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畜牧兽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文杰

月刊

0366-6964

xmsyxb@263.net

010-62815987 62816996 62893836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畜牧兽医学报/Journal Acta Veterinaria Et Zootechn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畜牧兽医学报》编委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全国性的畜牧兽医学术刊物。创刊于1956年7月,刊登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企业研究报告以及对生产实践具指导性、启发性的文章。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重要引文数据库及文摘性期刊收录。主要栏目包括畜牧和兽医两大学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李静云连朋敬白玉奚柳青...
    1359-1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9N2 AIV)感染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选用24只SPF级BALB/c雄性小鼠,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感染组,对照组小鼠鼻腔接种正常尿囊液,感染组小鼠鼻腔接种含有1.2×105 PFU H9N2 AIV的尿囊液.收集对照组小鼠在第0、33天和感染组小鼠在感染后第4、8、21和33天的粪便,提取粪便DNA,并对其进行16S rRNA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再进行微生物多样性的生信分析,探究H9N2 AIV感染后小鼠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对照组小鼠在第0、33天的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和各物种的相对丰度都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小鼠在第0天和感染组小鼠在感染后第4、8、21和33天的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也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其各物种在门水平、属水平以及OUT水平上的相对丰度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门水平上,主要表现为H9N2 AIV感染后小鼠肠道菌群中的厚壁菌门细菌相对丰度先减少后逐渐增多,而拟杆菌门细菌的相对丰度则先增多后逐渐减少.此外,在OUT水平上,进行PCoA分析也显示,对照组小鼠的肠道菌群以及感染组小鼠在感染后第4、8、21和33天的肠道菌群可明显区分开来.综上表明,正常小鼠的肠道菌群在第33天内是稳定的,而H9N2 AIV感染可引起小鼠肠道菌群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并且在感染33 d后仍未恢复.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肠道菌群小鼠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蛋白A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

    张金柠钱梦樱唐永杰米思远...
    1369-1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拟探究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表面蛋白A(Staphylococcus aureus surface protein A,SasA)编码基因在奶牛乳源金葡菌中是否具有普遍性及同源性,并结合蛋白结构组成研究SasA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试验前期从中国北方5个荷斯坦牛场无菌条件下分离纯化了73株奶牛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PCR扩增鉴定S asA基因并进行序列保守性分析.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SasA蛋白的丝氨酸富集片段1(serine-rich re-peat region 1,SRR1)及非重复区域(non-repeat region,NRR)并进行蛋白纯化.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NRR,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及SRR1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黏附性差异.为进一步在NRR中定位发挥主要黏附作用的片段,试验采用了长度不同的NRR片段与完整NRR片段做竞争性黏附处理.PCR扩增产物鉴定及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86.3% 的牛源金葡菌菌株含S asA基因且序列一致性超过95%.相较于SRR1和BSA,NRR对细胞具有更强的黏附性.黏附抑制试验结果表明,NRR1-2片段(230—540 aa)对NRR抑制作用最明显.综上表明,SasA基因在奶牛乳源金葡菌中具有普遍性,该基因序列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在SasA蛋白中,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起主要黏附作用的为N RR1-2片段,大致定位在其结构域的230—540位氨基酸.本研究结果表明,与该区域结合的受体中可能存在SasA作为黏附素与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互作的位点.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表面蛋白A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黏附作用

    枯草芽胞杆菌DarA蛋白的鉴定及其原核表达

    于秀菊孙铮韩小涛李钰钰...
    1378-1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我国全面禁止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寻找新型的抗生素替代物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旨在分离枯草芽胞杆菌SXAU18所产具有抗菌活性的蛋白物质,并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获得其具有抗菌活性的重组蛋白.试验选用硫酸铵沉淀、氯仿抽提、分子截留等蛋白提取技术,对枯草芽胞杆菌SXAU18产生的抗菌蛋白进行分离纯化;通过SDS-PAGE技术和牛津杯扩散法检测分离到的蛋白物质的抑菌活性;通过质谱、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预测目的蛋白的基因序列;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和AKTA蛋白纯化系统对目的蛋白进行表达和纯化;借助牛津杯扩散法鉴定重组蛋白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枯草芽胞杆菌SXAU18所产的抗菌物质为相对分子质量15 ku左右的蛋白质,含有共同的特定氨基酸序列—GSSIFGLAPGK,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有较好的抑菌活性;通过质谱分析和生物信息学推测SXAU18所产的(主要)抑菌蛋白为DarA;经诱导表达的重组蛋白DarA主要以可溶性上清蛋白形式存在,纯化后的DarA蛋白为单一条带,并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结果提示,分离自枯草芽胞杆菌SXAU18的抗菌蛋白DarA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生长的活性,且可以通过体外表达获取该蛋白.

    羊驼枯草芽胞杆菌细菌素分离纯化原核表达

    甘草酸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抗菌增敏作用

    张鹏王春光张子闯吕建存...
    1386-1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药外排泵转运子AcrB是大肠杆菌产生多重耐药性(MDR)的重要原因和生物学基础.筛选针对大肠杆菌外排泵AcrB的抑制剂有助于解决大肠杆菌多重耐药问题,本试验借助虚拟筛选工具AutoDock Vina以大肠杆菌多药外排泵转运子AcrB为靶点进行筛选,得到结合作用较好的中药单体成分甘草酸,应用DS Visualizer进行相关作用力分析,通过联合抑菌试验验证甘草酸与抗生素的联合抑菌作用,通过尼罗红外排试验、内膜质子梯度影响试验与外膜渗透稳定性试验验证甘草酸抑制外排泵转运子AcrB的作用机制,最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甘草酸对AcrB表达相关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草酸与AcrB蛋白多个氨基酸残基形成了疏水作用力,并且还与对接部位形成多个氢键,其结合作用力为47.7204 kJ·mol-1;3.125 mg·mL-1甘草酸与头孢噻肟钠、磷霉素钠对大肠杆菌E320的FICI≤0.5,具有协同作用;甘草酸有明显阻滞尼罗红的外排作用且与已知的AcrB抑制剂PAβN具有相同的趋势;3.125 mg·mL-1甘草酸对外膜渗透性、内膜质子梯度浓度均无明显影响;甘草酸能够显著提高负调控子AcrR、MarR mRNA的表达.综上表明,甘草酸具有成为降低多重耐药大肠杆菌耐药性外排泵抑制剂的潜质.

    虚拟筛选甘草酸AcrB

    氧化应激状态下仔猪海马差异表达miRNAs与转录组的关联分析

    张晨冯露秋林海烂黄子晴...
    1396-14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解析仔猪脑海马背、腹侧区域参与氧化应激反应的小RNA(miRNA)靶基因及可能的调节机制.本研究基于前期投放到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的miRNAs和转录组数据包,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氧化应激荣昌仔猪脑海马背、腹侧区域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并将预测的结果和转录组数据进行重叠筛选,将筛选得到的miRNA-mRNA构建互作网络图,并对靶基因进行GO分类和KEGG分析,以期探索仔猪脑海马背、腹侧区域中参与氧化应激调控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氧化应激分别引起了仔猪脑海马背侧309对和腹侧247对负向调控的miRNA-mRNA差异表达,其中,已知的差异表达miRNAs(DE miRNAs)负向调控差异表达mRNA(DE mRNAs)的互作网络背侧有67对(2对上调miRNA-下调mRNA,65对下调miRNA-上调mRNA),腹侧有41对(3对上调miRNA-下调mRNA,38对下调miRNA-上调mRNA).GO分类和KEGG分析结果显示,miRNA靶向上调的基因主要调节氧化应激损伤和维持机体稳态;而靶向下调的基因,背侧主要调节细胞凋亡,腹侧主要调节细胞增殖、迁移等.并且部分DE miRNAs能够通过对基因的靶向调节协同或发散地参与对氧化应激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调控.本研究首次描述了仔猪脑海马中与氧化应激相关的miRNA-mRNA的相互作用网络和信号通路,剖析了仔猪海马背、腹侧对氧化应激调节的差异性和一致性,为氧化应激介导的神经性疾病病理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氧化应激海马miRNA-mRNA关联分析

    26例犬毛囊肿瘤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陈梦月张羽晨娄江城罗传真...
    1407-1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为犬毛囊肿瘤的诊断提供最优的免疫标记物,提高肿瘤诊断的准确性,缩短肿瘤的病理学诊断时间,为犬毛囊肿瘤病的临床精准治疗提供帮助.作者收集了26例临床犬毛囊肿瘤病例,分别用免疫标记物CK5/6、CK8/18、CK19、P63、CD34、CD10、Vimentin对肿瘤样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IHC).26例犬毛囊肿瘤的IHC染色结果表明,CD34在86.9% 的毛囊肿瘤中呈瘤细胞阳性;CD10和CK8/18在毛上皮瘤中呈瘤细胞阳性,在其他毛囊肿瘤中均为瘤细胞阴性;CK19在良性和恶性毛上皮瘤中分别为强阳性和中阳性,CD34在良性和恶性毛上皮瘤中分别为中阳性和弱阳性;CD10在毛母细胞瘤中呈周边间质特异性阳性;Vimentin在毛囊肿瘤中呈瘤细胞阴性,间质细胞阳性.结果显示,CK5/6、P63可用作本研究中所有毛囊肿瘤的阳性标记物;CD34可用作除毛母质瘤和毛囊瘤外的其他毛囊肿瘤的瘤细胞特异性阳性标记物;CD10和CK8/18可用作毛上皮瘤的瘤细胞阳性标记物;共同使用CK19和CD34可用于区分毛上皮瘤的良恶性;CD10可用作毛母细胞瘤周边间质特异性阳性标记物;Vimentin可用作毛囊肿瘤的瘤细胞阴性标记物.

    毛囊肿瘤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诊断免疫标志物

    山羊支原体肺炎的CT影像分析

    姜敏姚大伟田睿毛立...
    1414-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研究羊感染肺炎支原体后胸部C T影像学特征.将20只山羊分为2组,对照组5只、试验组15只,试验组通过气管注射感染5 mL绵羊肺炎支原体(1×107 CCU·mL-1)人工诱发山羊支原体肺炎,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感染后观察两组羊的临床症状,在感染后第0、7、14、21、28天对两组羊胸部进行C T扫查,分析支原体肺炎的C T影像学特征.感染后第29天剖杀羊,观察肺部病理解剖变化.取病变组织制备石蜡切片,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试验组山羊感染肺炎支原体后表现出呼吸道感染症状,体温升高,咳嗽,流浆液性或脓性鼻液.胸部CT影像主要表现为片状磨玻璃密度影,网格状阴影,多见双侧肺叶病变,好发于右前叶,以间质性肺炎伴发支气管肺炎为主,其中,重症羊多见空气支气管征,个别羊见胸膜增厚影.对照组临床症状和胸部CT影像在感染前后未见明显差异和异常.综上表明,CT影像诊断技术有利于羊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并有助于疾病转归的判断.

    支原体肺炎计算机断层扫描

    纳米硒对氟化钠诱导小鼠肝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刘冰贤曾绮雯陈汉明庞聪颖...
    1424-1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究纳米硒对氟化钠诱导肝细胞凋亡的影响,40只28日龄昆明小鼠(25 g±2 g)适应性饲养7 d后,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生理盐水)、氟化钠组(NaF,24 mg·kg-1)、纳米硒组(Nano-Se,1 mg·kg-1)、纳米硒治疗组(NaF+Nano-Se,24 mg·kg-1 NaF+1 mg·kg-1 Nano-Se),每组10只,灌胃给药,试验周期为28 d.通过HE染色评价小鼠肝细胞的病理损伤,Tunel染色评估肝细胞凋亡水平,免疫荧光,Western blot,RT-q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纳米硒有效缓解了氟化钠处理引起的肝细胞肿胀、空泡变性以及核碎裂等现象,下调Bax、Caspase3/9及蛋白P53、Caspase3等凋亡发生相关基因的表达,提高了Bcl-2/Bax的表达水平(P<0.05);2)Tunel染色结果显示,氟化钠处理显著提高了细胞的凋亡率(P<0.01),纳米硒可有效减少细胞凋亡的发生(P<0.05);3)Cyt-C在氟化钠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而在纳米硒治疗组的表达呈下降趋势.综上所述,纳米硒通过调控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能有效缓解氟化钠诱导的小鼠肝细胞凋亡.

    纳米硒凋亡肝毒性细胞因子

    共轭亚油酸对奶牛乳脂肪球粒径及分布的影响

    黄啟雪张梦璐张志锦邢智洋...
    1432-1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索共轭亚油酸(CLA)对奶牛乳脂肪球粒径(MFG)及分布的影响.本试验选取24头体况相近的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体重(583±34.6)kg,产奶量(27.2±2.4)kg·d-1),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对照组(C组)饲喂基础日粮,低剂量组(L组)饲喂基础日粮+150 g·d-1 C L A,中剂量组(M组)饲喂基础日粮+300 g·d-1 CLA,高剂量(H组)饲喂基础日粮+400 g·d-1 CLA.连续饲喂5 d,测量奶牛采食量、产奶量和乳成分,采用Mastersizer 3000激光粒度仪测量乳脂肪球颗粒平均直径以及比例分布.结果发现,饲喂CLA对奶牛采食量、产奶量、乳蛋白和乳糖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CLA处理极显著降低了乳脂肪的含量(P<0.01).与对照组相比,CLA处理组牛乳中脂肪球粒径D[3,2]和D[4,3]显著减少(P<0.05),并且随CLA添加剂量的增加,脂肪球分布比例呈现小脂肪球增多而大脂肪球减少的变化趋势.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CLA水平能够改变奶牛乳脂肪球粒径大小和比例,为阐明反式脂肪酸CLA造成奶牛低脂乳的内在机制提供基础.

    奶牛泌乳共轭亚油酸乳脂肪球粒径

    swnR基因在金龟子绿僵菌合成苦马豆素中的作用

    孙璐宋润杰路浩王敬龙...
    1439-1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是由内生真菌产生的疯草类植物的主要有毒成分,目前有关其生物合成通路及关键催化酶基因尚不十分清楚.有研究表明,SW的合成主要依赖于真菌中SW N基因簇的基因,为探明该基因簇中编码NADB Rossmann-fold还原酶的swnR基因的作用,本文以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为研究对象,使用PEG介导的同源重组(HR)敲除金龟子绿僵菌swnR基因,通过高灵敏质谱仪检测野生型(WT)、突变型(M T)和回补型(CT)菌株发酵产物中SW含量.结果显示,野生型、突变型和回补型菌株发酵液中的苦马豆素含量分别为(82.91±15.92)、(5.71±2.23)和(56.42±10.82)μg·mg-1,突变菌株发酵液中SW含量显著降低,回补菌株发酵液中的SW含量恢复明显.swnR基因是金龟子绿僵菌合成苦马豆素的关键催化酶基因,本研究为后续开展疯草内生真菌合成苦马豆素的催化酶基因筛选及其生物合成通路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苦马豆素金龟子绿僵菌swnR基因生物合成基因敲除