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畜牧兽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文杰

月刊

0366-6964

xmsyxb@263.net

010-62815987 62816996 62893836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畜牧兽医学报/Journal Acta Veterinaria Et Zootechn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畜牧兽医学报》编委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全国性的畜牧兽医学术刊物。创刊于1956年7月,刊登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企业研究报告以及对生产实践具指导性、启发性的文章。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重要引文数据库及文摘性期刊收录。主要栏目包括畜牧和兽医两大学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感染对初生仔猪小肠杯状细胞数量及Hes1和MUC2表达的影响

    梁继翔焦哲严治山李旸...
    772-7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讨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感染仔猪对小肠杯状细胞(goblet cell,GC)的影响,将6头未吃初乳的初生仔猪静养2 d后随机分为感染组(n = 3)和对照组(n=3),感染组仔猪口服接种5 mL 1×105 TCID50·mL-1 PDCoV-CHN-HG-2017毒株,对照组仔猪口服5 mL DMEM培养基.感染组仔猪分别在口服接种后22、39和70 h出现明显腹泻、脱水和嗜睡等临床症状,及时实施安乐死并采集小肠组织样品;对应时间点分别选取对照组1头仔猪实施安乐死并采集小肠组织样品.采用HE染色、PAS染色和AB染色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和GC数量变化.采用荧光定量PCR和ELISA分别检测初生仔猪小肠组织中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1(Hes1)和黏蛋白2(MUC2)的转录和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感染组仔猪与对照组仔猪相比小肠各段黏膜结构均有不同程度损伤,绒毛长度降低且差异显著(P<0.05),VH:CD的比值降低且差异显著(P<0.05).PAS染色与AB染色结果一致,小肠各段GC数量均有不同程度减少且差异显著(P<0.05、P<0.01或P<0.001).感染组仔猪与对照组仔猪相比小肠各段Hes1 mRNA的转录量和含量均升高,在空肠和回肠中Hes1 mRNA转录量差异显著(P<0.01或P<0.05),在十二指肠和回肠中Hes1含量差异显著(P<0.01).感染组仔猪与对照组仔猪相比小肠各段MUC2 mRNA的转录量和含量均降低,在十二指肠和回肠中差异显著(P<0.05、P<0.01或P<0.001).结果表明,PDCoV感染初生仔猪后引起小肠GC数量明显减少.PDCoV感染仔猪可能通过激活肠道Notch信号通路下游靶基因Hes1表达来阻碍小肠中GC形成和分泌,导致GC数量减少和MUC2表达降低.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仔猪杯状细胞小肠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1黏蛋白2

    异体移植炎症因子1通过核因子κB信号促进牛乳腺上皮细胞炎症因子的释放

    伍迎欢杨丹茹赵燕英
    782-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奶牛乳腺炎是指在不同理化因素刺激下奶牛乳腺的炎性反应,其严重影响了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许多细胞因子是炎症调节剂,但与奶牛乳腺炎相关的关键细胞因子还未被鉴定.异体移植炎症因子1(allograft in-flammatory factor-1,AIF-1)在免疫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并在多种炎性疾病中过量表达.因此,本研究探讨了牛AIF-1在乳腺炎中的可能作用.首先,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了乳腺炎牛奶中牛AIF-1的含量,并用RT-PCR方法克隆牛AIF-1基因,然后,用亲和层析纯化牛AIF-1蛋白.用此重组蛋白刺激牛乳腺上皮细胞,ELISA试剂盒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分泌,Western blot测定IκBα的磷酸化.结果显示,患乳腺炎奶牛乳中AIF-1的平均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奶牛,而抗生素治愈后的奶牛乳中AIF-1的含量回落到正常水平.这些结果提示,牛AIF-1是一个分泌型蛋白,可能与乳腺炎相关.为了进一步探索这种关系,本研究克隆了牛AIF-1基因并纯化了牛AIF-1蛋白.此蛋白上调了牛乳腺上皮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分泌,并刺激了IκBα的磷酸化.IκBα磷酸化抑制剂BAY 11-7085阻断了牛AIF-1刺激的炎性细胞因子上调.综上表明,牛AIF-1通过核因子KB信号促进了牛乳腺上皮细胞炎症因子的释放.

    奶牛乳腺炎牛乳腺上皮细胞异体移植炎症因子1核因子κB

    脑红蛋白和缺氧诱导因子-1α在牦牛后脑的表达与定位研究

    杜晓华米晓钰王海芳温永强...
    789-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是存在于脊椎动物神经系统中的两种关键性神经保护因子,在低氧适应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为探究牦牛(Bos grunniens)脑组织中对机体运动、呼吸、感觉等生理活动起重要调节作用的后脑在适应低氧过程中NGB和HIF-1α的表达与分布关系,本研究利用RT-q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NGB和HIF-1α在牦牛后脑不同区域的表达与定位特征进行了研究.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牦牛后脑中,NGB和HIF-1α基因与蛋白表达趋势基本一致,在小脑蚓前叶中的表达量最高,并显著高于延髓、脑桥及小脑其他部位(P<0.05),小脑半球皮质次之(P<0.05),蚓小叶表达量最低,其他不同区域间两种因子的表达量也存在一定差异.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GB和HIF-1α阳性产物分布特征相似,且HIF-1α蛋白免疫阳性反应的整体强度高于NGB蛋白.各区域NGB和HIF-1α主要散在表达于特定层次的神经元胞质中,如延髓、脑桥神经元,小脑半球、蚓部皮质分子层、浦肯野细胞层及颗粒层神经元等.小脑半球髓质区的神经胶质细胞内也见有少量NGB和HIF-1α阳性表达,阴性对照均无表达.上述结果提示,牦牛后脑不同区域NGB和HIF-1α的表达在长期适应低氧环境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选择性差异,蚓前叶对缺氧具有较高的耐受性,小脑半球皮质次之,蚓小叶的缺氧耐受性最弱,这种差异的产生可能与后脑相关区域承担的特定功能有关联,但其具体机制尚有待进一步探讨.各区域低氧适应性功能的发挥主要依赖其特定的神经元结构.

    脑红蛋白低氧诱导因子-1α牦牛后脑

    SD大鼠术后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转化的差异代谢物分析

    王国辽林辉吕俊瑾刘镇...
    799-8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术后慢性疼痛病因十分复杂,迄今发生机制尚未明析.本研究旨在通过动物模型解析术后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转化的相关物质,以期找到引发术后疼痛的关键物质.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代谢组学技术,比较分析大鼠术后急性疼痛和慢性坐骨神经紧缩损伤疼痛的相关物质,筛选差异代谢物.结果经分析后得到224种代谢物,其中,35种代谢物具有显著差异(VIP>1,P<0.05,| log2FC |≥2),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45条潜在相关代谢通路(P<0.05).分析表明,N-乙酰天冬氨酸(NAA)、泛酸、天冬氨酸、3-羟基丁酸、β-丙氨酸、葡萄糖等差异代谢物及其相关代谢通路可能与术后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转变密切相关.解析出术后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转化的相关物质,这为术后疼痛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也为术后疼痛的识别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术后急性疼痛术后慢性疼痛转化关键物质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苦参碱抗PRRSV的作用机制

    郝江花孙娜孙盼盼孙耀贵...
    809-8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利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从抗炎角度探讨苦参碱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作用机制.利用PharmMapper 服务器和Genecards疾病数据库获得苦参碱发挥抗炎作用的潜在靶点;使用STRING在线分析平台结合Cytoscape软件构建靶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并进行拓扑学分析筛选关键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使用Cytoscape软件进行"药物-靶点-通路"网络图的构建;使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选择最佳的结合靶点.网络分析结果表明,苦参碱抗炎的潜在靶点有23个;蛋白互作网络提示,IGFⅠ、MAPK8、CASP3、NR3C1可能是苦参碱抗炎的核心靶点;GO富集分析得到116个细胞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47条相关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显示,MAPK8与苦参碱有较好亲和力,可能是苦参碱发挥抗炎作用的主要靶点.苦参碱可能通过作用于MAPK8这一关键蛋白发挥抗炎作用,进而达到抗PRRSV的作用.

    苦参碱网络药理学抗炎靶点

    新疆野生荒漠肉苁蓉醇提物调节小鼠DCs成熟对Th1/Th2的免疫增强作用

    杨秀梅杨雨王丹阳张爱莲...
    820-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讨新疆野生荒漠肉苁蓉醇提物(ethanol extracts of wild Cistanche deserticola,EEWCD)调节Th1/Th2免疫反应的特点及初步的作用机制.采用卵清白蛋白(ovalbumin,OVA)为抗原,研究EEWCD对小鼠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因子分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成熟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等的影响.EEWCD低、中、高剂量(分别记作L、M、H)分别与OVA混合,ICR小鼠随机分为0.9%NaCl、EEWCD、OVA、OVA-EEWCD-L、OVA-EEWCD-M、OVA-EEWCD-H和OVA-铝佐剂免疫组.皮下免疫2次,间隔2周.小鼠免疫后,ELISA法检测抗体滴度及分型,MTT检测脾细胞增殖水平,FACS检测CD4+IL-4、CD4+IFN-y和CD8+IFN-y的水平,以及DCs表面分子与Treg表达水平.结果显示,EEWCD提高了 OVA特异性IgG抗体2~3倍;在初次免疫后21 d显著促进IgG1和IgG2a的表达水平(P<0.05);显著促进OVA特异性脾细胞增殖以及T/B细胞的活化(P<0.05);显著促进CD4+IL-4、CD4+IFN-γ和CD8+IFN-γ的分泌(P<0.05).同时,EEWCD也显著促进了 DCs 的 CD40、CD80、CD86和 MHCII 的表达(P<0.05),下调了 Treg 的水平(P<0.05).EEWCD-M 为最佳剂量.监测免疫后小鼠行为及体重,小鼠行为没有异常,且同一时间点各组体重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表明,EEWCD能够促进OVA特异性的Th1/Th2免疫反应,尤其促进Th,型反应,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激活DCs的成熟,促进IL-4和IFN-y的分泌,降低Treg的水平调节Th1/Th2免疫反应的动态平衡.

    醇提物新疆野生荒漠肉苁蓉Th1/Th2反应免疫增强树突状细胞

    大蒜素对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体外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朱芷葳蓝吴涛马悦悦李鹏飞...
    831-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研究不同浓度的大蒜素对色素形成关键基因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MITF)表达的影响,以及对B16F10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为家养宠物及畜牧行业中的动物黑色素瘤治疗提供一个新思路.将添加不同浓度大蒜素的黑色素瘤B16F10细胞分为对照组(0μg·mL-1)和试验组(5、10、15、20μg·mL-1).采用 qRT-PCR 检测 B16F10细胞中 MITF mRNA 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 检测MITF蛋白质的表达水平.通过吸光度值计算细胞的增殖率,进而确定不同浓度大蒜素对细胞增殖的抑制情况.不同浓度大蒜素处理B16F10细胞42 h后,采用细胞划痕评价细胞迁移能力.结果显示,随大蒜素浓度升高,B16F10细胞中色素形成关键基因MITF mRNA的表达量逐渐降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ITF蛋白表达量呈浓度依赖性降低.在细胞增殖检测中,发现5、10、15、20 μg·mL-1大蒜素对B16F10细胞的增殖能力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P<0.001),且抑制率随浓度升高而加强.细胞划痕结果显示,大蒜素浓度在10、15、20 μg·mL-1时对细胞的迁移抑制较大.综上表明,大蒜素能够影响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特异性标记基因MITF的表达,并抑制了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B16F10细胞MITF大蒜素增殖迁移

    非洲猪瘟病毒pS273R蛋白水解酶单克隆抗体制备

    张萌刘英楠谢振华敖清莹...
    839-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制备非洲猪瘟病毒(ASFV)S273R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本研究以原核表达的非洲猪瘟病毒重组S273R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获得杂交瘤细胞.结果显示:基于纯化的S273R蛋白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对杂交瘤细胞进行筛选和亚克隆,获得了 4株可稳定分泌抗ASFV S273R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并通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试验(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测定了其免疫特性.4株单克隆抗体亚类均为IgG1型,轻链均为κ链.本研究获得的非洲猪瘟病毒S373R蛋白单克隆抗体可为进一步研究ASFV pS273R的生物学功能及基因缺失毒株的鉴别诊断和疫苗开发提供技术储备.

    非洲猪瘟病毒S273R蛋白原核表达单克隆抗体

    新疆部分地区马疱疹病毒1型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胡月高雁怩加尔肯车传忠...
    845-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了解新疆地区马疱疹病毒1型感染的流行现状和特点,本研究于2019-2020年从新疆乌鲁木齐、昌吉州、伊犁州、巴州16处规模化马场收集1 657份马血清样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抗体检测,对不同地区、品种、性别及年龄马匹的马疱疹病毒1型抗体阳性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乌鲁木齐、伊犁州、昌吉州、巴州马疱疹病毒1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9.34%、22.56%、90.52%、5.00%;纯血马、混血马、哈萨克马、伊犁马、焉耆马、普氏野马的EHV-1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34%、32.93%、44.92%、19.35%、5.00%、90.52%;普氏野马与家马的EHV-1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0.52%和29.32%;家马中新疆本土品种马与引进品种马的EHV-1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1.70%和25.50%;母马与公马的EHV-1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8.84%和22.00%;处于幼年、青年、成年、老年阶段的马匹EHV-1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5.37%、33.00%、34.31%、23.81%.结果提示,新疆乌鲁木齐、伊犁州、昌吉州、巴州规模化养殖场普遍存在EHV-1感染,且不同地区、品种、性别及年龄的马EHV-1感染率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为新疆地区EHV-1感染的探讨和防控工作提供调查数据.

    马疱疹病毒1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血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