代模型,即基因编辑非人动物、人-非人动物神经嵌合体、人脑类器官、鲜活离体脑组织和类脑人工智能.然后从生命伦理视角出发,系统论述了其所引发的道德地位、死亡判定、知情同意、隐私保护,以及人-非人动物神经嵌合体的福利和利益5个方面的伦理学问题.最后提出6条涉及人脑模型研究的伦理指导原则作为治理框架.[展望]坚持伦理先行风险前瞻,可扭转伦理作为科技活动之外的"旁观者"角色和侧重"事后"反思批判的范式,对推动我国伦理治理体系从被动应对型向主动预防型转变有重要意义,也为参与全球新兴科技伦理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人脑替代模型生命伦理道德地位知情同意伦理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