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畜牧兽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文杰

月刊

0366-6964

xmsyxb@263.net

010-62815987 62816996 62893836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畜牧兽医学报/Journal Acta Veterinaria Et Zootechn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畜牧兽医学报》编委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全国性的畜牧兽医学术刊物。创刊于1956年7月,刊登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企业研究报告以及对生产实践具指导性、启发性的文章。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重要引文数据库及文摘性期刊收录。主要栏目包括畜牧和兽医两大学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牦牛六个多能性相关转录因子OSKMNL的克隆和多顺反子慢病毒载体的构建

    黄显朋邢嘉仪白媛媛姜雨婷...
    1579-1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克隆牦牛6个多能性相关转录因子Oct 4、Sox 2、Klf 4、c-Myc、Nanog、Lin 28(OSKMNL),构建多顺反子慢病毒载体FUW-teto-OSM-EGFP和FUW-teto-KNL-mCherry.本研究以1头3~5月龄健康雌性牦牛胎儿的生殖嵴组织为研究材料,利用RT-PCR技术克隆牦牛6个多能性相关转录因子OSKMNL的完整编码区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应用无缝克隆技术构建慢病毒载体FUW-teto-OSM-EGFP和FUW-teto-KNL-mCherry;用293T细胞包装慢病毒,将包装好的慢病毒感染293T细胞和牦牛成纤维细胞,通过观察荧光表达和RT-PCR技术检测病毒感染情况(试验分为病毒感染组和空白对照组,每个组设置3个重复).结果表明,克隆的牦牛OSKMNL基因的编码区大小分别为1 083、963、1 434、1 320、903、618 bp;序列分析发现牦牛OSKMNL氨基酸序列与黄牛的同源性在99%以上,其中Sox2、Klf4、c-Myc与黄牛的同源性为100%;进化树结果显示牦牛与黄牛、瘤牛、水牛的亲缘关系最近,与小鼠的亲缘关系最远;蛋白结构预测发现牦牛的6个转录因子OSKMNL都具有该基因家族相应蛋白功能的结构,比如POU结构域、HOX结构域、HMG结构域、Znf-C2H2结构域、HLH结构域、CSP结构域等;构建了慢病毒载体FUW-teto-OSM-EGFP和FUW-teto-KNL-mCherry;慢病毒感染293T细胞发现试验组表达红色和绿色荧光;慢病毒感染牦牛成纤维细胞发现试验组表达红色和绿色荧光,RT-PCR结果显示预期大小的条带.本研究成功克隆了牦牛的6个多能性相关转录因子OSKMNL;构建了分别携带牦牛3个转录因子的慢病毒载体FUW-teto-OSM-EGFP和FUW-teto-KNL-mCherry;包装的慢病毒能感染牦牛成纤维细胞.有利于推动多能性相关转录因子OSKMNL在牦牛干细胞中的应用,也为后续研究牦牛iPSC做准备.

    牦牛基因克隆序列分析慢病毒载体

    MMP14调控骨骼肌卫星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刘媛李溪月张维娅
    1592-16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14(MMP14)调控骨骼肌卫星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本试验取10只4周龄C57/BL6雌性小鼠,利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骨骼肌卫星细胞.首先,对骨骼肌卫星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利用qRT-PCR和Western blot试验分析MMP14在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期和分化期表达量的变化.应用siRNA抑制MMP14蛋白表达,分为试验组(si-MMP14)和对照组(si-NC),每组3个重复:首先诱导细胞分化,应用免疫荧光和qRT-PCR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细胞分化水平的差异;随后取增殖期细胞进行蛋白组学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差异蛋白,并筛选MMP14调控的关键差异蛋白和通路.本研究结果表明:1)MMP14在卫星细胞增殖期表达上调,在分化期表达下调;抑制MMP14蛋白会抑制肌管生成,表现为肌管融合指数下降.2)通过蛋白组学分析筛选到549个差异蛋白,其中有66个上调蛋白和483个下调蛋白,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细胞黏附、脂肪酸代谢以及AMPK通路等,参与调控细胞命运决定、组蛋白甲基化和染色质结构等生物学过程.3)通过蛋白互作关系网络分析发现MMP14与肌源性分化相关蛋白、脂肪生成相关蛋白以及异染色质结构调控蛋白直接互作,抑制MMP14可导致肌分化转录因子(PAX7、MYOD)和H3-K9甲基转移酶(SETDB1、SUV39H1)下调,而成脂分化转录因子(JUN、C/EBPβ)上调.本研究初步分析了 MMP14调控骨骼肌卫星细胞分化的机制,MMP14可能通过H3-K9组蛋白甲基化参与卫星细胞命运决定以及成肌与成脂分化的转换,且这种调控作用发生在卫星细胞细胞分化启动前.本研究结果为骨骼肌发育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骨骼肌卫星细胞卫星细胞的分化MMP14

    基于16S rRNA测序分析高低饲料转化率猪粪便微生物的组成差异

    张帅陈奎蓉许迪江山...
    1605-1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高猪饲料转化率是目前猪育种工作的重点,本研究对384头三元杂交母猪的FCR值进行排序,从中选取两端高饲料转化率(HFCR组)和低饲料转化率(LFCR组)猪各10头,采集粪便进行微生物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结果表明,LFCR组的Richness指数、Chao1指数、ACE指数均极显著高于HFCR组(P<0.01).通过LEfSe分析,在属水平上筛选两组间具有显著差异的微生物,其中,在LFCR组筛选LDA>3的微生物主要是Pre-votella_1、Treponema_2、Prevotellaceae_NK3B31_group、Eubacterium_coprostanoligenes_group、p-1088-a 5_gut_group、Prevotella_9、阿克曼菌属、Prevotellaceae_UCG_009、Ruminococcaceae_UCG-014、Ruminococcaceae_NK4A214_group,在HFCR组LDA>3的微生物主要是巨球藻属、小类杆菌属、链型杆菌属、假丁酸弧菌属、柯林斯氏菌、Solobacterium、罕见小球菌属、链球菌属.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与FCR显著负相关的微生物大多与短链脂肪酸的产生有关,而与FCR显著正相关的微生物多数为潜在的致病性细菌.本研究通过筛选高、低饲料转化率猪粪便中的差异微生物,并对差异微生物丰度与饲料转化率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最终筛选到与饲料转化率显著关联的粪便微生物,为猪饲料转化率性状的肠道微生物育种标记筛选提供一定参考.

    饲料转化率16SrRNA粪便微生物

    基于多组学与网络药理学探究淫羊藿对后备母猪发情的作用

    徐俊杰张璐通王津洁陈晓晨...
    1615-1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揭示淫羊藿对后备母猪发情的作用及其机理.本试验选择210~220日龄,体重(99.547±1.987)kg,发育成熟且符合配种条件的后备待配二元母猪32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6头母猪,每个重复1头母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饲喂基础日粮的基础上补充淫羊藿粗提物50 mg·d-1.试验饲喂28 d.结果表明,试验组母猪发情提前,血清FSH、LH和E2显著增加(P<0.05).卵巢转录组结果表明,检测出477个上调差异mRNAs,754个下调差异mRNAs.GO富集分析发现,差异的mRNA主要富集在运输囊泡、脂肪细胞分化、节律行为、发情周期等过程;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的mRNA主要富集在紧密连接、碳水化合物代谢、刺猬信号通路、GnRH分泌和PI3K-AKT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卵巢代谢组结果表明共有1 616个代谢物上调,1 254个代谢物下调.KEGG富集分析表明,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a-亚麻酸代谢、ATP转运蛋白、亚油酸代谢、β-丙氨酸代谢、氨基苯甲酸盐降解、生物素代谢等通路.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表明淫羊藿作用卵巢的潜在作用靶点共161个.PPI互作网络得到degree前10的蛋白作为核心靶点,根据得分依次为TP53、SRC、AKT1、CCND1、TNF、ESR1、EP300、ERBB2、JAK2、PARP1.GO分析结果表明,淫羊藿作用卵巢的靶点主要参与了蛋白磷酸化、MAPK级联反应的正调控、生物节律、基因表达的正调控、细胞凋亡过程的负调控、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正调控、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等生物学过程.KEGG分析结果显示,靶点蛋白信号通路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细胞周期、细胞衰老、HIF-1信号通路、孕激素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等途径.以上结果从活体、代谢、转录和分子层面揭示了淫羊藿对后备母猪发情的影响和作用途径,本研究发现饲喂淫羊藿能够改变后备母猪卵巢转录与代谢模式,显著提高FSH、LH和E2水平,进而促进母猪发情,淫羊藿的主要成分能够与TP53、SRC、AKT1、CCND1、TNF、ESR1、EP300、ERBB2、JAK2、PARP1结合发挥调控作用.本研究为淫羊藿应用提高后备母猪发情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

    淫羊藿后备母猪发情转录组代谢组网络药理学

    β-谷甾醇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和胚胎发育的影响

    蓝昕蕊赵宝宝张碧菡林晓语...
    1629-1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索一种自然植物提取的抗氧化分子——β谷甾醇(β-sitosterol,SITO)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效率和早期胚胎体外发育质量的影响.本研究以在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SITO为试验组,不添加SITO(含0.16%DMSO)的培养基为对照组,对屠宰场所得猪卵巢中收集到的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试验组浓度分别为10、20、40 μmol·L-1,不同浓度各重复3次,每组培养卵母细胞150~200枚.培养46 h后,对卵母细胞成熟率进行统计,并收集成熟卵母细胞进行活性氧、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染色以及相关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成熟卵母细胞进行孤雌激活,2 d后统计卵裂率,7 d后统计囊胚率,并统计囊胚细胞总数.结果发现,20 μmol·L-1 SITO处理显著提高了猪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率,且促进了孤雌激活后囊胚的形成并增加了囊胚细胞数,降低了卵母细胞中ROS含量,提高了抗氧化应激基因SOD和CAT的表达;同时,SITO降低卵母细胞的凋亡水平,增加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降低促凋亡基因Caspase 3和BAX的表达.此外,SITO可增强线粒体膜电位(△Ψm),增加TFAM基因的表达.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基中添加20 μmol·L-1SITO能够显著促进猪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率、提高胚胎的体外发育能力和胚胎质量.

    β-谷甾醇猪卵母细胞胚胎发育ROS凋亡

    围产期母体营养调控对犊牦牛生长发育、血清生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尚恺圆江明锋官久强安添午...
    1638-1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高寒牧区牦牛产业母犊培育现状,旨在探究围产期母体营养均衡供给与早期断奶的营养调控方式对犊牛生长发育、血清生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为牦牛高效养殖提供科学基础.研究选取18头健康、体重相近、胎次为2~4次、预产期相近的妊娠后期麦洼牦牛,随机分为放牧对照组(GF)、营养供给组(SF)、早期断奶组(SW)3个组(n=6),GF组牦牛产前及产后阶段均于天然牧场自然放牧,SF组牦牛在产前30 d至产后90 d按妊娠后期、泌乳早期营养需要以"精料+青干草+放牧"方式给予营养均衡供给,SW组牦牛在营养均衡供给基础上,于产后60 d对犊牛进行早期断奶处理.对GF、SF、SW组牦牛所产犊牛初生重、90 d体重及体尺指标进行测定,并采集犊牛90日龄血清样本,分析不同母体营养调控方式下犊牦牛血清生化、生长相关激素分泌及免疫功能差异.结果表明,SF和SW组犊牛的初生重显著高于GF组(P<0.05);90日龄时,SF和SW组犊牦牛的体重、体高以及胸围均显著高于GF组(P<0.05),SW与SF组之间犊牛体重、体尺无显著差异(P>0.05).与GF组相比,SF和SW组犊牛血清葡萄糖(GLU)、球蛋白(GLB)、胆固醇(CHO)浓度显著上升(P<0.05);SF组TP水平显著高于GF组(P<0.05).生长相关激素方面,SF和SW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水平显著高于GF组(P<0.05);SW组生长激素(GH)浓度显著高于GF组(P<0.05).SF、GF组犊牦牛血清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浓度显著高于SW组(P<0.05).相较于GF组,SF、SW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显著升高(P<0.05),SF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浓度显著高于GF组(P<0.05).综上所述,营养均衡供给为妊娠后期和泌乳前期牦牛母体提供了充足的养分,通过增加犊牦牛养分摄入,提升了犊牛初生重、血清糖、氮营养代谢物水平,增加了生长相关激素及免疫球蛋白水平,从而促进了犊牦牛生长发育;早期断奶搭配营养均衡供给方式对犊牦牛生长发育、免疫功能无显著负面影响,并进一步促进生长激素分泌.

    围产期营养调控早期断奶犊牦牛生长发育

    基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GⅡb亚型重组荧光病毒中和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林莉莉张梦迪朱琳琳马海龙...
    1649-1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0年以来,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GⅡ型变异毒株的出现,导致全世界范围内猪流行性腹泻(PED)的病死率显著增加.疫苗免疫是PED有效防控的重要策略之一,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水平是免疫效果评价和疫苗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然而,在Vero-CCL81上开展的PEDV经典中和试验中所添加的胰酶会导致试验结果不稳定等问题.本研究拟在构建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病毒基础上,建立一种能准确评估样品中和抗体的检测方法.本研究在pUC57载体上克隆插入GⅡb亚型PEDV-GDU株部分ORF1a和ORF1b基因片段与其他结构基因片段,并通过无缝克隆技术将ORF3基因替换为EGFP基因,构建辅助质粒pUC57-PEDV-GDU-dORF3-EG-FP,通过RNA定向重组技术拯救重组荧光病毒rPEDV-GDU-dORF3-EGFP.进一步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 A)、Western blot和病毒生长曲线测定等方法,比较重组荧光病毒和亲本病毒生物学特性.最终利用重组荧光工具病毒筛选在不添加胰酶的条件下仍能支持PEDV有效增殖的细胞系,并建立中和试验方法.结果表明,成功拯救重组荧光病毒rPEDV-GDU-dORF3-EGFP,且在Vero-CCL81细胞上,重组荧光病毒与亲本病毒呈现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利用该重组荧光病毒筛选到一株亚克隆Huh7.10细胞可支持PEDV在无外源胰酶添加条件下的有效感染与复制.并利用Huh7.10细胞和重组荧光病毒成功建立了 PEDV中和试验方法,相关性试验分析表明,该方法测定结果与ELISA抗体检测结果相关性高于PEDV经典中和试验.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建立了PEDV-GDU毒株的反向遗传操作平台,为PED新型疫苗候选毒株的快速制备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此外,基于重组荧光病毒在Huh7.10细胞上建立的中和试验方法能更准确地测定血清中和抗体水平,为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估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手段.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反向遗传学胰蛋白酶报告病毒中和试验

    盐霉素体外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抑制效果

    马亚娟苏恺林依丹王亚文...
    1661-1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引起的一种以水样腹泻、呕吐和脱水为主要特征的猪肠道传染病,给全球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但目前仍无有效的疫苗和治疗药物.盐霉素(salinomycin,SLM)是一种常用的抗生素,具有不易产生耐药性、排泄迅速、残留量极低的优点.为明确SLM对PEDV的抑制作用,首先通过TCID50(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检测PEDV在Vero细胞上的增殖规律,进一步经CCK-8试验和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测定SLM的半数细胞毒性浓度(half-cytotoxic concentration,CC50)和其对 PEDV 的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最后建立SLM、PEDV和Vero细胞的作用模型,利用RT-qPCR、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t assay,IFA)技术检测SLM对PEDV复制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PEDV感染Vero细胞后 24 h 病毒滴度最高(107.7·0.1 mL-1);SLM 对 Vero 细胞的 CC50 为 7.698 μmol·L-1,对 PEDV 的 IC50 为1.617 μmol·L-1;随着SLM浓度的增加,PEDV滴度、N蛋白和N基因mRNA的表达量逐渐下降;SLM抑制PEDV的复制阶段,对病毒的吸附、入侵和释放阶段无明显影响.该研究结果可以为进一步挖掘PEDV抑制药物提供新思路.

    PEDVCV777毒株Vero细胞盐霉素复制周期

    牛支原体贵州株黏附相关蛋白的初步鉴定

    罗小芬谢晓东赵超胡茜...
    1672-1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M.bovis)是引起牛乳腺炎和小牛肺炎等多种牛病的重要病原体.黏附蛋白通常被认为在该生物体的致病机制中起着核心作用.因此,本研究旨在以牛支原体株贵州株(GZ-2)的4个假定蛋白为研究对象,分别命名为M27、M32、M498、M663;分别在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E3(BL21)中进行原核表达及纯化、亚细胞定位及黏附性研究.结果显示:成功表达和纯化重组M27、M32、M498和M663蛋白;M27、M32和M498蛋白均在牛支原体总蛋白、胞膜蛋白与胞质蛋白中均出现特异印迹条带,而M663未被检测到;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的免疫染色结果显示,M27、M32、M498和M663蛋白和牛支原体都能黏附在胚胎牛肺细胞(EBL)上,兔抗M27、M32、M498和M663血清抗体能够抑制蛋白M27、M32、M498和M663对EBL细胞的黏附,也能抑制牛支原体对EBL细胞的黏附.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与其一致,得到了进一步证实.综上所述,M27、M32和M498蛋白是牛支原体的黏附相关蛋白,而M663在Western blot中未被检测到,但它仍能黏附在EBL细胞上,并且其抗血清可抑制牛支原体对EBL细胞的黏附.这为诊断牛支原体相关疾病和开发预防性疫苗选择目标蛋白提供参考依据.

    牛支原体黏附蛋白原核表达筛选

    基于Hsp70基因的绵羊肺炎支原体TaqMan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遗传演化分析

    江锦秀张靖鹏林裕胜刘维巍...
    1684-1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热休克蛋白 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是绵羊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ovipneumoniae,Movi)的重要膜蛋白,是机体内高度保守的生物分子,但在种间差异大,可作为分子生物学检测的候选靶区.为建立基于Hsp70基因的Movi通用型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方法,并进一步了解其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基于GenBank中Movi的Hsp70基因特征,设计特异性的引物及探针,建立了基于Hsp70基因的绵羊肺炎支原体qPCR检测方法.应用建立的检测方法对88份山羊鼻拭子样品及43份疑似羊支原体性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 of sheep and goats,MPSG)病料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为Movi阳性的肺组织样品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株Hsp70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建立的qPCR检测方法其相关系数为1.00,扩增效率为96.0%,斜率为-3.411,Y轴截距为37.29.特异性强,与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Mycoplasma mycoides subsp.capri,Mmc)、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Mycoplasma capricolum subsp.capripneumoniae,Mccp)、莱氏无胆甾原体(Acholeplas-malaidlawii,AL)、无乳支原体(Mycoplasma agalactiae,Maga)、伪结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pseudotuber-culosis,CP)、羊口疮病毒(or f virus,ORFV)、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Mb)等牛羊常见病原均无交叉反应;敏感性高,最低检测限为5.72 copies·μL-1;重复性优,组内变异系数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0%.6株Movi分离株Hsp70基因全长均为1 818 bp,与其它Movi参考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6.0%~99.4%和98.0%~100.0%;进一步分析发现,山羊源Movi均比绵羊源多1个N-糖基化位点.遗传演化分析表明,其均处于Cluster Ⅰ A亚分支(均为山羊源).综上,本研究建立了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优的基于Hsp70基因的Movi的qPCR检测方法.序列分析发现,不同来源Movi的Hsp70基因核苷酸同源性高;遗传演化分析证实,Movi福建株与山羊源分离株遗传关系较近.本研究不仅为Movi临床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持,更为进一步了解Movi遗传演化规律提供参考.

    绵羊肺炎支原体Hsp70基因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序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