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畜牧兽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文杰

月刊

0366-6964

xmsyxb@263.net

010-62815987 62816996 62893836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畜牧兽医学报/Journal Acta Veterinaria Et Zootechn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畜牧兽医学报》编委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全国性的畜牧兽医学术刊物。创刊于1956年7月,刊登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企业研究报告以及对生产实践具指导性、启发性的文章。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重要引文数据库及文摘性期刊收录。主要栏目包括畜牧和兽医两大学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小尾寒羊绵羊痘病例的诊断

    白衡毛甜甜方梅陈达年...
    202-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对甘肃某羊场小尾寒羊疑似绵羊痘进行确诊,并深入探讨其病理变化特点.对临诊疑似患绵羊痘的小尾寒羊进行了羊痘间接ELISA抗体检测和PCR检测确诊,并对6只病羊进行病理剖检、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研究.结果如下:羊痘间接ELISA抗体检测显示6例病羊样品均为阳性;同时,对2例病羊样品进行PCR检测,均扩增出绵羊痘病毒(SPV)585 bp的目的基因片段,表明本次小尾寒羊所患疫病为绵羊痘.病理剖检显示,病羊皮肤无毛或少毛处充血,局部有红斑和坏死,尾部常有感染化脓形成溃疡;消化道黏膜,尤其舌和瘤胃黏膜有大小不等痘疹与坏死病灶,局部甚至形成糜烂或溃疡.肺膈叶以及肝、脾等常有痘疹和坏死病灶.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肺痘疹病灶主要呈现渗出-增生结节和坏死-增生结节变化,病灶内血管、细支气管等周围常有大量绵羊痘细胞,胞质内有嗜酸性包涵体;病变消化道黏膜局部,上皮细胞程度不等增生、水泡变性,固有层及黏膜下层充血、水肿,有大量绵羊痘细胞,其细胞质内包涵体明显.肝、脾、肾也有程度不等坏死-增生结节变化.肺超微结构观察显示,肺泡上皮细胞肿大,细胞核浓缩、染色质聚集,线粒体程度不等肿胀、嵴断裂、空泡化,可见细胞质内包涵体.研究证明,除局部皮肤病变外,消化道黏膜和肺等实质器官的痘疹病变是患绵羊痘小尾寒羊具代表性的病理变化,尤其痘疹病灶中大量绵羊痘细胞的出现具有证病性意义.

    小尾寒羊绵羊痘ELISAPCR病理变化

    不同时长冷暴露下C2C12细胞中O-GlcNAc和IL-6表达的变化

    胡亚婕刘洋姚睿智史宏昭...
    21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冷暴露下骨骼肌中O-GlcNAc(O-linked β-N-acetylglucosamine)糖基化修饰水平显著升高,作为"应激感受器"调控细胞信号转导及基因转录等;而骨骼肌作为分泌器官通过收缩产生的肌源性IL-6具有免疫作用,更能够调节骨骼肌中糖、脂代谢.本试验旨在检测不同时长冷暴露下小鼠成肌细胞系C2C12中O-GlcNAc相关蛋白和IL-6表达变化,初步探究冷暴露下O-GlcNAc与IL-6之间的潜在联系.本试验通过体外培养小鼠成肌细胞系C2C12,并随机分为不做冷暴露处理的对照组(cold 0 h组,也称为control组,37 ℃±0.5 ℃)和冷暴露(32 ℃±0.5 ℃)3、6、9、12 h处理组,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不同时长冷暴露下O-GlcNAc糖基化水平和OGT、OGA及IL-6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冷暴露3 h,OGT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冷暴露6 h,OG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冷暴露3 h,O-GlcNAc糖基化修饰水平和IL-6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不同时长冷暴露下,C2C12细胞中O-GlcNAc糖基化修饰水平及IL-6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并且,不同时长冷暴露下,O-GlcNAc糖基化修饰和IL-6表达变化趋势高度相似,提示冷暴露下O-GlcNAc糖基化修饰可能参与IL-6表达的调控.

    冷暴露O-GlcNAcIL-6OGTOGA

    褪黑素对LPS致大鼠海马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张海洋陆翔宇张家华刘欣...
    218-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褪黑素(MT)对脂多糖(LPS)致大鼠海马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选取40只4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CON组)、模型组(LPS组)、褪黑素干预组(LPS+MT组)及褪黑素组(MT组).通过腹腔注射的方式给予大鼠10 mg • kg-1 MT和/或10 mg • kg-1 LPS,4 h后,采用旷场试验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测试;试验结束称大鼠体重,解剖取海马称重并计算海马体系数;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脑切片中海马区域病理变化;RT-PCR技术检测海马中小胶质细胞激活标记物Iba-1和CD11b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中炎性因子IL-1β、TNF-α、IL-6、IL-10及TGF-β蛋白表达.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LPS组大鼠自主探索行为减少、运动能力下降,海马组织神经细胞排列松散、细胞间隙增大、胞质固缩深染、胶质细胞浸润,小胶质细胞激活标志物Iba-1和CD11b mRNA表达极显著升高(P<0.01),促炎因子IL-1β、TNF-α及IL-6蛋白表达极显著升高(P<0.01),抗炎因子IL-10和TGF-β蛋白表达极显著降低(P<0.01).而与LPS组相比,LPS+MT组大鼠自主探索行为增加、运动能力增强,海马组织神经细胞排列紧密,未见明显病变,小胶质细胞激活标记物Iba-1和CD11b mRNA表达极显著降低(P<0.01),促炎因子IL-1β、TNF-α及IL-6蛋白表达极显著降低(P<0.01),抗炎因子IL-10和TGF-β蛋白表达极显著增加(P<0.01).此外,MT组与CON组相比,所有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MT可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减轻海马炎症反应,从而改善LPS造成的大鼠海马炎性损伤.

    褪黑素LPS海马炎症小胶质细胞脓毒血症大鼠

    沙门菌通过NF-κB/β-catenin信号通路引致IPEC-J2损伤的分子机制

    王怡梦刘雪姣王倩魏庆...
    227-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沙门菌引致IPEC-J2损伤的分子机制,试验用沙门菌刺激IPEC-J2,在特定时间收集细胞及其培养上清液,采用荧光定量PCR或ELISA检测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炎症反应相关蛋白和细胞增殖相关蛋白的表达以及乳酸脱氢酶(LDH)含量,以确定该沙门菌能够引起IPEC-J2损伤,并进一步采用NF-κB抑制剂和小干扰RNA预处理IPEC-J2,分析了NF-κB/β-catenin信号通路在沙门菌引起IPEC-J2损伤中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沙门菌感染组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 mRNA表达量在感染后6和24 h呈极显著下降(P<0.01);促炎性细胞因子TNF-c和IL-8的生成量以及LDH释放量在感染后6、12和24 h呈极显著上升(P<0.01),NF-κB p65的mRNA表达在感染后1、3和6h也呈极显著上升(P<0.01);细胞增殖蛋白cyclin D1 和c-Myc的mR-NA 表达在感染后6、12和24 h呈显著下降(P<0.05),其转录调控因子β-catenin的mRNA表达在感染后24 h呈极显著下降(P<0.01).与沙门菌感染组相比,抑制剂+沙门菌感染组ZO-1和Occludin的mRNA表达量在12和18 h呈极显著增高(P<0.01),而NF-κB p65、TNF-α和IL-8的表达以及LDH释放量在各时间点均呈极显著降低(P<0.01);siRNA-β-catenin+沙门菌处理组的β-catenin、cyclin D1和c-Myc的表达量在各时间点均呈极显著降低(P<0.01),LDH释放量在6和12 h均呈极显著增加(P<0.01),但在18 h增加不显著(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沙门菌激活了NF-KB信号通路,促进了促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加重了细胞损伤;同时,沙门菌抑制了β-cate-nin信号通路,降低了细胞增殖蛋白和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影响了细胞修复,从而出现细胞损伤与细胞修复之间的失调,最终呈现出细胞损伤.本试验从NF-κB/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角度揭示了沙门菌引致IPEC-J2损伤的分子机制.

    沙门菌IPEC-J2NF-κB信号通路β-catenin信号通路

    加味葛根芩连汤对湿热泄泻仔猪肠道炎症和损伤修复的作用

    刘晓曦马云飞李焕荣刘凤华...
    238-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用加味葛根芩连汤治疗仔猪的湿热泄泻,探讨其对湿热泄泻仔猪肠道的修复作用.选取8~15日龄未断奶仔猪(大白×长白)30头,其中健康仔猪6头,为对照组;有粪色黄褐而臭、小便短赤、舌质红等症状的泄泻仔猪24头,分为湿热泄泻组、加味葛根芩连汤低剂量组、加味葛根芩连汤中剂量组和加味葛根芩连汤高剂量组,每组6头.对照组和湿热泄泻组仔猪灌服生理盐水,药物组仔猪灌服加味葛根芩连汤(按生药量,低、中、高剂量组药物添加量分别为2.5、5.0和10.0g • d-1),连续5 d.在服药的第0、3、5天记录各组仔猪的粪便评分.取对照组、湿热泄泻组、加味葛根芩连汤中剂量组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进行组织切片和H.E.染色,取十二指肠进行增殖性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对照组、湿热泄泻组、加味葛根芩连汤中剂量组仔猪空肠TLR4、TNF-α、IL-1β和IL-6 mRNA表达量变化.湿热泄泻严重破坏了仔猪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结构,尤其是十二指肠和空肠,十二指肠隐窝处PC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湿热泄泻组仔猪空肠TLR4(P<0.05)、TNF-α(P<0.01)、IL-1β(P<0.01)和IL-6(P<0.05)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相比于湿热泄泻组,加味葛根芩连汤显著降低了仔猪的粪便评分(P<0.05).中剂量加味葛根芩连汤组仔猪的小肠和结肠的组织结构得到显著改善,十二指肠的肠腔中有不断脱落的绒毛团,绒毛中的PCNA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与湿热泄泻组相比,加味葛根芩连汤中剂量组空肠TLR4(P<0.05)、TNF-α(P<0.01)、IL-1β(P<0.01)和IL-6(P<0.05)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综上表明,加味葛根芩连汤可通过促进隐窝干细胞的增殖和降低炎症反应对湿热泄泻造成的仔猪肠道损伤进行修复.

    加味葛根芩连汤湿热泄泻仔猪肠道炎症损伤修复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实时分析RGD基序与整联蛋白的相互作用

    李鹏飞龚真莉杜晓华蒋韬...
    248-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研究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结构蛋白VP1上的RGD(Arg-Gly-Asp)基序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整联蛋白的结合特异性,作者应用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PR)的Biacore 3000系统实时研究RGD基序分别与猪源整联蛋白αvβ6胞外区结构域、αv亚基胞外区结构域和β6亚基胞外区结构域的亲和力.首先通过结合试验筛选与RGD基序有结合的整联蛋白结构域,再对有结合的整联蛋白与RGD基序开展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合成的RGD基序与猪源整联蛋白αvβ6胞外区结构域有结合,结合动力学常数Ka、Kd、KD分别为42.3 M-1s-1、3.1×10-4s-1和7.33×10-6 M;与整联蛋白αv亚基胞外区结构域之间亦有结合,结合动力学常数Ka、Kd、KD分别为21.8M-1s-1、2.13×10-4s-1和9.79×10-5M;与β6亚基胞外区结构域几乎没有结合.综上表明,RGD与整联蛋白αvβ6胞外区结构域的结合比与整联蛋白αv亚基胞外区结构域之间的结合快且亲和力强.本研究将为进一步探讨FMDV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的相互作用提供参考.

    Biacore3000FMDVRGD基序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整联蛋白动力学

    14株北京地区犬细小病毒分离毒株的VP2、NS1基因序列分析

    李少晗由欣月范君文徐一...
    254-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北京地区疑似细小病毒感染的犬粪拭子中成功分离鉴定出14株犬细小病毒(CPV)毒株,并对其完整的VP2和NSl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鉴定到的14株CPV毒株中,7株为New CPV-2a型,7株为CPV-2c型.此外,NS1的19、33、293、588、624和656位氨基酸以及VP2的13、574位氨基酸为新鉴定的氨基酸突变位点.基于VP2、NS1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大部分的New CPV-2a型和CPV-2c型毒株与广西南宁和吉林长春地区的分离毒株亲缘关系密切,说明本次分离毒株与广西或吉林地区分离毒株具有相同的起源.本研究为更好地开展犬细小病毒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深入研究犬细小病毒变异和传播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犬细小病毒分离鉴定VP2基因NS1基因进化分析

    1例肉鸡肝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学诊断

    杨腊梅张婷张鼎
    260-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对临床上发现的1例肉鸡肝黑色素瘤进行病理学诊断.1羽25日龄AA肉鸡精神沉郁、极度消瘦,剖检发现其整个肝呈黑色.HE染色结果显示,病变肝内遍布大小不一、细胞核深染、细胞质内有大量黑色素颗粒沉积的异常细胞团.黑色素瘤诊断标志蛋白SOX 10和HMB-45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均呈阳性.结合病理学检测和免疫组化结果,判定该病鸡肝患有恶性黑色素瘤.试验对病变肝进行胆色素染色和普鲁士蓝染色,结果均呈阴性,提示病变肝并非由胆红素或含铁血黄素淤积所致.综上表明,此例病鸡患有严重的肝恶性黑色素瘤,试验结果对禽类黑色素瘤的诊断与研究有参考价值.

    肉鸡黑色素瘤病理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